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 刘港顺 可能性的入口
发起人:陆小果  回复数:0   浏览数:740   最后更新:2018/01/17 17:44:35 by 陆小果
[楼主] 陆小果 2018-01-17 17:44:35

来源:798艺术 晓睿


刘港顺个展“所有”第一部分“观念三要素”站台中国展览现场


2017年12月23日到2018年3月18日,刘港顺展览“所有”在站台中国呈现。此次展览涵盖了绘画、档案资料等100多件作品,分为“观念三要素”“历史的笔记”“午夜出版社”三部分。以倒叙的手法,通过彼此连接穿插,互为结果和过程的方式串联起艺术家20多年的创作历程。

刘港顺个展“所有”第一部分“观念三要素”站台中国展览现场


在此次开幕的“观念三要素”中,作品以建筑、抽象、文字三个彼此交合的几何元素构成,在每一件作品的介绍中,刘港顺只是附上了简洁的描述性文字,提示了其中某个图式的来源。艺术家提出,这一刻的回眸隔着时间的累积,最初创作的意图可能早已模糊不清,或者随着阅历和社会的变迁悄然发生变化。而点到为止的表达方式给策展人和观众留下了丰富多元的可解读空间,崔灿灿的策展思路与刘港顺的艺术创作相得益彰,他以一套自有的逻辑将作品巧妙地串联起来,呼应了艺术家的创作思考,同时也以高超的修辞术和演讲天分让现场更加生动有趣。

《不要放弃这艘船》 布面油画 180x210cm 2015年

环顾现场,会发现刘港顺此次展出的作品由建筑、图形、文字等元素构成,各种元素像图层一样重重叠加,每一层所具有的某个特定语境下的隐喻也相互碰撞交融,催生出更多的可能性。当我们试图去揣摩艺术家的意图时,往往会陷入某种困惑,看似简单的组合实则如摩斯密码一般隐藏着大量的信息,刘港顺拉开了作品与自身情感的距离,也不纠结于身份认同,在保持客观的前提下,信手勾连历史或者现实的某个情景。在这个过程中,他既不指向这边,也不指向那边,有时是看图说话、就事论事,有时是指东打西,有时则是莫名其妙。在符号的不断堆叠和穿插中,意义之间相互碰撞融合,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指向了更宽广宏大的意义空间。

《熵》 布面丙烯 68x93cm 2009年


刘港顺谈到,艺术首先必须要真诚,创作的起点来自本心。同时也不必故作高深,把自己想象成至高无上的“权威”,而需在预设中,把每位观众作为可解读的对象。当作品从工作室离开,进入美术馆或者画廊与公众、社会产生关联,便进入了更广阔的可解读空间,作品之于观者,成了某种可能性的入口。“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具有不同价值取向和心理感受的观众在面对作品时,常常会给他带来意外的惊喜。艺术家提及多年前一位年长的观众从他的作品读出了更大的意义,令他惊喜万分。“艺术家不是万能的,我们也许只是完成了百分之五十,剩下一半的工作要交给观众。”

《68x120cm》 布面丙烯 68x120cm 2009年


谈及解读作品或探究其背后的意义时,艺术家强调“懂”是相对的,任何人都不具有绝对的话语权。有的人觉得没意义的事,另一个人穷尽了二三十年去探索。很多时候艺术家的工作像西西弗斯推石头一样只是徒劳无益的循环往复。然而也许正是在这种反复的考量和推敲中,意义对他而言就产生了。更多时候其实不必太过纠结,更无需太过参透,就像禅宗的点到为止。

《空虚》 布面油画 61x50cm 2015年


展览的第二阶段即将呈现的“历史的笔记”则追溯了刘港顺与众多知名艺术家的“神交”。艺术家谈到,阅读在他的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位置,他以自我教育的方式大量阅读艺术史,这一过程如同向好的艺术和文化伸出无数的触角,让他在缺乏交流的环境中不至于被活埋,不至于浑浑噩噩,而催生出情感体验上触动人心的震颤,以及理性思维的不断转变。它创造了更加丰富而广阔的世界,并让艺术家在面对生活的残酷和诱惑时保持清醒。

《二楼》 布面油画 55x70cm 2017年


具体而言,不同流派和风格对刘港顺的创作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最初的创作受到抽象表现主义、新表现主义的影响,如波洛克、巴塞利茨、基弗等,在80年代中末期,杜尚、博伊斯、伊夫·克莱因等进入了艺术家的视野,顿时置身于更加自由和开放的语境。自由在被无限放大的同时,又让你无法复制,无法跟随。艺术家选择了绘画的方式去表达,而艺术的理念是无限的。

刘港顺个展“所有”第一部分“观念三要素”站台中国展览现场


在时间的长河回溯,刘港顺在艺术的道路上已有二十余年,他的探索随着阅读和思考不断发生变化,在某个时期呈现系列的特征,比如“尺寸”系列集中在2008年到2009年,“文字”“建筑”等图式也频繁出现在某个时段,但并不遵循严格的时间脉络,而是在过去或可能的将来反复出现。艺术家谈到,这并未有意为之,创作是一潭活水,随着自己的心性流淌,与个人的思考和阅读相互交错,与艺术家的思考血脉相连,又与社会产生共振,置身于无止尽的变化中。

作品中的一切图式都只是载体,艺术家的选择和判断才是至关重要的。在创作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技艺的娴熟,不是一时的情绪,而是感受力。这是一种常常能意识到但说不出来的东西,它比感觉更高级,它混合着敏锐的感受,理性思考,是肉身经验和社会体验等种种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共振,它连接过去,立足当下并指向未来。


文/晓睿

图/站台中国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