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锋:“第三领域之美”
发起人:开平方根  回复数:0   浏览数:1565   最后更新:2018/03/07 19:35:36 by 开平方根
[楼主] 开平方根 2018-03-07 19:35:36

来源:日常陈述 金锋



丹托觉得当代艺术与美学如何对应,这很使他揪心。不像古典艺术对应的美学是古典美(模仿),现代艺术对应的美学是形式美(形式实验与拒绝美学),而当代艺术与美学的关系则很不好界定。最后丹托经过长时间的研究,给出了一个命名,叫做“第三领域之美”。这很“新”,但也很不好理解。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美学”在这里发生了转折,变得很重视文本,作品做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做。这“怎么做”所关涉的是作品背后的文本,这在作品表面是轻易察觉不到的,功夫都在背后了。“计谋”算不算文本?“修仙”算不算文本?政治的娱乐算不算文本?在看与被看之间,以拒绝美学的方式阴谋地利用了美学,这是传统美学自己都解释不清楚的地方。我想丹托从1964年开始思考《布里洛盒子》的时候,就知道这是一个很二的过不去的坎,不过,他就开始跟美学彻底打赌了。我能从他的文字中感受到他的爱与疲惫。就“第三领域之美”这个提法而言,他不过是用一种传统学者的老实说出了一个老实的判断,但这很“真”,在“美”之上。

“计谋”、“修仙”、“秀”,是政治在带着当代美学玩,他们早就“第三领域”了,是他们天天在当代。艺术其实失去了前卫的“酷”。当年,丹托说,“前卫拒绝美学,就像前卫哲学拒绝启迪一样,两者都在追求‘酷’。”而现在这个游戏的话语权完全量子缠绕到别处去了。艺术以为很挑衅,但别人早就准备好了各种手段,在等待你挑衅的到来。这些都不要去实验了,都是想想就能明白的事儿。所以当代需要文本,需要魔鬼的思辨与理性。

有人说,美学就是“感性学”,你把美学理解得那么思辨与理性,这背离了美学的意旨。其实,艺术家从来不缺少优质的感性,但今天作品到感性为止真的不够用,真的会受别人的欺负,别人为这样的“欺负”是早就有了理性准备的,而且“合法”。丹托把美学划分出了一个“第三领域”,我觉得这也是他的无奈之举,不过也是他智慧的提示。就是说,这里大家要“小心”,这里完全“不同于以往”。这种提示,感性是做不出来的,这里是“智性”之地。或者可以这样理解,这里有新的难度,需要新工具,需要思维转换,需要文本转换,这里需要重新组织……一句话,丹托说“要有强有力的观念研究工具。”

丹托在《美的滥用》序言中最后说:阅读本书就像一篇探险故事,带着几个哲学论点和界限,就像是从我们的时代的艺术生活相遇后带回来的战利品。我觉得“战利品”给我有企图,但重要的是我们自己也得为自己修修仙了,否则压根儿没有可能性。

我在帮《美的滥用》做广告了!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