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福东造了一座“宋城”,满足了我也要在场的欲望
发起人:聚光灯  回复数:0   浏览数:1897   最后更新:2018/04/13 10:39:51 by 聚光灯
[楼主] 聚光灯 2018-04-13 10:39:51

来源:VART


上世纪90年代,在位于杭州西南市郊处,落成了一座大型主题乐园——“宋城”。它以宋代文化展开,搭建了一系列充满宋代风情的仿古茶楼、酒肆或其他商铺;也时常会有人身着宋朝时期的服饰沿街表演传统戏剧,这些场景带给人一种奇妙的穿越感。


因人们对历史的在场欲望,一时间掀起了一股“宋城热”,直至今时,宋城仍在运营,虽没了那时的轰烈,却也是如今三十左右的江浙青年们不可缺少的回忆。


而当时一个北京男孩儿来到杭州研习油画,虽不知他是否到过那里,却未必想到如今自己会在美术馆里建造另一个“宋城”……


2018年3月23日,艺术家杨福东在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举办大型影像个展《明日早朝》,并根据龙美术馆独特的结构特点,在美术馆一层以及阶梯式展厅搭建了“宋代朝会”与“生命之塔”两个颇为壮观的拍摄场景。

《明日早朝》美术场景效果图之一,©杨福东



《明日早朝》拍摄主场地——宋代朝会,©杨福东


这是杨福东首个美术馆新电影计划,他在龙美术馆所搭建的两个拍摄场景,构成了此次计划最核心的组成部分。


2009年,杨福东第一次萌生了在美术馆拍摄艺术电影的想法,并在接下来近十年的时间里,等待、酝酿,最终发酵,成为了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具有突破意义的,并延伸成为一场大型的现场表演艺术展。

拍摄场地,©VART


杨福东及其团队将在龙美术馆(西岸馆)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摄制,整个拍摄过程不再具有神秘感,甚至艺术家还邀请进入美术馆观展的观众们一同见证影像创作的全过程。


30天的摄制过程亦将被艺术化地剪辑为30部“早朝日记”,每日一部逐日呈现在美术馆30块各具特色的屏幕上。

“早朝日记”放映现场,©VART


杨福东是谁?


杨福东似乎是一个不会被人讨厌的艺术家,他以及他的作品所展现的魅力,就好比在户外无意间观赏到烟花盛放,即使旁人平日并非怀有少女心,也不影响他对此夸上一句——“真美啊”。


在他的作品中,东方韵味显而易见,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气质,总会误导观众们以为杨福东生于江南。事实上,在他前往杭州学习油画以前,是个完完全全生长在北京的男孩儿。


反差感还存在于,同北京人爱贫嘴的印象不同——“沉默”,是他作品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在思考风如何讲故事,树如何讲故事,而不是过多地依赖人的大量对话来构造叙事。”

杨福东,《我感受到的光 8》,150×150cm,120毫米黑白胶片,黑白摄影,2014,©杨福东


杨福东在完成《我感受到的光》期间,花了两个月的时间生活在挪威北部Sandhornøy岛上。北欧的山与海之间的交界,在光感下显得模糊,同时由于北欧所处的地理位置,使杨福东在岛上生活所拥有的白天十分短暂,他迫不及待地记录云层的变化与海面折射的波光,又或者是太阳落山时刹那间的极光景象,证明这些眼里所见、心中所感的,并不是虚幻的。


杨福东的作品最终形成充满诗意的影像语言,缓慢地流动着,正如同北欧给予的时间感。这是他一直以来所擅长并对此倾注无限热情的事。


美术馆二层则可以看做是对杨福东以往作品的回顾,其中展示了来自于艺术家在2005年至2014年间拍摄的多部重要的黑白影片:《我感受到的光》、《新女性 I 》以及《竹林七贤》,以“一帧电影”为主题,选择其中最为精彩的画面。

杨福东,《竹林七贤之四》,120×180cm,黑白喷墨打印,摄影,2006,©杨福东


这些静止的、具有纪录价值的作品,在展览中与拍摄的现场艺术和影像作品形成了良好的呼应。


“我希望有一些时间凝固的感觉在里边。这些凝固的东西可以给人一种反馈。”


选择“一帧电影”同样也是与杨福东的个人经验有关。小时候的他经常会觉得一个单幅照片就是一个电影,是最短时间的、只有一帧画面的电影,它是最短暂的,也是最精彩的。


如果将影像喻为时间,那时间的凝固性恰好在此体现。

为此,我猜想过,假设将19世纪后半叶,斯堪的纳维亚画派的代表,艺术家索伦·柯罗耶的绘画作品制作成影像,又会有什么样的气质产生呢。图片来源:网络


同时,在他的电影中,往往呈现出复杂的时空错觉,他为此营造出远离现实生活的虚幻境界。

杨福东,《新女性》(5屏影像装置)截帧,©香格纳画廊


顾铮教授曾为杨福东的作品《新女性 I 》写下这样的前言:“她们曾经穿梭来往于历史的光影之中。如今,杨福东将她们召回于他的银幕之上,不是为了打探她们的红尘往事,而是为了重新书写她们‘身’(body)为、‘生’(life)为‘新女性’的历史,一种没有主角(或都是主角)、没有剧情因此也没有开始与结局的历史。”(杨福东为什么不会令人失望?)


