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平均出生年份1989年,为什么人人都在谈论这个三年展?
发起人:蜜蜂窝  回复数:0   浏览数:1794   最后更新:2018/02/15 19:31:11 by 蜜蜂窝
[楼主] 蜜蜂窝 2018-02-15 19:31:11

来源:artnet


Janiva Ellis, 《Curb Check Regular, Black Chick》,2018,“2018年度三年展:破坏之歌”,新美术馆,纽约。图片:courtesy of Andrew Goldstein


如果你认为现在全球事务的形势很严峻,那么你就等着看纽约新美术馆的第四届三年展吧(New Museum Triennial)。懊丧、愤怒和讽刺的指控就是该展的动力之源。这场名叫“破坏之歌”的艺术展“故意、仅仅”只有26位艺术家的作品,艺术家们的年龄在25岁到38岁之间,来自19个不同的国家,其中只有四位出生在美国。他们当中的许多人都对当今世界(以及未来世界)的形势有着满腹牢骚需要发泄,毕竟这世界确实不是很,这么说吧,不是很活泼喜悦。


负责策划这场展览的是:新美术馆的策展人、参与规划2010年惠特尼双年展(Whitney Biennial)的Gary Carrion-Murayari,以及迈阿密当代艺术学院的首席策展人Alex Gartenfeld。他们让这次展览具备了丰富的内涵,大约80%的展陈作品是艺术家接受该展览委托而创作的新作。


Gartenfeld在媒体预展会时表示:“年轻艺术家历来表达了一种谋求改变的声音”。他还指出,策展人的目标在于突出展示与社会、政治和经济问题密切相关的艺术品, “艺术是我们生活的基础设施的一部分。一件成功的艺术品可以发挥宣传之用。”


展览的主题“破坏之歌”,让一种从传统意识形态的自然主义脱离的现实主义,去参与那些用(断开)连接来定义我们时间的系统。在全球范围内,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种被网络再造的戏剧之中,曾经这些都只是寓言,而现在我们切身感受到基本自由正在被侵蚀,已经边缘化的人口正在愈加受苦。

上次的三年展,即2015年的“围绕观众”(Surround Audience),是一次新媒体的狂欢节。至于“破坏之歌”,尽管它的研究阶段从2015年就开始了,但就如同上面那段引文所指出的那样,它绝对想要捕捉此时此刻全世界焦虑、暴躁的政治形势。策展人们着重强调“本土化姿态、行为和对话”的价值(很奇怪,这些也是最近Facebook重点推广的东西);他们保证参展作品能够“呼吁人们对当今全球资本主义以独裁和剥削为特色的系统采取抗议行动”;他们最有野心的承诺大概是这些作品“未能使用全球当代艺术的通用语言”

图片:Diamond Stingily,《E.L.G》,2018在 Wilmer Wilson IVat的作品前,2018,“2018年度三年展:破坏之歌”,新美术馆,纽约。图片:courtesy of Sarah Cascone

“这些艺术家代表着30个新的声音,但他们正在处理非常古老的问题,”Carrion-Murayari补充说。

Diamond Stingily的作品《E.L.G.》是一架等比的铝制秋千,它暗示了非裔美国儿童经常遭受暴力的事实。在空秋千上摇摇晃晃地平衡摆着一块砖,秋千一侧则放置着一架延展至空荡空间的楼梯。

Zhenya Machneva,《CHP-14》,2016,“2018年度三年展:破坏之歌”,新美术馆,纽约。图片:courtesy of Andrew Goldstein

Zhenya Machneva的挂毯以描述工业工厂的场景反映了苏联的崩溃。她对传统纺织方法的使用反映了技术进步之后,传统制造业的消亡。

“破坏之歌”在主题和地理上都覆盖了许多来自津巴布韦、希腊、中国、南非、海地和夏威夷等全球不同地区的艺术家的作品。“这是一首长歌,”Gartenfeld 说, “我希望你们会伴着曲调随之哼唱”。


