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CCA的2018年:新展览,新空间,新开始
发起人:展览预告  回复数:0   浏览数:8015   最后更新:2018/01/05 13:38:16 by 展览预告
[楼主] 展览预告 2018-01-05 13:38:16

来源:尤伦斯UCCA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于2018年呈现一系列新展览。2018年,UCCA将一如既往地致力于呈现一系列高水准的个展,展出数位著名艺术家和处于创作生涯初期和中期的艺术家作品。在2017年的短暂停顿之后,UCCA将于本年推出四场“新倾向”系列展览,继续支持优秀的年轻中国艺术家。此外,UCCA将推出一系列新活动,继续为不断增长的公众群体提供近距离感受艺术的机会。以下为八场于2018年举办的展览预告信息,其他特别展览讯息将稍后发布。

大展厅

萨拉·莫里斯个展

2018年3月24日-2018年6月17日

萨拉·莫里斯,《北京》(静帧),2008,单频录像。


萨拉·莫里斯同时用油画和影像两种媒介展开平行创作,以此探索她称为“城市、社会和官僚政治的类型学”的主题。她的绘画中充满了以家用光泽涂料创作的几何构形,它们与世界城市的主题、色块和韵律相呼应;她的十四部影像作品则以非叙事性的方式描绘了在一系列对其建筑、主体和日常运转方式的迅疾改造中逐渐形成的城市。


本次展览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完整展出艺术家的全部影像作品。影片被呈现于一组为展览特别设计的空间之中,这些空间贯穿原为工厂厂房的UCCA大展厅;一系列巨幅墙上绘画作品则为影像提供整体背景。展览适逢莫里斯在其家乡纽约城拍摄的首部作品《中城》(1998)诞生二十周年,距其于2008年奥运会期间获得奥委会的特殊准许拍摄纪录片《北京》也正好十年。从华盛顿到洛杉矶,从巴黎到汉堡,从里约热内卢到阿布扎比,莫里斯的影像在整体上捕捉并呈现了二十一世纪前二十年间经济与地缘政治方面产生的巨大转变。

萨拉·莫里斯。摄影:温蒂·鲍曼。


萨拉·莫里斯1967年出生于英国,现工作、生活于纽约。其作品曾于芬兰埃斯波现代艺术博物馆(2017)、奥地利维也纳美术馆(2016)、比利时鲁汶M博物馆(2015)、德国不莱梅美术馆(2013)、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卫克斯那艺术中心(哥伦布,2012)、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艺术品收藏馆(杜塞尔多夫,2010)、法兰克福现代艺术博物馆(2009)、意大利博洛尼亚现代艺术博物馆(2009)、德国伦巴赫之家市立博物馆(慕尼黑,2008)、瑞士贝耶勒基金会美术馆(巴塞尔,2008)、荷兰博伊曼斯·范伯宁恩美术馆(鹿特丹,2006)、奥地利格拉茨现代美术馆(2005)、巴黎东京宫(2005)、斯德哥尔摩当代美术馆(2005)、哥本哈根艺术协会(2004)、汉堡车站美术馆(柏林,2001)、苏黎世艺术博物馆(2000)、牛津现代艺术博物馆(1999)等艺术机构展出;她也参加了圣保罗双年展(2002)和泰特三年展(2003)。其作品也被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古根海姆博物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法兰克福现代艺术博物馆、新汉堡车站美术馆(柏林)、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和泰特现代艺术馆等机构收藏。


徐冰个展

2018年7月21日-2018年10月18日

徐冰,《一个转换案例的研究》(静帧),1993-1994,影像记录。图片由徐冰工作室提供。摄影:徐志伟。


作为在国际舞台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徐冰一直以来致力于在东西方文化之间进行相互转换,超越文化界线,用视觉语言表达其思想和现实问题。


无论是从80年代末开始的《天书》系列和《鬼打墙》,90年代的《新英文书法》和随后的《背后的故事》,还是最近的《蜻蜓之眼》等作品,徐冰的创作基于长期大量的研究性工作,对许多议题的关注长达几十年并一直持续至今。艺术家秉承了东方文化朴素与睿智的精髓,却直面更广阔意义上的世界,其作品极具前瞻性与警惕性;同时,在其作品看似表里不一与错位的面貌之下,触及了多重社会议题与文化范畴,深浅不一的问题与思考在其作品中发声与相互激荡,为观众提供了多种进入与探索的通道。


