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名潞如何用“匣子 格子 框子→?”解读艺术史?
发起人:聚光灯  回复数:0   浏览数:1088   最后更新:2017/11/17 22:14:39 by 聚光灯
[楼主] 聚光灯 2017-11-17 22:14:39

来源:雅昌艺术网 杨晓萌


展览入口 其中入口处的那个旧门是原来肖鲁老师给高名潞老师设计艺术研究中心的时候买的,然后元典美术馆将其搬到展厅中,做了个展墙将其封进去


  2017年11月16日下午,由元典美术馆、元典艺术公益基金会主办的“匣子 格子 框子 → ?”高名潞个展在元典美术馆亮相。

  严格来讲,这不算是一个展览,只是元典美术馆将暂时撤离的“高名潞现当代艺术研究中心”进行的复原与再现。展览现场既有高名潞策划的“1989年现代艺术展”的海报,也有其研究手稿、出版的文集,以及“高名潞现当代艺术研究中心”的书架、桌椅等摆设。下午15:00,高名潞在现场为大家进行了一场名为“匣子、格子、框子>?”讲座,用朴实、形象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西方艺术、思想史及其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探索。

左起:元典美术馆馆长谷燕、高名潞教授、高盛高华总经理宋冰

元典美术馆馆长谷燕(左)与雕塑家隋建国(右)



展览现场

“匣子 格子 框子 → ?”讲座现场

  高名潞,哈佛大学博士,美国匹兹堡大学艺术史及建筑史系研究教授。主要从事现当代艺术批评和文化史研究。“高老师是一个在学术、思想方面都非常严肃认真的人,从80年代开始,他就开始地致力于当代艺术的研究。为了更好地推动当代艺术的发展,他创办了非赢利纯学术研究机构‘高名潞现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从事学术研究、文献整理、艺术展览、学术会议、编辑出版等工作。后来由于种种原因,高名潞现当代艺术研究中心暂时撤离,但高老师对当代艺术的研究没有停滞,并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逐渐形成完整的艺术史观。”

  “为了完整地呈现高老师的艺术观念,元典美术馆用三个半月的时间,做了一个虚拟的‘高名潞现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一方面是对高老师的致意,以及对所有艺术家、艺术理论学者、批评家的致意;另外一方面,我们也希望通过此次展览,大家能够重新回到‘高名潞现当代艺术研究中心’,进一步地了解和延续高老师的艺术理论和思想。”对于此次展览的初衷,元典美术馆馆长谷燕这样谈到,“对元典美术馆而言,展览艺术理论与展览艺术作品同样重要,尤其是展览中国当代艺术理论。”


“匣子 格子 框子 → ?”讲座 高名潞老师通过PPT向大家展示艺术观念

展览现场中展示的高名潞的研究草稿

  “之所以进行题为《匣子、格子、框子>?》的讲座,是因为我想为大家提供一种思考不同文化的认识论和思维方式”,对于此次讲座的目的,高名潞这样谈到。他将西方文艺复兴之后的艺术史的编史学的方法论分了三个阶段:他统一用再现的理论来概括从瓦萨里到现在的艺术史编史学的模型。从文艺复兴到20世纪前半叶是第一阶段,他将其概括为象征再现。第二阶段是符号再现;第三阶段是词语再现。并分别用“匣子”“格子”“框子”来表述。

  匣子就像窗户一样,我们通过窗户看,运用了透视法,视觉上有一个面,这就是匣子。如果说匣子是穿透的立方空间的话,格子就是把你的视线阻碍在这个空间之外,你只能看到一个格子。框子是视线不阻断在这个平面上,而是绕到框子周边看。这三者恰恰与西方整个艺术史相对。写实绘画都属于匣子。除了抽象艺术,极少主义艺术、后极少主义都是属于格子。框子就是现在非常风行的涉及新艺术史的研究。

高名潞的著作《西方艺术史观念:再现与艺术史转向》

  “今天讲座的主要内容主要来自于高老师的一本书《西方艺术史观念:再现与艺术史转向》,这本书基本上代表了高老师对西方艺术观念探索的成果。虽然国内也有研究者在做这方面的工作,但高老师的研究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他将艺术史研究用三个非常形象的词语“匣子 格子 框子”进行概括,有利于我们去理解历史。高老师为我们建立的这种历史叙事非常有意思,也非常准确,能够把理论和艺术作品、艺术家纳入到一个范畴进行讨论。” 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杂志副主编、批评家、策展人盛葳这样谈到。

  对于此次展览的意义,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美术批评家及策展人王春辰在接受雅昌艺术网采访时谈到:“这样的展览非常有意义,也非常有必要性。它揭示了历史的另一面,也就是说,当我们去观察研究发生过的历史,它不仅仅是艺术作品的历史,同时也包含了学者对这段历史过程的见证、参与、梳理、策划,没有这些活动,很多艺术展览就不会发生,展览中的文稿就是其中的重要体现。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展览是历史的一部分,无论是策展人、学者、批评家,还是当年的参与者,这一切都构成了完整的历史版块。”

  此次展览自11月17日起将持续至2018年3月5日。




展览现场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