我们通读了展览目录,找出了一些带动这个展览的主题和概念。以下是我们尽力总结出来的几个重点,你需要掌握这些以便理解这个重要的三年展。

1. “The Undercommons”

“Undercommons”这个词来自一部广为流传的作品——Fred Moten和Stafano Harney合著的《The Undercommons:Fugitive Planning and Black Stud》,这个阴郁、狡猾的无政府主义文本公开指责学术界内部对于知识的职业化利用。

它或多或少地在试图对两样东西下定义:新的、相互抗衡的、反对轻易归类的团结体的构建基础,以及抵制职业化知识形成的基本条件。Jack Halberstam 解释说:“在读Fred Moten和Stafano Harney的时候,我们必须同看似疯狂的、不可想像的欲望和(非)身份地位联合起来。”

在展览中,策展人Carrion-Murayari和Gartenfeld让“undercommons”的概念赋予他们去观看一些艺术家的资格,他们是这样形容这些艺术家的:想象“新的社群,其核心是这样一些人——他们的身份认同、主观能动性和存在本身一如继往地对商业构成威胁。”


中国艺术家沈莘在复杂的多媒体系列作品《夜莺的挑衅》中创作了由对撞的不同声音构成的影片拼贴。这个影片的新版将会在新美术馆展出,不过就之前的版本来说,有一个片段是:一个佛教老师和一个基因检测服务机构的主管先就价值观发生争论,然后开启了一段不太可能的恋情。


2. 无保障无产阶级

参展艺术家的平均出生年份是1989年,用Carrion-Murayari的话来说,这使得这场展足以代表“年轻无保障的无产阶级这代人。”


这个词大致的意思是,新一代人的共同现实是不稳定的临时工作,包括临时工、自由职业者、外包工以及其他这类工作。“破坏之歌”或多或少地明确断言:当代艺术家就是当代无保障无产劳工的标志、新劳工的先驱。哲学家Elizabeth A.Povinelli在目录中赞同地说道,“许多文化评论人已经将国际艺术家添入了地球上贫苦人群的行列”

Manolis D. Lemos,《Crooked Grid Crude Carrier》(2017)细节。图片:致谢艺术家与Can Christina Androulidaki gallery,Athens


而这场展览的其他部分则给人带来一种更加笼统、模糊的感觉——关于早熟以及当代生活的衰亡,比如在Tiril Hasselknippe的作品中,类似于阳台的结构从坍塌文明里的大建筑物上被撞落下来。

3. 政治宣传

倒也没有不同寻常,但这点值得一提:国际双年展和三年展习惯在高尚的政治宣言上大做文章。这一次,策展人Carrion-Muriyari和Gartenfeld引用了“艺术是政治宣传”的概念,声称当代政治全在于形象,因此构建形象的人在政治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正如Gartenfeld解释的那样:“艺术——无论其源自何方——把文化价值表现成政治宣传,并且艺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权力去接触多样化的选民、反映他们的现状,目的是将它的内容和他们的价值观调动起来。”

4. Geontopower

要剖析这个词有点困难:“Geontopower是一组对话、情感反应以及技巧,它在后自由主义运动中被用于塑造生命和非生命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帮助文化和经济统治的种种形式维持下去。”

本质上,“geontopower”看起来是对“新物质主义”的一种批判性解释,而双年展策展人们最近几年来一直对这个概念很着迷。这是一种流行哲学泛灵论:“geo”指的是地球上的实物,“onto”指的是形而上的存在状态——会猜想无生命体是否具备主观能动性。

Povinelli认为当代科学使得人们在生命和非生命之间划界限的时候越来越随意了(病毒算什么?人工智能算什么?),同时,她指出二者之间顽固的对抗在历史上一度被用于歧视那些信仰泛灵论的人。言外之意是,当代艺术家的一个任务就是去揭露什么算有生命、什么不算之间的边界,用这位哲学家的原话说,艺术家可以“把电网的多个区域和线路进行曝光,这样它们就可以被破坏、被黑客攻击。”

