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下拾下:一个“机构女孩”的10年
发起人:陆小果  回复数:0   浏览数:1520   最后更新:2018/01/22 16:26:21 by 陆小果
[楼主] 陆小果 2018-01-22 16:26:21

来源:打边炉DBL  文:廖禧臻



钟刚看到我离职的消息,要我在《打边炉》上谈谈过去十年在广州做艺术机构的经历和体会,作为《打边炉》的死忠粉,只能羞愧地答应被“拾下拾下”(粤语,形容广东人打边炉的动作,类似“涮”)


十年的艺术机构工作经历,我从一名实习生,到一名助理,再到展览统筹,运营总监,合伙人,再到如今freelance,工作角色在经历的累加与深入中慢慢转化,所以,我想我能写出来的,估计也会是火锅杂烩,既然被“拾下拾下”,就分10点来写吧。



1、艺术机构是什么?


她可以是画廊、美术馆、博物馆、音乐空间、视觉类工作室、艺术拍卖行,甚至是一个公司。在此我只能浅薄地以我的前东家为例来作简介:扉艺廊,现为扉美术馆。一开始,她就为自己定位为一家民间非营利性艺术机构,常年免费开放各种展览,展览成本由投资人支持。幸运的是,这个机构是一个爱折腾的机构(对于白羊座的我而言,爱折腾是个好事,因为可以不停尝新)。


团队一致认为不停输出成本实在不是一个可持续的方式,所以过程中一直探索如何做到自我造血:2008年衍生出扉卖品——以销售原创设计、传统手工艺实用品为主,传播创意之路的可持续发展;2012年至2016年转化出Artecture概念 ——Art + Architecture,以艺术的感悟结合扉建筑事务所对空间的敏锐度,作为艺术顾问为企业、品牌提供专业服务,也借此更大程度地帮助展览空间的运营;2017年,经过与宋冬老师两年的交流,确定将扉艺廊升级为扉美术馆——无界的美术馆,哪里都可以是美术馆,那么又会是什么样的可持续方式呢,想必又将有拭目以待的变化……还真是很难一言总结艺术机构是什么,但是在什么样的艺术机构工作,选择权在于自己。


只要你够好学,认真对工作环境的背景做了功课,甚至在面试前准备好如何满足自己欲望(学识的增长可能、人脉的拓展可能、酬薪的升幅等等)的问题,相信“艺术机构是什么”这个问题就不需要存在了。

Artecture概念诞生中的企业艺术顾问项目——与艺术家戴耘合作的“琶洲村影迹”广场



2、想在艺术机构工作是不是一定要艺术专业毕业?


这个问题随着工作时间愈长而看开了。一个理想的艺术机构,不是只有艺术相关专业人员就能经营好,她依然需要多专业配合,艺术是这机构里各成员的同一爱好,大家尽己所长去共同经营,就是所谓的“理想”。如果能一直葆有对艺术的热情,不把她当作获得短线利益的工具,那么什么专业都不是问题。当然,如果有艺术史作知识背景,会帮助自己较快地 “听懂”周围的对话,幸运的可能也因此找到自己去专攻的研究方向。



3、听说助理只能在艺术机构里做贴贴邮票的事情?


错了,现在邮票都省了,可能会让你一直打开官方邮箱看有啥邮件,可能会一直在收集整理一位艺术家的资料,如果你会点平面设计,可能会一直在做各种海报、微信banner,而且,会不停被改(此处配以蜜汁微笑)。


其实,作为一位实习生、一名助理,不需要嫌弃看似无需自己动脑的活儿。一方面,不停重复地做一件事情会让你在不经意间发现自己掌握了“专业”,比如,一开始就只做钉钉挂画的动作,不停做,不断做,终于有天你会发现你到哪儿看到有挂画都要用眼光测量下那画有没有歪了,是否挂在视平线舒服的位置,它和旁边那幅画的间距是否好看……


当然,另一方面,当你有幸终于“荣升”项目经理、总监的时候,才发现每个位置都需有“助理”的心态。此时,你可能在订餐安排菜式的时候是机构负责人的私人助理、可能在面对月度预结算时候是财务的助理、也可能是在展览活动开始时是VIP客服助理,更无法忽视的是,曾为助理的影子会让你盯着新助理的挂画,忍不住说一句“右边高了”。那么,如何让年轻气盛的小助理舒服地重新挂好,那就是考验自己是否还有“人事助理”角色的时候了。



4、总监、合伙人是不是要么就是负责“赚钱养家(艺术空间)”?要么就是负责“貌美如花(公关)”?


嗯,理想很丰满。负责赚钱养家的,要想做好预算就得面对投资人,要想促成项目补给展览就得面对企业甲方,所以,弯腰驼背不行,一脸胡渣子不行,可能前一晚你在加班绞尽脑汁赶出报告冒出痘痘熬出黑眼圈,第二天还是要打扮得整洁光鲜,精神百倍迎接带着希望的一天。其实,每天都有可能遇见客人,所以“貌美如花”在此得解读为时刻保持专业有素的形象,总归是加分的。


而负责貌美如花的,好听点就是做好艺术机构的公关形象,其实就是要负责什么都能聊(撩):对着艺术家聊(撩)展览聊(撩)未来;对着藏家聊(撩)收藏聊(撩)市场;对着策展人评论家聊(撩)定位聊(撩)趋势;对着媒体聊(撩)合作聊(撩)发展;对着企业聊(撩)艺术与生活之美如何提升品牌形象;对着印刷厂聊“等等,我们设计快改好稿了”;对着年青同事聊(撩)艺术需要慢慢来,艺术工作需要快快做……

从2011年第一次与宋冬老师接触,2014年ART BASEL HK再碰面,就一直希望他在扉做展览



5、所以一家艺术机构到底需要多少部门多少人?


