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 空间权力与声色文化遗产
发起人:clclcl  回复数:0   浏览数:1988   最后更新:2018/03/15 10:36:03 by clclcl
[楼主] clclcl 2018-03-15 10:36:03

来源:艺术世界杂志


秦思源:窗-户

中国北京 | 纹身店实验艺术空间

2017年12月23日-2018年3月8日


耿涵|文


替代性艺术空间持续在中国当代艺术的景观中涌现,新近创立在三里屯街区的纹身店实验艺术空间呈现了其首展:艺术家秦思源的作品《窗-户》。《窗-户》看上去是两面临街的黑色窗子,之所以将词意拆分为“窗”和“户”,似乎是想要描述窗和门两种功能的模糊地带。因为显然它既不是为了透光,也不是一个通道,而更像是两面反映街区的镜子。从黑色的镜子里不时传来低沉的轰鸣,并不时闪出错杂的霓虹光斑。


很明显,《窗-户》是一件回应三里屯文化语境的作品。酒吧街已经是三里屯的历史名片,留给岁月的是它业已成为遗产的光影和声景。对这个街区的居民而言,这些光影和声景就是通过窗子传达的,窗子可能就是那个特征性的符号。秦思源将临街的窗子、光影和声音提炼为三里屯文化史的象征物。近年来,由于某些原因,三里屯发生了一些改变,许多声景的发声场消失了。就像我们今天喜欢把行将消失的文化称为文化遗产,三里屯的声色形态毋宁是一种声色文化遗产。在声景学中,一个街区长时间以来形成的街道声音往往会成为居民生活的一部分,一旦这种声音消失,会带来人们或显著或莫名的失落感。当然,人也会重新调适或遗忘。也正因为如此,声色文化需要被作为一种遗产。

秦思源,《窗-户》局部,纹身店实验艺术空间,2018,耿涵|摄


声色文化遗产所携带和显现的实际是声色之外的个体状态。透过作品边不起眼的说明文字,我们得知《窗-户》的英文名是Window Pain,在美国俚语中,它形容一种落寞孤寂的情绪。也许这才是秦思源回应情境之外真正想要表达的一层深意,越是在笙歌曼舞的花天锦地里,也许越是衬出心底的沉寂空阔。孤寂静默是私人内里的状态,它渴望着通过接触或表达来消解。但它能通过声色文化来补偿或治愈吗?

展览现场图,耿涵|摄


黑镜的低鸣状态让《窗-户》以一种稍显抗拒的姿态出现在街边,它显现着某种不友好的交流态度。有趣的是,这种姿态恰好彰显了替代性空间与画廊空间或美术馆的不同旨趣。替代性空间更加生动,更加不确定,更切实地与公众生活发生关系。在此意义上,替代性空间的社会人类学意义远大于其艺术实践意义,与其说是一个艺术展示空间,不如说是一个艺术人类学的田野调查基站,它必须实时响应社区的历史和当下变化。当然它的出发点是一种艺术策略,一种批判布尔乔亚艺术的策略和实践方式,但最终它的效力是社会人类学的。从艺术的角度,替代性空间与社区文化空间建立某种关系,这种关系是一种限制性的艺术激发。其关系很像艺术家与委托人的关系,艺术家需要首先承认文化空间在艺术中的先决权,这是空间权力的一种体现。因为空间权力统摄着该区域的经济环境、人文传统以及社交格局,艺术家不得不想象一种与空间权力相符的实践策略。由于空间权力的限制,艺术家必须事先做和人类学家一样的事,比如参与式观察或访谈,其目的是有效理解空间,继而从中找到刺激艺术实践的痒点。替代性空间当然也是社区空间权力的挑战者,在争夺空间权力的过程中,社区文化的形态也会因为它的存在而发生某种微妙的改变,这种改变会在时间中显现。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