Violet Dennison,《 Transcend》(细节),2017。图片:致谢艺术家与Jan Kaps

5. 破坏


Getontopower引领我们来看到“破坏之歌”所探索的核心问题:破坏。我们被告知这个展览想要宣称:破坏是“艺术生产的一个模型”。

但那又是什么意思?这方面的杰出理论家Evan Calder-Williams在展览图录里提供了这样的解释,他写道:破坏是“一种技术的部署,或者一种产能的激活,目的是对它所处的机构或者系统做出挑战。”

宋拓,《谁是最可爱的人》(2014)截图。图片:致谢艺术家


破坏者艺术家看起来是什么样子呢?中国艺术家宋拓的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一个意在破坏权力形象的噱头,为了这个作品,他说服了部队几位军人,让他们坐上了中国最可怕的过山车,捕捉他们的反应。

但是破坏还有一个更广阔的、更艺术的含义:策展人Gary Carrion-Murayari说它代表“为生产不符合未来主义叙事的物品所花费的精力。”


以下是更多来自三年展的作品:

Haroon Gunn-Salie,《Senzenina》,2018,“2018年度三年展:破坏之歌”,新美术馆,纽约。图片:courtesy of Sarah Cascone.

Daniela Ortiz,《On theshoulders of the oppressor our pain will weight》 (Sobre los hombros del opresorpesará nuestro dolor)(2018)在 Tomm El-Saieh作品前, “2018年度三年展:破坏之歌”,新美术馆,纽约。图片:courtesy of Andrew Goldstein

Daniela Ortiz的作品在Tomm El-Saieh的油画前, “2018年度三年展:破坏之歌”,新美术馆,纽约。图片:courtesy of Sarah Cascone

Tomm El-Saieh,《Walking Razor》 ,2017–18),细节, “2018年度三年展:破坏之歌”,新美术馆,纽约。图片:courtesy of Sarah Cascone

Anupam Roy,《Surfaces of the Irreal》,2018,“2018年度三年展:破坏之歌”,新美术馆,纽约。图片:courtesy of Andrew Goldstein

Claudia Martínez Garay,《Cannon Fodder/Cheering Crowds》,2018, “2018年度三年展:破坏之歌”,新美术馆,纽约。图片:courtesy of Andrew Goldstein

Claudia Martínez Garay,《Cannon Fodder/Cheering Crowds》,2018,“2018年度三年展:破坏之歌”,新美术馆,纽约。图片:courtesy of Sarah Cascone

Wilmer Wilson IV,《MORE IN》 ,2017,“2018年度三年展:破坏之歌”,新美术馆,纽约。图片:courtesy of Sarah Cascone

Wilmer Wilson IV,《Nev》,2017,细节, “2018年度三年展:破坏之歌”,新美术馆,纽约。图片:courtesy of Sarah Cascone

Lydia Ourahmane,《Finitude》,2018,“2018年度三年展:破坏之歌”,新美术馆,纽约。图片:courtesy of Andrew Goldstein

Chemu Ng’ok,《Transfer》,2017,“2018年度三年展:破坏之歌”,新美术馆,纽约。图片:courtesy of Andrew Goldstein

Chemu Ng’ok的作品 “2018年度三年展:破坏之歌”,新美术馆,纽约。图片:courtesy of Sarah Cascone

Manuel Solano,《La Tía Ana Retratada Con Sus Perlas》(Aunt Ana Portrayed With Her Pearls),2017,“2018年度三年展:破坏之歌”,新美术馆,纽约。图片:courtesy of Sarah Cascone

Gresham Tapiwa Nyaude,《The New Zimbabwe》,2018, “2018年度三年展:破坏之歌”,新美术馆,纽约。图片:courtesy of Sarah Cascone

KERNEL,《As you said, things resist and things are resistant》,2018,“2018年度三年展:破坏之歌”,新美术馆,纽约。图片:courtesy of Andrew Goldstein


“2018年度三年展:破坏之歌”将于2月12日至5月27日在纽约包厘街的新美术馆展出。


文:Ben Davis、Caroline Goldstein、Sarah Cascone

译:Phyllis Zhong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