疆域启示录:地缘的拓扑与后全球化政治 | ARTYOO 发现
发起人:ARTYOO  回复数:0   浏览数:1582   最后更新:2018/03/21 13:57:25 by ARTYOO
[楼主] ARTYOO 2018-03-21 13:57:25


疆域:地缘的拓扑

展览时间:2018年3月20日至7月31日

展览地点:OCAT研究中心

策展人:鲁明军

参展艺术家:蔡国强,常宇晗,长征计划,陈界仁,程新皓,高俊宏,郭熙&张健伶,何岸,何翔宇,洪浩,黄荣法,廖斐,林科,刘小东,刘野夫,刘雨佳,蒲英玮,琴嘎,沈莘,石青,宋冬,陶辉,王兵,王思顺,王音,许家维,史杰鹏&黄香&徐若涛,徐震,杨嘉辉,杨茂源,杨圆圆,余极,张乾琦,张玥&包晓伟,赵亮,赵汀阳,赵要,赵赵,郑国谷,中东当代艺术展,朱昱,庄辉

主办:OCAT研究中心、OCAT上海馆


“疆域:地缘的拓扑”在OCAT研究中心展出,作为OCAT上海馆开馆五周年特别展览的北京巡展,并非是上海展览现场的复制,除了呈现上海馆展出的部分作品外,根据北京研究中心的学术定位,也添加了更多具有文献性的作品及资料。

展览由四十余位不同年龄段的当代艺术家作品组成,以录像、装置、绘画、摄影、文献等丰富的艺术语言,引发出关于地缘政治的艺术思考。其中长征计划、廖斐、刘野夫、琴嘎、宋冬、王兵、史杰鹏&黄香&徐若涛、张乾琦、赵亮、中东当代艺术展等艺术家、艺术小组为北京新增部分。策展人介绍,整个展览围绕“疆域”这一主题,基于后全球化时代的政治境况,以期呈现不同时代、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家所创作的作品碰撞出的火花和引发的思考。

陌生地形:边境穿越,视频装置,尺寸可变,2018,10分54秒

从 2013 年开始,我来到中越边界,进入到跨境族群莽人的生活场域中。这是由多组熟习平面所组成的陌生地形:“自然”与社会之间;民族国家之间;“传统”与全球化之间;历史与当下之间;族群与他者之间。在此,我于这片陌生地形中重新学习进而穿越,并得以追问:何种平面在此以何种方式杂合?何种疆界得以生成?何种新的知识因之出现?何种实践在重制这片空间? 当下何以在特定的历史实践中显形?这些问题将被聚拢为作品中的不同单元,在今后数年中逐次呈现。——程新皓


纵观整个展览,录像、纪录片等动态影像占据较大的比重,社会调研、参与的性质也比较明显,在被问及时,策展人鲁明军表示:组织艺术家的时候也并没有侧重这一点,并不是想做媒介的展览,策展人的工作不是去引导艺术家,而是怎么样去建构自己的一套叙事,怎么样在既有的艺术家创作的基础上,找到我们的问题,然后来回应当下的一些现实问题。他觉得每个作品都很有想象力,都是在传递着不同的声音。但是好像有一条隐隐的线索,把它们可以串起一个结构来。

蔡国强 万里长城延长一万米

受日本东京P3艺术与环境研究院委托创作,爆破计划《万里长城延长一万米:为外星人作的计划第十号》于1993年2月27日19时35分实现于长城西端位于甘肃省的嘉峪关戈壁中,历时15分钟。在蔡国强的指导下,志愿者从长城最西端遗址开始,把1万米长的导火线和600公斤火药沿着沙漠脊线安放。点燃的火药形成一条火墙,划破大漠。


这个结构就是今天所看到这样一个展览。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艺术家试图从“边境、边疆、全球化流动”等蕴含过渡意义的词汇中去展开不同维度的地缘思考和实践,从而获得重新审视全球地缘政治、经济、文化结构的个人经验。这些具体化的实践既是一种政治行动,也反身指向艺术语言的歧变。

