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双城的逆光:当代艺术的“后珠三角时代"
发起人:聚光灯  回复数:0   浏览数:1618   最后更新:2017/12/12 11:08:26 by 聚光灯
[楼主] 聚光灯 2017-12-12 11:08:26

来源:artnet


位于中国东南部的珠三角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缘特性:社会经济层面,沿海地带的港口区位使得对外贸易长期发达;文化艺术层面,远离北京上海的“非中心性"又使得此地的当代社会构成更加包容多元。改革开放数十年来,这一地区的特殊性进一步凸显,社会经济文化的高速进步已成为中国地区发展的一个经典案例。也因此,对于这一地区发展模式的各学科研究始终未曾停歇,荷兰建筑师、城市规划学家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就曾于上世纪90年代在珠三角地区实地调研,并将成果结集为专著《大跃进》(Great Leap Forward)。而在当代艺术领域,大批参与者也在保持发声:2006年,由国际知名策展人侯瀚如和小汉斯联合策划的第二届广州三年展“别样:一个特殊的现代化实验空间"在广东美术馆拉开帷幕,它以实验室讨论会与展览结合的方式细分主题探讨了珠三角地区基于现代化语境下的各种当代艺术现象,对此后的当代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转眼间,时间已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国的当代艺术已经在越来越多的城市点燃星火,在去中心化趋势愈发明显的今天,再讨论珠三角地区相对中国而言的特殊地位已不再具有早些年划时代般的新意。于是,深圳杨锋艺术与教育基金会有空间中开幕的展览“逆光:双城取样"就一种特殊的文化观照方式进入了我们的视线。

参展艺术家黎卓华(左)、邝镇禧(中),策展人胡斌(右)。图片:致谢杨锋艺术与教育基金会

策展人武漠。图片:致谢杨锋艺术与教育基金会


“逆光:双城取样"的策展人胡斌多年来的实践始终致力于考察珠三角地区当代艺术的本土表达和在地性,在本次与就读于香港中文大学的年轻策划人武漠的合作中,二人试图通过新的切入点对珠三角地区的当代艺术生态进行剖析,“广州、香港虽然处在同一个粤语区,但两座城市的艺术生态实际上并不那么相似,发展的脉络、呈现的面貌都有各自的特点"。由此,展览以一种比较研究的视野展开:“逆光"仍然是对两地乃至整个珠三角地区的一种通用概括,这种光影游戏被赋予了反叛和独立的象征性色彩,它与广东地区近现代美术发展的路径一脉相承;而“双城取样"则坦承又大胆地打破了人们习以为常的标签性思维——爱德华·格里桑(Édouard Glissant,法国文学理论家)曾做出如此论断:“与甚嚣尘上的全球化相关联的真正威胁,是在所有生活领域中冒头的同质化现象",而本次展览着重强调广州和香港对比的用意亦是如此,它们相似、却又不同。

杨锋艺术与教育基金会创始人、收藏家杨锋(左)。图片:致谢杨锋艺术与教育基金会

开幕现场。图片:致谢杨锋艺术与教育基金会


若以最外化的媒介作为划分标准,本次参展的艺术家大致呈现出三类形态。陈丹笛子和邓国骞的创作出发点是脱离了具体指代性的都市文化与消费主义。前者的作品《人类抵抗孤独的49种方法:制作小金鱼的人》可以对应到城市中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中的每一个,因为装置表面呈现的文本中原本基于某个个体的写作被刻意去除了关键的5W,它由此成为了一道为所有观者搭建潜在共鸣框架的填空题,我们需要提供的,只有个体的知识结构和合理想象。后者将自己长期在香港的生活经历沉淀,提取出同一地域过往与现在最具代表性的视觉图景并叠合,老香港的市井风情与新香港的摩登现代不加修饰地在观者面前铺陈,《今<东京梦华录>》的作品名称也正隐喻了纵贯于时代的浪潮流转。

陈丹笛子,《人类抵抗孤独的49种方法:制作小金鱼的人》,LED灯箱,120x82x15cm,2017。图片:致谢杨锋艺术与教育基金会

邓国骞,《跑道》,双频道录像、扫描仪、玻璃、跑道胶粒,207x545x27cm,2017。图片:致谢杨锋艺术与教育基金会


冯火与黎卓华则在展览中进行了特定的场域营造。实际上,冯火并不能被看做严格意义上的当代艺术家小组,而更像一个难以被精准定义的泛艺术生产组织,他们最为人熟知的创作是诞生于2013年的《冯火月刊》,这本至今仍售价一元、手工装帧、题材捉摸不定的独立出版物在很大程度上是冯火创作态度的缩影——天马行空、异想天开。在有空间中,冯火完成了对“我们是谁、我们做的是什么"问题的表达:《那年夏天,宁静的海》曾多次出现在他们过往的项目中,在某种意义上成为见证了冯火萌芽与发展的象征;《冯火合奏团》则通过构建互动性剧场的方式激发了与展览空间及所有观者的语境交互,由此达成艺术实验的语义拓展。黎卓华的特定场域构建则以绘画作为线索,三件刻画女性身体细节的作品置于梳妆台布景的不同侧面,轻柔暧昧的暖色灯光更渲染出老式港片中慵懒又私密的风情,而这正是艺术家从上世纪香港低像素影像与杂志图片的习得的视觉语言。

冯火,《冯火合奏团》,混合媒材,尺寸可变,2017。图片:致谢杨锋艺术与教育基金会

黎卓华,《一抹艳丽落霞》,布面油画、灯光,34x48cm,2017。图片:致谢杨锋艺术与教育基金


汤大尧和邝镇禧的创作虽基于基础的视觉图像,但却有着凝练图示与转变观看方式的自觉。前者的作品似是基于某些臆想场景的写实描绘,画面中的暴力场景虽不具有明确的社会指向性,但却因凝固的动态和纪念碑式的压迫而拥有了黑色幽默意味的美学色彩。邝镇禧则弱化对叙事性的关注,其作品因点线面本身的节奏韵律而散发出朴拙的诗意。不论是《用力把灰暗远离/投向你》中Cy Twombly式的抒情线条,还是《黑色镭射II》剥去了色彩的纯粹黑白灰关系,这些将常见之物异化而诞生的创作令观者讶异于艺术家如此细腻精微的感知,而不曾刻意营造的视觉图像又将一切最终隐匿在了轻松的面貌中。


汤大尧,《无题》,布面油画,60x80cm,2017。图片:致谢杨锋艺术与教育基金会

邝镇禧,《黑色镭射II》,纸本墨水笔、不锈钢托裱,40.1x49cm,2017。图片:致谢杨锋艺术与教育基金会



客观而言,本次参展的六位/组艺术家只是珠三角地区复杂艺术生态中的缩影,但这种趋于细化的策划与展览模式却也在无形间体现着该地区新一批当代艺术工作者思维方式的更新和切实的观念发展。这片曾经的文化飞地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价值观塑造,无论如何,这显然是可喜的。

逆光:双城取样

策展人:胡斌、武漠

参展艺术家:陈丹笛子、冯火、邝镇禧、汤大尧、邓国骞、黎卓华

展期:2017.11.26-2018.02.25

地点:有空间丨深圳市南山区蛇口南海意库2栋201

文:余雨桐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