Option 1: 策展策划部、展务部、典藏部、宣传部、客服部、行政部、财务部……;

Option 2:艺术研究(包括策展、企业品牌策划、收藏、宣传、资料库整理),执行统筹(包括展览执行、外务执行、藏品养护、客户服务、内部活动筹划执行),再加会计财务即可。


至于每个部门需要多少人?Honestly,丰俭由人。扉艺廊就经历过只有2.5个人干活的几年(0.5是身兼多职的馆长)。总之,坚持,才是胜利。



6、做一个展览容易吗?


说容易的都是骗人的。做展览就像举办婚礼,首先得有对象(艺术家)。对象哪方面的魅力让你觉得着迷你得先做功课,那么就得花时间了解。对象看不看得上你就得看你个人的魅力了,可能你还得找个媒人(策展人),然后你就得展现你的优越条件与诚意(谈合作方式)。


两人经过磨合后觉得可以“拉天窗”了,那么就要订好良辰吉日(日子很重要,最好不要让你的贵宾们一天要走几个场子,所以艺术机构之间相互打听好开幕时间也很重要),订好联姻名称(展览主题,怎么能一题吸睛超级考人),然后有条不紊地设计制作请柬(海报、邀请函、现场视觉形象),布置独一无二的婚礼现场(我经历的布展思路就从初期只要把画挂上墙、把装置放在合适的位置到后来考究参观动线的节奏再发展到布展也要考虑来宾在自己朋友圈都会怎么来晒图、有多少角度可以提供给不同的媒体去捕捉,当然还有:现场需不需要鲜花,需要的话是一束还是一朵等等小细节,都让人抓脑袋),然后终于开幕了,开始招呼亲朋好友(各种嘉宾:藏家、媒体、艺评家、艺术家、合作伙伴、艺术机构同行),“最近好吗?”“招呼不周”“有什么需要请随时找我”这些婚宴上常用的用语真心少不了,能为了一个展览,抽出自己时间来到场的朋友,都请格外珍惜,保持友谊。


开幕结束,展期可没那么快结束,怎么持续保持热度,除了自家公众号的宣传不能停,是否还有些朋友开幕来不了的也可继续约会,或者做个(艺术)圈外的活动趁机认识新的面孔,请挖开脑洞各显神通。所以,做一个展览,真心不容易。

2015年《干预 | 蓝天——韩建宇、黄一山双个展》的展前冲刺



7、艺术机构只要做完展览就没事了吗?


如第一点所说的,每家艺术机构各有不同,如果展览是这个机构的核心,那么展览就不会有做完的时候。如扉所做的,是一年安排下一年的展览计划,除了现时展览的冲刺筹备,还有N个洽谈中或资料储备中的展览在进行,值得一提的是,扉还开创了“行走中的美术馆”体验品牌:扉行团,所以,除了固定场所的展览,幕后策划这条世界游览动线,也是其中一项工作。另外,还有实践ARTECTURE理念的企业顾问项目也在同时进行,是推荐企业收藏现有艺术品,抑或为企业度身定制,总有一件事满足你好学的心。


写到这儿,竟觉得也在为前东家抛橄榄枝,不知有无朋友为此好奇去面试呢。不过,我相信每家艺术机构都有她希望带出来的面貌——文化定位,围绕这点,展览之余可以展开的研究已然很多很多,请不必怕闲着。



8、话又说回来,老是在一个机构呆着,会不会有做疲的时候?


当然会有——当你有瓶颈还意识不到的时候。我自己克服的方式美其名曰“自我增值”,其实就是换换环境去打开新的眼界。比如,一定要有属于自己的年假,可以试试出外行走,去清醒自己的渺小与不足,去感受他人他地带来的美好。很幸运的是在工作里遇到的都是爱好旅游的同事,大家旅行回来相互分享,又是乐事一桩。再比如,工作6年后我选择了边工作边考研,因为本科一毕业我不知道考研是为了什么,终于在工作一段时候后,我隐约触摸到自己想去深入了解的东西,于是就去报名了。旅行是横向的增值,而读研,是对自身学识的纵向挖掘,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点,便会倍感珍惜。


当然,还可以找别的真心喜欢的事儿,我敬重的一位设计界前辈就在不惑之年后选择去学习弹钢琴,而我最爱的我的70有余的爹爹,现在还在学小提琴。有了爱好,疲态会随之消散,兴许,还会帮助你突破瓶颈。



9、必要非充分条件的问题来了:艺术机构的酬薪是不是很低?


作为一名长期工作于非营利艺术机构的人士来说,答案可能未能如你所愿,但是时间会证明你的价值。我自以为是个不懂得交涉钱的人,10年的工作里与前任领导就谈过一次升薪要求,还是在实习转正时候,印象中谈到动情处落泪了,然而结果并不如当年理想。少不更事的我告诉自己,就用能力说话吧。


于是对钱的执念抛诸脑后,该布展布展,该加班加班,该协调协调,甚至中间读研据说有补贴我也没去申请,后来的升薪都是自动化了。薪金的结果对于在一线城市生活吃好穿好还是有保障的,当然,如果自己非要去和正给热门产业打工的同学比较,那就是纯粹作死。



10、终于到第十点了,就不抛自问自答了,说点自己的小感慨。


“艺术服务”这个行业目前在国内尚未被完全认同为必需类工种,她需要结合个人的专业素养(包括艺术家与艺术服务工作者的专业素养)来打造每一次的个性服务,所以它没有可复制的样板可循。


正因如此,这份工作让我一直为之着迷,即使现在只是freelance也乐此不疲,也正因如此,我相信它的空间还很大,可以发挥的地方很多,学无止境并用无止境,希望你亦有感同行。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