但在他的美术馆新电影计划《明日早朝》中,则将严谨有序的拍摄与观者的偶发性参与相融合,使观者游走在时间的流动中,并多维度地感受艺术家所建构的超影像世界。作为观赏者,不再只是停驻于荧幕前,以局外者角度理解事件的发生。而是存在于此,因杨福东的创作而成为了站在“时间”本身的人。

拍摄场地,©VART


此时作为观赏者,无论自己是否成为影像中的人物,再去看待画面中的情节时,他们与影像中所产生的时间关系事实上是几乎完全重合的。


当路径拍摄现场,目睹影像画面的“生产过程”,再而进入昏暗的展厅观看作品时,此时影像中的场景恰恰是刚才所经历的。当看到演员们身着华丽的古代服饰,演绎在现场花絮之间——人与影像,以及影像中被划分而成的两个时代的“人物”都成为了同一时间下,如同影像中定格的每一帧。而每一个影像“日记”的存在,令人与人之间形成了某种趣味的场域关系。


“往日的感觉,其实是明天”杨福东曾这样描述自己的作品。在他的作品中,削弱了传统电影的线性叙事结构,以多重的文化透视、跨越时间的“限制”,产生时空的碰撞。

(北宋)赵昌,《岁朝图轴》,图片来源:网络

杨福东设计的荧幕,©VART


这一次,杨福东将目光穿越至宋代。他认为说,纵观历史,宋代是一个文明成就接近现代的时代,经济繁荣、艺术盛兴,人民富足而自由。正如历史学家黄仁宇形容中国自宋朝开始“好像进入了现代,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


这样的说法,仿佛将“宋代”与“现代”重合,然而事实是它们之间泾渭分明。


想象在宋代朝会上,君王与官员之间如何共商国是?但现代人的生存经验终究决定了想象的画面,与杨福东流动的拍摄手法相一致的是,尽管作品已经说明了是站在宋朝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叙述的,却仍然无法将画面中的场景与真正的历史相结合。


“架空”式的叙述,恰恰才是“追溯历史,观照现实”的写照。

(北宋)赵佶,《竹禽》,图片来源:网络

杨福东设计的荧幕,©VART

(北宋)赵佶,芙蓉锦鸡图,图片来源:网络


为此,这次的影像除了以电视屏幕这种传统的展现方式呈现以外,杨福东特地设计了投影的屏幕——模仿绘画的呈现方式,选择了大面积的花鸟作为背景。这不禁联想到宋代花鸟绘画的发展。


“中国画评家通常将绘画分为三大类:我们前面已经讨论过的人物和山水,以及包括了花卉、其他植物、鸟类、虫类和动物的第三类。画评家从来没有认真对待过这第三类绘画,总把它们看成是雕虫小技。但是它们并没有因此而变得比较不流行,唐、宋画家中,这类画家人数多得令人称奇。”——高居翰,《图说中国绘画史》

(南宋)马远,《牡丹图》,图片来源:网络

(北宋)佚名,《碧桃图》,图片来源:网络

杨福东设计的荧幕,©VART


同时,艺术家也攫取了来自 “铁栏”“尼采语录”作为宫廷以及与之相对的权力、欲望以及社会理想的象征,以一种中西合璧的方式回归到了“明日早朝”的主题之中。

尼采语录,©VART


显像的符号,正如前文中提到的宋城一样,给予了奇妙的穿越感,但在杨福东这样的设计下,时间的概念,却又来得有些模糊。


龙美术馆解释道,“此次展览不仅颠覆了传统意义上艺术作品的创作方式与观看方式,将作品的边界延伸到观众的切身体验,并且引发观者思考历史、关注当下以及展望未来。”

具有现代性的铁栏所象征的意义是“宫廷”, ©VART


随着“早朝日记”的更新,屏幕上的尼采语录逐渐与现场拍摄完成的影片交织或同屏出现,文字中所传达的抽象概念被具体的视觉画面所诠释。


最后,条件允许下建议大家可以起码到到展览现场两次,一次是在拍摄期内,一次是等拍摄结束之后。


赶在拍摄期内前往观看展览的朋友,不仅可以偶遇杨福东,还可以期待:或许下一日更新的影像中,自己是否会与拍摄一同出现。


而历时一个月的拍摄完成后,便可以通过这30部完整的“早朝日记”,见证朝会上的兴盛荣衰,以及杨福东的影像语言这一次的传达。

主创团队,参与此次美术馆新电影计划的有知名演员谭卓、吕聿来等,上影知名老演员徐才根等也将随拍摄进程的展开而陆续加入。©杨福东

杨福东,《明日早朝》手稿,2018,©杨福东

杨福东个展《明日早朝》,美术馆新电影计划2018

时间:2018.03.24 - 2018.06.03

地址:上海徐汇区龙腾大道3398号 | 龙美术馆(西岸馆)

票价:单联门票50元/人;双联门票80元/人


图片致谢龙美术馆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