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YOO 视频 | 艺术故事—郑路:我的部队
发起人:colin2010  回复数:0   浏览数:1257   最后更新:2017/11/06 11:21:11 by colin2010
[楼主] colin2010 2017-11-06 11:21:11

来源:ARTYOO


收藏军模据说很烧钱。烧钱之外,耗时费力。那又是什么让人们如此这般的迷恋军模?


比如郑路。


(拍摄&剪辑:薛鳗玲)


郑路的身份不只是艺术家,他也玩音乐爱摇滚,也收藏模型,尤其是泛德军类模型。他的收藏不是玩票性质,几千个模型实属博物馆级。国内外所到之处,模型店是最令他流连的地方。

战机模型


在郑路的工作室,一层、二层都布满大小不等的陈列柜,战机、帆船、坦克、战列舰、帐篷、或医护或战斗或谈判类场景模型等等,不一而足,放不下的只能飞到了墙面,比如战机。这还只是一部分,另外一部分储藏在另一间工作室,那里的光线偏暖,多是场景类模型,自然少不了郑路排兵布阵的快意之举,比如中世纪骑兵乱入其中的厮杀场面。他的模型并非都是军模,也有早期的木质帆船,那是用以抵御海盗侵扰的自卫船只;还有不少各国淘来的模型周边文物。

拜访郑路工作室当天,所见模型仅仅是冰山一角,他拥有几千个模型,以战机、舰船类居多。模型分为两类,成品模型和需要后期拼装、着色的半成品模型。这些等比例的博物馆级专业模型,细节逼真,还原度高,还原出一段真实的历史。


之所以爱模型,与男孩子自幼对军事题材感兴趣有关。到了中学,郑路的姥爷(外公)对他的影响很大。姥爷订阅了《航空知识》等科普杂志,里面讲飞机飞行的原理,也有教程教人如何做出完整的模型,郑路的第一个飞机模型就是母亲按教程给他制作的。

战机列队中


耗时的综合艺术


军模是军品收藏中最广的收藏品类,分为动态军模和静态军模两种,郑路收藏的就是静态模型。军模特别烧钱之外,特别耗费时间、精力。曾经郑路做过一艘木质帆船,花了三个月时间,仅仅是船的风帆就配有很多逼真的小锁,模型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去完成。模型的还原度高,这就需要将模型的内部结构精准地呈现,会涉及到每处细小零部件的打磨、粘贴、喷涂等每个环节。


由此看来,模型也是种综合的艺术。尤其是场景类模型,比如废墟地面的一只两三厘米高的鹅,都要做手绘,有些零部件的制作是需要像做雕塑一样去完成,这和创作一件艺术作品并没有本质区别。模型制作进展到后期,以及评判一个模型精致度的标准正是着色、做肌理、最终的呈现效果。模型精细度的根本在于考验人的耐心,以及对整体工作的把控。

每架战机、每艘舰船、每辆坦克、每一处场景类模型,郑路都不会刻意去记住它们的名字、年代、型号等信息。


那玩模型,郑路究竟玩的是什么呢?

该木质帆船为郑路收藏的模型中最大的一件


第一重:想象力&“我的部队”


在另一间工作室内陈列着的是1:30的场景类全局模型,这类注重对一段历史的还原,比如功勋人物驾驶的战机、二战中历史人物的还原、一场历史战役的涂装。乐趣还在于将中世纪、二战人物并置于同一座战壕,时空错落的穿越感。

泛德军系列的模型郑路会更感兴趣。尤其是后期德军做的很多黑科技,它们并没有真正量化投入战争,只是停留在早期的概念阶段,足见超前的想象力,比如可隐形的B2,又比如堪称整个行业鼻祖的弹道导弹模型。

人的性格具备两面性,郑路玩音乐听的是摇滚乐,他说:“最近听到一种说法,听摇滚的人内心都是脆弱的。”玩模型给到他的是同样的感受。纵然,战争模型会让人联想到战争的侵略性。与文玩不同,模型对于郑路是有生命力的:强悍、内在、机械动力。在他看来,这是他的部队。

舰船模型

战列舰模型


第二重:微缩文化


郑路会去研究历史,尤对二战题材感兴趣。但最终让他迷恋的却是模型背后隐藏的文化现象。模型是一种文化思考在造型上的微缩表达,细细观察便会发现:这种微缩文化存在生活中,且体量巨大。比如,中国园林的曲径通幽、日本折扇的节约空间,无不体现出民族气质与独特的审美趣味。


人为什么会喜欢模型,再深究下去,同样有趣。比如,希特勒会做第三帝国的模型,宏伟的计划和野心之外,是宏观的俯视的人生姿态,更是人性内在的掌控欲。

场景模型

中世纪骑兵混入其中,随意编排参战阵容,也是一种乐趣


第三重:有用之形


除了文化层面,模型的造型与形式美感对郑路有着另一层重要意义。


一方面,战机、战舰参与实战。比如战机,在正式出行前会安排多组风洞试验,以人工的方式产生并且控制气流,用来模拟飞行器或实体周围气体的流动情况,并可量度气流对实体的作用效果。另一方面,它们又不失审美意趣。战机的机头、机腹、机尾绘制的《花花公子》杂志上的美女、尖利牙齿的鲨鱼,这属于涂装范畴,或震慑敌人,或为士兵在硝烟中厮杀做以调剂,没想到战争艺术也可以如此独特。

基于对战机的造型与飞行器原理的认知,这几年郑路希望在创作上将“形”与“功能”之间的关系问题做更深入的研究。一个形体在某个范畴内是具备强大功能性的。物的造型、比例一定是符合科学规律的,在这个意义上,郑路认为艺术与科学是一体的。正如雕塑即是一种研究“形”的工作,也需要将美学与功能关联起来。郑路自创了一个词汇:有用之形。

随后,郑路将“有用之形”这一概念做出延展,正在筹划一个项目作为研究线索。

第一,在做河道造型的研究。一条河流的走向,势必与地理、地貌相关,每处走向也是“有用之形”,不随机。可以人为获取平面的、三维的、曲线的图像,截取剖面,再与创作结合或者做出某种转化。

第二,在做模型的造型研究。对模型的造型、模型背后的微缩文化以及社会文化心理的探索。

车模型

坦克模型


这些数量庞大的模型,被藏于深闺,不见天日。郑路在未来是否会举办一场展览或索性建一座模型类的博物馆?


都不是。


郑路希望有机会将它们以综合体的方式呈现,比如做成咖啡厅、餐馆的主题陈列,这样也可汇聚一众气味相投的朋友。

艺术、音乐、模型同框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