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和晃平美国首次个展将在佩斯画廊开幕
发起人:clclcl  回复数:0   浏览数:2310   最后更新:2018/01/06 17:36:53 by clclcl
[楼主] clclcl 2018-01-06 17:36:53

来源:TANC艺术新闻中文版 谢斯曼


1月18日,在佩斯画廊位于美国硅谷帕罗奥多的空间,日本艺术家名和晃平(Kohei Nawa)将举办其首次个展,并呈现他数个代表系列中的最新作品。去年11月,他刚刚在上海西岸的阿拉里奥画廊举办了在中国的第二次个展“VESSEL”,这位擅长使用各种媒材及文化元素的艺术家在探索社会、科学与数字文化等一体的同时,也时时挑战着观者的感官体验。

名和晃平和其作品“PixCell”系列作品,图片来源:TANC,摄影师:陈恩利


这位作品在一级和二级市场都颇受欢迎的艺术家近几年状态活跃。他和他主理的SANDWICH工作室设计了现代传播集团位于上海八号桥的全新媒体平台工作空间,办公室、图书馆、会议室、休息厅、咖啡吧等区域互相连接,成为一个一体式的多功能区域。而这个工作空间最显眼的位置,便摆放着名和晃平著名的雕塑作品“棱镜鹿”。

名和晃平及其工作室操刀设计的现代传播艺影书阁中摆放着他的“PixCell-Deer”雕塑作品,图片来源:TANC



雕塑与舞蹈的碰撞,古典向当代的转换

2015年11月,名和晃平首次将个展带到中国。在那场名为"MOVEMENT”的展览里,他呈现了与比利时编舞家达米安·贾莱特(Damien Jalet)合作的表演艺术影像作品《Vessel》。在这个影像作品中,几乎一丝不挂的舞者们将头颅深埋进臂弯中,手臂、背部和腿部的肌肉和骨骼线条在光影对比下显示出雕塑感与几何美。配合这件作品,名和晃平创作了一件同样头颅深埋的人形雕塑,并将它展示在影像作品旁的独立空间中。


而在展览“VESSEL"中,一件人形雕塑变成了20件。昏暗的展厅中,雕塑表面均匀泼洒的碳化硅粉末在射灯的照耀下闪闪发亮,配合特别制作的声音效果,这些好似舞蹈表演中不同剪影的看不见头的雕塑群像似乎流动了起来。


名和晃平与比利时编舞家达米安·贾莱特合作的表演艺术影像作品《Vessel(2017年)》,图片来源:艺术家以及阿拉里奥画廊


雕塑、人体、舞蹈,这三者的相互碰撞并不仅仅体现在名和晃平的创作中。雕塑家对人体有天然的敏感,但在当代艺术中,将舞蹈与雕塑完美嫁接在一起的艺术家无疑是英国雕塑家安东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

2017年,“安东尼·葛姆雷:静止中移动”展览现场,图片来源:龙美术馆

名和晃平的这些人形雕塑很难让人不想起葛姆雷,尽管他们的创作意图和媒材也许天差地别。听闻他的雕塑让人想起葛姆雷的作品,名和晃平非常兴奋地对《艺术新闻/中文版》说:“安东尼·葛姆雷是我的灵感上的引领者之一。”

艺术家名和晃平,图片来源:艺术家以及阿拉里奥画廊


名和晃平1975年出生于日本大阪,并在京都市立艺术大学取得雕塑艺术文学学士及雕塑艺术博士的学位。作为佛教与古典底蕴最为丰厚的古都之一,京都对名和晃平的影响是巨大的。在校期间的他热爱佛教造像和寺庙,曾一度想朝古典艺术的方向发展,直到1996年,他偶然间参看了葛姆雷在日本的首个巡回回溯展“静止中移动”(Still Moving)。

安东尼·葛姆雷,《COMPOUND I》, 1996年,图片来源:Antony Gormley


他的艺术趣味从古典到当代的转换既很偶然,也很自然。名和晃平向《艺术新闻/中文版》回忆起这段往事:“纯属偶然。当时的我对当代艺术毫无兴趣,古老的事物更吸引我,比如日本古庙、佛像之类的宗教艺术。但当我看到葛姆雷在日本的展览之后——那会儿我还在上学——我真的被他的雕塑以及他的创作逻辑震撼了。他的作品在材料和形式上都极具逻辑性,而且他对传统雕塑的态度是批判性的,这些都让我很欣赏。而且其实葛姆雷也对佛教、印度教、冥想等非常感兴趣。两年后,我得到一个机会去伦敦做交换生,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彻底决定要开始做当代艺术。”