石青  茶叶工厂

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影像文本,将当代艺术生产和当时的茶叶生产进行重叠和对比:尽管我们参与到了全球化生产,是原料和生产的源头和输出,但人被排除在生产关系之外,当代艺术生产和茶叶贸易一样,是悬浮和驾控于本地语境之上的,这部模仿纪录片的影像写作,将茶叶生产路径进行再次梳理和重读,来对照我们今天的艺术生产。

张乾琦  逃离北韩

展览试图从艺术实践本身(既有国内外多次展出并被广泛认可的艺术作品,也有新生代艺术家近几年所尝试的极具风格化与时代性的艺术实践),催生出一种新的结构与叙事,以此开启对于边界、边疆、全球化流动及其之间多重关系的认知,引导观者积极地切入并参与这一残酷的、充满暴力的现实进程,诉诸一种新的艺术-政治感知、想象与启示。



《疆域—地缘的拓扑》是由上海和北京部分的整体呈现,敬请期待


作为展览的延展部分,同名画册《疆域—地缘的拓扑》也将出版,并有相关文本来进一步讨论这一话题。


部分艺术家作品

赵汀阳 我的边疆

在漫画《我的边疆》(2011)中,赵汀阳提示我们,清晰的边界意味着一种个人主权的形成,这与民族国家的主权建构是同构的,它们都是现代的产物。不解的是,画面上书写的是“我的边疆”,而非“我的边界”,这既可以说是一种反思,也可以将其引向帝国与民族国家相重叠的现实。另外,也许还暗示着,我们对于世界和对于边疆的想象终归还是取决于自我有限的认知,因此虽说边疆没有界限,但认知本身是有边界的。

宋东  砸碎镜子的界限 2003

我在伊斯坦布尔的一个欧亚之间的地方放置一块150x200cm的双面镜,镜面分别面对亚洲和欧洲。并在这个双面镜的两侧分别放置摄像机。我站在亚洲的一侧用铁锤砸碎这个双面镜。摄像机在两侧记录了这个砸碎的过程。之后在展览空间中放置同样的双面镜,并用两台投影机将录像分别投射在两面的镜子上,镜子上留有影像并把影像反射到对面的墙上。这样产生了四个影像构筑的多重空间,在砸碎镜子的时刻发生着转换。影像是循环往复的,两边的影像不断地进行着交替。[宋冬]

庄辉 祁连山系

2011年至2016年,庄辉创作了一系列以祁连山之旅为出发点的作品。“祁连山系”是庄辉实现关于山水风景的长期艺术计划的第一步。通过对祁连山地区六年的观察与体验,庄辉逐渐与这片在文化上哺育他,并在他的意识中沉睡多年的土地建立起了某种个人关系。作品调用童年所见的山水也许是一种新的尝试——在他个人的社会经历与一个更大的文化传统之间搭建自然的通道,或者将他的集体存在转化为某种更为私人、更为持久的东西。

蒲英玮  照片剪辑-记忆病症

作者将自己的一只手涂成了棕褐色,用两只不同颜色的手来翻阅收集来的照片。一张张的图片翻阅在影像的时间流中变成了最朴素的剪辑,照片的厚度转化为了影像的长度,而照片本身的张力与戏剧性也恰恰被影像中翻阅的顺序所阐明与强化。照片的正面表现了殖民者在其殖民地的猎杀行为,而反面则贴有了欧洲最经典的巴洛克式建筑。这不由让人揣测这些双重图片的制造者当时在殖民地生活时的复杂心境:冷漠、猎奇、亦或是乡愁?这些或温柔与暴力,或残忍与诗意的情感被统一于这个作者素未谋面的拍摄者身上,现在又反照于作者本人。

史杰鹏 & 黄香 & 徐若涛 《玉门》

一段虚构的真实,无限接近而遥不可及,在混沌中,城把人丢了,人也会把城忘了。2012 年春节我们三个人带着一部16 毫米摄影机来到被称作“鬼城”的甘肃玉门。在这座废墟面前,我们试图以外来者的方式介入玉门这座被遗弃的城市。当三位当地的女性进入视野之后,才得以完成这部关于玉门空城、关于记忆和幻想的影片。



点击以下标题、图片可阅读精选内容


ARTYOO专题 | 影像的思辨与迷恋:从录像艺术到艺术家电影

ARTYOO 大众 | 一件“未完成”的作品——杨健



独家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ARTYOO得艺,你的私享艺术顾问。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