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黯雄 | 以原始洪荒的距离来观察今天的世界
发起人:小白小白  回复数:0   浏览数:1776   最后更新:2018/02/13 11:43:07 by 小白小白
[楼主] 小白小白 2018-02-13 11:43:07

来源:USoA 文:Carolyn Li



《山海经》描述事物的角度给我提供了一个契机,从一个很原始洪荒的距离来观察今天的世界,而它也没有带太多的道德伦理说教,所见即所是,这给我一个比较自由和冷静的态度来观察今天世界在人类现代文明干预下发生的改变。


——艺术家邱黯雄



近日,邱黯雄的首个纽约个展《Of Mountains and Sea》正在纽约位于曼哈顿上东区的博而励画廊(Boers-Li Gallery)举行。个展主要呈现了其广受赞誉的动画视频三部曲《新山海经》(2006-2017)的最后一部分,及相关绘画和手稿作品。


Of Mountains and Sea

邱黯雄纽约个展

展览时间:2018年1月28日-2018年3月3日

展览地点:博而励画廊(纽约)


《新山海经》三部曲,是邱黯雄从2004年就开始酝酿的动画作品。全篇由千余张水墨画联接而成,将水墨风格与动画世界交织在一起。每一桢画面都是艺术家的有感而发,将想法化作了笔下无数张图纸,这些图纸被精心重组成超过一千张丙烯画布,单独数字化排列。作品的名字取自中国的传统神化《山海经》。除了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间的相互影响,整个作品同时具有梦幻的色彩,细致明确的图像加上让人难以置信的叙述,忠实地描绘了我们所生活的荒谬的周遭世界。

△ 《新山海经三》影像片段,展览现场照片


第一部与第二部呈现了人类文明进步工业化快速发展带来的后遗症,包括引发的气候变化,最终走向能源与领土的争夺战。分别于2013年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哥本哈根现代艺术博物馆博物馆展出。此次为第三部在纽约的首映。

△ 展览现场照片


第三部中,恶化的生存环境将人类本身变为虚拟现实。 男人和女人沉溺于虚拟世界中,动物被重新用作机械工具:鹿变成摩托车,贝类作为防止空气污染的面具,鱼眼充当安装在整个城市的监视摄像机,而恶魔般的男人在继续观看。城市景观投射在黑暗工厂生产线上的电路板上。通过艺术家特征鲜明的图像,污染的空气变成了有毒的海洋; 高耸入云的群山变成了歪曲的山脉,而曾经存在的自然山海已成为了迷失的乌托邦。

△ 展览现场图


邱黯雄,1972年出生在四川,1994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2003年毕业于德国卡塞尔艺术学院,现任教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作品涉及动画,绘画,装置,录像等不同媒介。被认为是将水墨美学引入和深化了动画,从而使两者产生共鸣的先锋派艺术家。他的美学意识贯穿服务于作品的非线性叙述,在“新山海经”第三部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真实与虚拟交错的形象,动画地反映了当代世界,有意识地将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从而让虚构幻影增强观众对真实的感受。

△《新山海经三》视频静帧,图片来源于网络


USoA 联众美创此次非常有幸能邀请到邱黯雄先生做一个独家专访,谈谈他的创作故事。

邱黯雄 — USoA 联众美创独家专访

Exclusive Interview with Qiu Anxiong


USoA

《山海经》是一本先秦古籍,包罗万象,人文地理,祭祀神话,民俗寓言...... 为什么您会选取这样的原著文本,来进行对照式的影像创作?


邱黯雄

首先,因为《山海经》的特殊性。它非常丰富,包含了很多内容,也是中国文明源头性的文本,它裡面有中国的创世神话比如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等等。


第二,《山海经》包罗万象。它描述了世界的山川河流的地理形貌,矿产,植物,动物。

《新山海经三》相关绘画作品,展览现场照片


第三,《山海经》在中国文化里并不是正统经典。它没有儒家的四书五经、道家的《道德经》和《庄子》那些经典里包含的明确的道德伦理与哲学思想,它只有原始朴素的描述,看见什么就描述什么,不加褒贬判断。因此,它的描述是一种原始洪荒的状态,也因为很多怪诞离奇的事物,不为正统文化推崇。

《新山海经三》相关绘画作品,展览现场照片


山海经选取了一个距离很远的角度看世界,这正是我所喜欢的一个角度。这个角度给我提供了一个契机,从一个很原始洪荒的距离来观察今天的世界,也没有太多的道德伦理说教,所见即所是。这给我一个比较自由和冷静的态度来观察今天世界在人类现代文明的干预下发生的改变。

△ 展览现场照片


动画的空间比较大,可以有时间性,也可以有叙事性,我把绘制的那些动物用一些叙事串起来,就形成一个对今天世界的看法比较有趣的表达。选用水墨动画的形式,一方面是对传统艺术的喜爱,另一方面是影像的丰富性,动画对想象力的发挥是更自由的媒介。


USoA

展览中的平面绘制作品,与影像视频作品的关系是什么?