本次展览为艺术家近年来在北京地区最全面的个展,展览由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田霏宇和客座策展人冯博一联合策划。

徐冰。摄影:张沫。


徐冰1955年出生于重庆,成长于北京,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其作品曾在古根海姆博物馆(2017)、美国大都会博物馆(2014)、英国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2013-2014)、纽约现代美术馆(1999-2000;2007;2012)、伦敦大英博物馆(2011)等国际重要艺术机构展出。他也曾多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1993;2015)、圣保罗双年展(2012)、2000年悉尼双年展等国际艺术展。他曾在世界范围内举办多次个展,如:“天书”(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布兰顿美术馆,奥斯汀,2016);“徐冰:事物的另一面”(萨凡纳艺术与设计学院美术馆,佐治亚,2015);“徐冰——回顾展”(台北市立美术馆,台北,2014);“桃花源的理想一定要实现”(英国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伦敦,2013-2014);“文字风景写生”(牛津大学阿什莫林艺术与考古博物馆,牛津,2013);“鸟飞了”(摩根图书馆与博物馆,纽约,2011)等。徐冰曾获得包括麦克阿瑟天才奖(1999)和福冈亚洲文化奖等在内的诸多国际重要奖项。



其他展厅


谢南星:香料

甬道、长廊、中展厅

2018年3月17日-2018年5月27日

谢南星,《香料No.3》,2016,布面油画,300×220厘米。


“谢南星:香料”展出艺术家近两年创作的7幅油画新作。艺术家暂时搁置近年来调停“写实”绘画和观念以发展出来的创作范式,以更客观的角度回溯自身实践的源头。在这些作品中,诸多的西方艺术史中的常见题材及典故、绘画大师笔法和经典构图形式被信手拈来,隐晦或模糊地引入画面;于是,启蒙的涵义被置于近几十年中国当代绘画界急速发展的语境中,表现为在迥异视觉历史语境之间摇摆的、真实而复杂的状态。此次展览不是一次梳理或辩解,更像一场恰逢其时的正名——艺术家将自己对西方古典传统执拗的“误读”与哥伦布将美洲树皮误认为印度香料视为对照。相关作品草稿与其他材料亦于展览中呈现,以此勾勒出谢南星的创作与思考轨迹。

谢南星。


谢南星1970年出生于重庆,现工作、生活于北京、成都两地。自1999年起参与各种展览,其主要个展包括:“无题三种”(麦勒画廊,北京,2016);“谢南星绘画展”(哈伯格火车站艺术协会,汉堡,2005)等。主要群展包括:“门闩”(C-空间+龙口,北京,2017);“中国8——莱茵鲁尔区中国当代艺术展”(雷克林豪森艺术馆,雷克林豪森,2015);“新作展#1”(OCT当代艺术中心,深圳,2014);“我们的未来:尤伦斯基金会收藏展”(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08)等。他的作品也曾在第12届卡塞尔文献展(2007)、第48届威尼斯双年展(1999)等重要艺术展中展出。