安东尼·葛姆雷和他的作品,图片来源:Antony Gormley

另一个有趣的巧合便是,和名和晃平合作创作《Vessel》系列雕塑装置的编舞家达米安·贾莱特也曾与葛姆雷合作过。也许是受葛姆雷启发,名和晃平开始关注舞蹈:“从与贾莱特的合作中我学到了很多。我喜欢现代舞,我也喜欢用空间、场景、结构来为观者创造某种艺术体验。因此,‘舞台’的概念令我觉得有趣。”这也是为什么他创作的这些“无头”的身体会被放置于厚重的高台底座上。

名和晃平作品,阿拉里奥画廊2015年展览现场,图片来源:阿拉里奥画廊


葛姆雷将自己的身体作为创作素材,他大大小小的雕塑作品全部源自人体,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不同形式和体积的变幻,并时常激起参观者的互动欲望,甚至邀请观者本身来成为作品完成的一部分。而名和晃平的人形雕塑则少了一些使人颤栗的震撼感。或许是因为规模,或许是因为表现方式,《Vessel》雕塑装置带给人的视觉体验是介于动静之间的一种缓慢“消融”或者说“液化”的观感。“无头”的躯体缺乏具象的指涉,这能使人注意力放到身体和抽象动作本身,进入到更普世的、关乎“生与死”的思考,这也与其日本文化背景中的生死观相关联。

名和晃平在雕塑作品《Throne》前,图片来源:TANC,摄影师:陈恩利


其实,名和晃平“古典”的一面并没有消失,只是换了一种方式附着于他的“当代”创作中。其作品《Throne》是一尊抽象表现坐在王座上男孩的雕塑。闪耀着刺眼金光的抽象雕塑让人很难不联想起鎏金的佛像,尤其是在这件雕塑中,他将现代的3D建模技术与传统日本漆艺和金箔技术相结合,并延伸了以对称为美的古典美学理念——尽管最终呈现效果是当代的。

感性与理性的平衡

过去与未来之间的质询

以“打破艺术界限”为目标的名和晃平,其20年来的创作所涉及的领域从雕塑延伸至绘画、表演艺术及多媒体装置。尽管如此,他最为人所熟知的作品大概还是“PixCell”系列:一只只由鹿标本和大小不一的玻璃球所组成的雕塑作品,而这些鹿标本全都是艺术家从网上购买的。


“PixCell”系列作品首次创作于2003年,据说名和晃平无意间在网络上看到有鹿标本出售,电脑显示器上鹿标本图片的像素单位(pixel)启发了他。他将网购回来的鹿标本的表面粘上体积各异的玻璃球,一件原本“天然”的动物标本顿时幻化成为华丽的雕塑作品。

创作的过程并没有想象得那么简单,因为玻璃球并不是随机摆放的。“这个创作的过程没有任何恣意的成分。”名和晃平说。在最后覆盖玻璃球前,他已经规划、标注出所有玻璃球的位置,并已经仔细研究过每个玻璃球会给观者带来的视觉效果。

名和晃平,《PixCell-Red Deer》,2012年,图片来源:NGV


透过玻璃球,观者得以观察到被折射、扭曲的鹿表皮,原本被人忽视的细节都纷纷浮现出来,并被无限放大。更重要的是,这些玻璃球象征着细胞(cell),而细胞是最细微、最基础的生命单位,是万物的起点;将微小的物质单元放大,让鹿的表面覆盖满不计其数的“细胞”,这是艺术家对微观世界和事物本质的认知与观察集合表现在雕塑中的一种形态,作品系列名称很显然也透露了这一意图:“PixCell”是单词“pixel”与“cell”的结合体。

“PixCell”系列雕塑作品局部,图片来源:Shadow Vue、名和晃平及阿拉里奥画廊


“看似华丽的‘玻璃鹿’摆在我们面前,但它却不是真实存在的。”名和晃平曾解释说。“玻璃鹿”华丽的表征下,是死去的生命;而被扭曲、放大的表皮细节也不再真实。针对真与假、生与死、物质与精神、微观与宏观之间的对比与思索,从一开始就伴随着艺术家的创作进程。

一面是对宇宙奥义的感性探知,一面是格外理性的创作方式,名和晃平看似矛盾的艺术方法论事实上又以一种合理的方式生长着。《Vessel》中营造异世感的、引人陷入存在主义哲思的点点“星光”恰恰是刻意泼洒的工业媒材所营造的、《Throne》中极富科幻感与未来主义的风格却又通过传统工艺的手法来实现的,更不用说,他的许多其他作品都可以被称为是接近工业制造级别的创作。


生于70年代的名和晃平是日本新一代艺术家的代表:他们深受传统文化影响,但在成长和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又迎来了流行文化和新科技的冲击。“我们这代人不再觉得‘代表’日本是艺术创作中的一种必须”,名和晃平说。

话是如此,但没有人能够完全摆脱他的文化背景。从名和晃平的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是他这一代艺术家的新“日本身份”:热烈地拥抱前卫新兴科技的同时,又深深敬畏甚至质疑其所带来的诸多未知。(采访、撰文/谢斯曼)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