新书发布|《万物有灵:邱志杰》
发起人:号外号外  回复数:2   浏览数:1932   最后更新:2017/11/07 11:37:24 by guest
[楼主] 号外号外 2017-11-05 21:53:38

来源:邱志杰工作室



《万物有灵:邱志杰》的作者邱志杰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核心人物,身份跨越艺术家、研究学者、策展人、教师等诸多领域,在美术史中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此书为艺术家30年艺术创作的总结,艺术家为此创作出一副“作品关系地图”,以此为线索,梳理了30年从艺生涯中重要的艺术作品、展览经历、和教学成果,书中的也贡献了大量全球知名艺术评论家文章、艺术家本人对作品的解读以及海内外媒体的访谈,极具文献价值。在装帧设计上,贯穿着艺术家创作经历中作品之间的“显”、“隐”的关系,用夜光油墨在封面、书脊和各章节开篇留下线索,可以为读者解读隐匿在诸多作品中的逻辑关系。另一条设计思路以艺术家30年的创作时间轴为背景,在艺术家的“作品关系图”中把每个时期的创作研究方向标出,再展开配合作品解读;在书的最后,用一个回忆录式的文体代替艺术家的简历,图文并列的把30年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历史中的相关人物、事件、做了一个全面回顾。在印刷技术上,采用了最新的6色HUV印刷、布面丝网印夜光油墨等试验,装帧工艺上突破了890页内文,包含112页拉页的数量,挑战了装帧行业的新领域。

贯穿此书一个重要的线索就是“显/隐”这个概念。邱志杰从1992年在“后八九中国新艺术展”作为展览中最年轻的艺术家出现,在90年代中期的“媒体变革浪潮”中成为录像、摄影、装置领域的重要角色,到了90年代末“后感性”潮流中则成为组织者。2000 年之后,他的创作转向文化研究;2003年之后开始和教育结合;2007年之后开始大规模计划。表面上看“邱志杰”的创作主题,媒体方式都比较多样。实际上却存在着一以贯之的潜在线索。形象从杂乱的背景中的显现或隐藏、形象与背景之间的界限的消融或肯定,这是他的工作的核心命题。从空间角度入手时,这种“显/隐”关怀就表现为个体与群体的关系、物体与环境的关系。表现为迷彩、迷宫、镜箱等主题。从时间角度入手时,这种“显/隐”关怀就表现为记忆与失忆的斗争,生命的持存与过眼云烟的无常的力量之间的斗争。从文化和历史角度入手时,这种“显/隐”关怀就表现为个人意志与历史命运、身份与文化语境之间的博弈。

艺术家30年创作生涯中的重要作品分为10个部分在书中展现:1.纹理;2.观念艺术;3.媒体诗学;4.书法和中国意识自觉;5.后感性;6.总体艺术;7.关于南京长江大桥自杀现象干预计划;8.邱注上元灯彩计划;9.水墨;10.世界地图计划。

邱志杰最早的作品《兰亭》和《大玻璃》都涉及到了这种形象的“显/隐”。著名的《纹身》摄影和《光书法》同样是形象如何消逝和如何从幽暗的背景中现身。录像装置《物》是从黑暗中显现万物,《指纹星球》和《光写姓名》则是如何从人海中记住必死者,与遗忘作斗争。他的平面作品,不管是九十年代中期的喷绘迷彩系列,还是《说文解字》书法,或是《倒写唐诗》录像书法,都是在处理这个“显现/消逝”的问题。直到2007年以后的《南京长江大桥计划》,“显/隐”这个哲理性的问题被高度历史化,获得了更具体的质感:如《我曾经七十二变》竹编装置和《细胞》竹编,也是形象如何从背景中涌出或消融。

《邱注上元灯彩计划》则探索历史宿命中角色的重复出现的机制,本质上依然是“显/隐”对立与转化的讨论。2006年到2007年间历时一年完成的《记忆考古》,从历代革命口号到私人留言条到乱码日记,跨度广泛的信息隐藏在层层叠叠的水泥考古层中,则是个人与历史信息的相互容纳和显隐。2012年之后,通过为上海双年展所做的策展地图,艺术家开始将“显隐”的逻辑运用于思辨性的概念空间,掌纹、策展写作、山水,均成为地图。人生、历史、阅读和事件在地图中点线相连,显隐不定。描画出机缘、命运的交织关系。

邱志杰在九十年代中期专心学习语言哲学和现象学。 “显/隐”思辩受到维特根斯坦“原型现象”、生活形式中的语言游戏,以及海德格尔的艺术作为真理的确立道路等思想的影响。但是作为从小受书法训练的文人,他的内核却是中国文化中的人生空漠感,也就是“鸿爪雪泥”、“过眼云烟”、“向死而生”、“天地过客”等一系列意象。 “生死智慧”是中国文化最核心的命题,并以此为基础发展出一整套政治伦理、历史观和艺术观。


《万物有灵》外观及内页:




[沙发:1楼] guest 2017-11-06 16:44:48
[板凳:2楼] guest 2017-11-07 11:37:24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