邱志杰:寰宇全图

中展厅

2018年10月20日-2019年1月6日

邱志杰,《诗人们甚至被柏拉图赶出了理想国》,2015,纸上水墨,245×126厘米。


早在近十年前,邱志杰即在其数场展览的画册中呈现了描摹其作品关联性的“地图”——将研究、写作、幻想和行动脚本统一起来的“世界地图计划”由此诞生。在他随后创作的数百幅地图中,山水笔墨构造的坐标系凝练地将观念、个人、物件、事物和事态编织在一起,以提供在相互关系中理解它们的可能性。这些精心绘制的地图具有思维导图特质,因而得以被用作各种展览的蓝图,如邱志杰于2012年策划的、以城市之复兴为主题的第9届上海双年展,或是近期在古根海姆博物馆举办的展览“1989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2017-2018)——艺术家为后者创作了一幅联结起展览中的艺术品、艺术家和重要历史事件的纪念地图。艺术家所创作的地图同样可视为独立的作品,“万物系列”“众生系列·类型学”“自传系列”“叙事地图系列”“空间地图系列”“行动地图系列”等系列中的地图均强调其自为的构建性。近十年来,地图在邱志杰的艺术实践中承载了多重功能:它既是自我意识、工作框架、展览计划、思想交流、政治拓扑,也承担了历史文化研究提纲挈领之功能。这一系列地图最终反映出邱志杰集艺术家、教育家、策展人、理论家和博采众长的地图制作者于一身的复杂身份。

邱志杰


邱志杰1969年生于福建漳州,现工作、生活于杭州和北京。他1992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版画专业,现为中央美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及教授、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教授。主要个展包括:“没有尽头的旅程”(凡阿比美术馆,埃因霍芬,2017);“邱注上元灯彩计划”(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杭州,2015);“独角兽和龙”(奎利尼斯坦帕里亚美术馆,威尼斯,2013);“偶像的黄昏:南京长江大桥自杀现象干预计划之四”(世界文化宫,柏林,2009);“破冰:南京长江大桥之三”(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09)等。近期群展包括:“1989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古根海姆博物馆,纽约,2017-2018);“本土:变革中的中国艺术家”(路易威登基金会,巴黎,2016)等。他曾参与哥德堡双年展(2013);第48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2013);横滨三年展(2005);圣保罗双年展(2002,2014)等。他曾参与策划:中国首个影像艺术展“现象与影像”(杭州,1996);1999-2015年期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地下展览“后感性”系列;第9届上海双年展(2012);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2017)等。



新倾向系列—— 年轻艺术家系列

“新倾向”系列项目首创于2015年,旨在为中国最具潜力的艺术家提供举办其首次机构个展和出版首本专著的平台。个展系列项目“新倾向”延续了UCCA一贯的展览愿景——致力于展示和推广脱颖而出的新兴艺术实践。曾举办的相关展览包括“ON | OFF:中国年轻艺术家的观念与实践”(2013)、“中坚:新世纪中国艺术的八个关键形象”(2009)、“由……策划”系列展(2010-2012)等,意在以一系列个体呈现的整体样貌来展现当今中国新艺术倾向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新倾向:张允菡

新展厅

2018年3月24日-2018年5月27日

张允菡,《你是否曾梦见这样的地方》,2017,报纸。


张允菡擅长于将语言难以描述的事物——自己与艺术史、艺术系统及陌生环境的关系,和这些关系所激发的个人感受——视觉化。她短暂驻留的纽约为这类转化提供了语境。她的新近创作为全球化进程日渐迟滞的文化处境描绘了一幅时代肖像;其中,想象中的纽约和看见的纽约被扭结在一起,与“真实”的纽约保持着某种亦近亦远的关系。

张允菡1985年出生于台湾彰化,2012年毕业于国立台湾艺术大学雕塑系,获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台北。2015年她于台北当代艺术馆举办了个展“其实我们什么也不是 ”。其主要群展包括:“活弹药”(台北当代艺术馆,2011);2010年台北双年展(台北市立美术馆);2009台北美术奖获奖作品展(台北市立美术馆)等。


新倾向:杨露子

新展厅

2018年6月9日-2018年8月12日

杨露子,《雪人》(静帧),2016,影像。


通过对历史、地理和诗歌形式的引用,杨露子的影像创作探索着可感知的语言的极限和秘密,她的创作面貌徘徊在既有感官经验与无法描述之状态之间。从沉溺于历史包袱无法醒来的困顿,到发现既成意识形态工具不曾染指之处的狂喜,再到人类世界与自然世界的和解,艺术家通过展览完成了一次漫长的旅途,一场自我意识的辩证运动,一轮与现实微妙关照的政治考察。


杨露子1987年出生于杭州,2011年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获比较文学学士学位,主修哲学;同年获DAAD德意志学术研究奖学金并旅居德国两年,在波恩和柏林进行比较诗学研究。2016年毕业于美国加州艺术学院,获电影创作艺术硕士学位。她曾参与群展 “抵抗的涌现”(泰康空间,北京,2016-2017)。