邱黯雄

版画的原画是最早画出来的,有点像角色绘制,后来我就把这些白描用水印木刻做成版画,动画影像是根据这些角色去设定内容和结构的。这次展览里还有些绢上的绘画和布上丙烯作品,这些作品是在新山海经这个题材框架里新的创作,也包含了影像里的这些角色。

△ 《新山海经——云上 1》 ,布面丙烯,90x160cm,2016


但是从绘画的角度出发,我想做一种新山水的感觉,环境不再仅仅是传统的高山流水的自然环境,我把现代城市建筑也放进去了。这本来就是我们现实中常见的场景,比如香港,重庆都是现代的摩天大楼在山河山海之间,有种魔幻的气息,新山海经整体氛围也是很魔幻的气质。

《新山海经三》相关绘画作品,展览现场照片


USoA

绘画,装置,影像,这些不同的艺术创作形式,是如何在您的创作中交替/分配使用的?


邱黯雄

是根据题材内容去看什么形式适合。绘画是很古典的媒介,它在空间上的抽离感很强,是把你带入另一个世界的感觉,也有一种永恒静穆的意味。它是把时间压缩在一个空间的容器里;装置更多是让你置入很强的现场感,身临其境;影像就是时间性和叙事性,它是通过连续画面展开时间,跟我们真实的时间感是一致的,当然在影像中对时间的处理是可以压缩、拉长、切割、拼接的处理,这里面有无数的可能性,我觉得影像的核心是对时间的处理。

《新山海经三》相关绘画作品,展览现场照片


所以我需要时间和叙事的时候就采用影像,需要永恒和凝固的感觉就用绘画,而需要现场感时就用装置,当然这也不是完全机械的分类,我也在探索这些媒介的结合,比如《为了忘却的记忆》(Staring into Amnesia)就是空间装置和影像的结合。

第39届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上,观众排队欣赏邱黯雄的作品《为了忘却的记忆》,图片来源于网络


USoA

水墨动画势必运用到手绘,如此大的工作量和长时间的过程,对您来说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邱黯雄

这个最大的困难倒不是技术问题,手绘对我可以说是没有什么技术难度的,感觉的控制也没有问题,手绘的工作都很顺利。要说困难主要还是想法构思,花的时间很长,但是到定稿都还在改,技术的问题在新山海经第三部就是3D技术比较复杂,成本比较高。

《新山海经三》相关绘画作品,展览现场照片

USoA

《新山海经》第三部展现了真实与虚拟的交错视觉成像,对于作者来说,真像和虚像,哪一个更值得关注?


邱黯雄

其实在互联网社会真实和虚拟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很难说哪个是更真实更重要,也许你在社交媒体的身份比你本人更重要。就是在今天的世界里,人的主体性已经很难界定了。自然人反而是社会身份和虚拟角色的从属物。这就是技术资本主义中人的危机,这部作品探讨的也是这个问题。

《新山海经三》相关绘画作品,展览现场照片

USoA

作品充满着悲观的情绪,有着深沉的警世效果,带给观众的更多的是思考体验而不是结论结局。您是否认为这就是艺术能够达到的作用和存在的价值?


邱黯雄

当然,艺术在现实层面带来的即时改变是很有限的,更大的作用是给人思考问题的空间和激发启迪作用。从而使人去思考改变的可能。它是缓慢的渗透的。艺术不是宣传,不是把艺术家个人的观点昭示于众让大家接受。那样太狭隘了。艺术是接通宇宙未知的通道,艺术应该让我们意识到世界的神秘、无限,和自己的渺小、无知,而能够谦卑的面对世界。艺术家自己应该也是这样谦卑的态度。

△ 展览现场图


USoA

您的艺术创作实践是否也得益于日常的教学经历?


邱黯雄

和学生的交流是会激发自己的思考,引导学生时会去整理自己的思路和重新审视自己对艺术的理解。

△ 展览现场图


USoA

您对当代艺术的发展趋势有什么样的预见?或者说,对年轻一代的未来当代艺术家们有什么样的寄语?


邱黯雄

新的媒介当然会是一个趋势。比如网络,游戏,但是这里面也有一些需要警惕的地方,不要陷入技术崇拜,或技术更新主义,那是非常浅薄的态度。艺术最根本还是关于人的精神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理解和表达,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其他的都是表面文章。

△《新山海经三》相关绘画作品,展览现场照片


另一方面是需要警惕体制化,无论是来自市场的体制化还是来自意识形态的体制化都是妨害自由的思考和表达。不要过早让自己成为被驯服的家畜,保持思考自由的野性是必要的。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