新倾向:致颖

新展厅

2018年8月24日-2018年10月28日

▲由多哥共和国洛美海岸远眺几内亚湾,近处为德国殖民时期遗留的登岸步道遗迹,2016。图片由艺术家提供。摄影:致颖。


致颖善于使用不同媒材,如录像、摄影、装置等来探究对象与人及公共空间的相互关联,以及资本对人类生活状态的改变。近期,他尝试通过历史调研的方式来反思潜藏于日本、韩国和台湾日常流行文化中的后殖民和后移民意识形态,并以此角度对全球范围的当代社会进行研究。在其全新作品中,致颖聚焦于一批在场馆改建期间由非洲漂流至今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木雕,以之为线索展开创作,结合影像与装置等媒材来检视自1955年第一次亚非会议后,由以中国为首的亚非国家重新形塑的当代东亚与非洲大陆经济文化交流状态。

致颖1985年出生于台北,毕业于德国柏林艺术大学,现工作、生活于柏林、台北两地。主要个展包括:“无趣的现代生活”(NON Berlin画廊,柏林,2017);“抵抗徒劳无功”(456画廊,纽约,2017)等。主要群展:“透过显示屏”(175画廊,首尔,2015);“男孩和他们的玩具”(克罗伊茨堡/贝塔尼恩艺术空间,柏林,2015);“第10届上海双年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2014);“被看见系列3:放置图像/图中之处”(摄影博物馆,柏林,2014);“改变”(ZK/U艺术及城市规划中心,柏林,2013);“2012台北双年展”(国立台湾美术馆,台北,2012);“书——如物”(台湾柏林艺术协会,柏林,2012)等。


新倾向:尉洪磊

新展厅

2018年11月17日-2019年1月20日

尉洪磊,《面条》,2016,铜、丙烯着色、塑料、泡沫、木板、玻璃纤维、树脂、漆,245×125×115厘米。


尉洪磊的创作划定了一块建立信任的场域。他试图将与观众的关系注入雕塑语言中,通过对雕塑语言的把握,向他们发出温和的观看指令,引导他们注视的进程和流动,乃至参与他们对被观看之物的概念塑形过程。同时,雕塑本身却保持着一副宁静甚至有些古典的姿态——通过层层演化和提纯,只有最精要的、饱含着静态势能的、具有高密度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视觉样式才被保留和展示。


尉洪磊1984年出生于内蒙古,现工作、生活于北京。主要个展包括:“尉洪磊:燕子世纪”(天线空间,上海,2016);“尉洪磊个展:肥鼠”(天线空间,上海,2014);“尉洪磊:任何事物都是极其重要的,没有什么是不会再回来的”(魔金石空间,北京,2013);“在我靠近你之前——尉洪磊个展”(C-空间+龙口,北京,2011)等。其参与的主要群展包括:“物体系”(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2015);“八种路径——艺术在北京”(Uferhallen艺术空间,柏林,2014)等。



UCCA文化节系列

在展览之外,2018年UCCA还将策划与举办一系列跨界文化节,使观众有机会集中体验和探索涵盖当代艺术、表演与银幕艺术、历史、文学、流行文化、科学与科技等不同领域的多种主题。作为UCCA文化节系列的开始,2018年2月2日至2月4日于春节前夕举办的“脉络:UCCA新春艺术周”活动探索当代的艺术家们是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并进一步推进其发展的。


建筑改造

2018年期间,UCCA将由建筑公司OMA设计进行建筑改造。这一改造将巩固并扩大UCCA现有的展览空间,以提升访客的观展体验,同时使位于798艺术区主干道上的UCCA以全新面貌呈现。在整个过程中,UCCA将新建一个专门用以展示年轻艺术家作品的展厅,将其标志性的大展厅恢复至原先的大小与规模,为容纳大厅、商店和咖啡馆建造新的空间,并为展出时间更长的作品增加一个重要的开放式新展览空间。UCCA对其建筑改造过程进行了精心规划,以确保全年建筑改造期间机构仍维持正常运作。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