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解析丨“谢南星:香料”中的蛛丝马迹(上)
发起人:猴面包树  回复数:1   浏览数:1957   最后更新:2018/04/20 20:28:38 by guest
[楼主] 猴面包树 2018-04-14 22:45:53

来源:尤伦斯UCCA




“谢南星:香料”导览。视频由Action Media提供。


香料No.1

谢南星,《香料No.1》,2016,布面油画,220 x 300 cm。


十六世纪的威尼斯,来自北方的油彩逐渐替代了绘画中的蛋胶,这种细节多变、立体感强的颜料结合地中海明朗的天气,为绘画带来丰富的色彩,它所成就的威尼斯画派也成为对后世影响最广的一支。这张画的背景中明亮的蓝绿色,似乎只有在海天一色的威尼斯才能看得见,与“香料”系列中另外几幅纯度很高的鲜艳底色作品一样,有着明显的遥远古典的致敬意味。画的内容也不例外:我们眼见一位裸体女子被扑倒在地,扭着身躯,拼命地挥舞手臂,挣扎或抗拒,两只手已恐惧得只剩下黑色的概括性线条,表情被抹去,鲜活光泽的肉体在剧烈运动中被虚化的轨迹遮挡;另一个人面孔黢黑,或是戴着慑人的黑色面具,眼神空洞而执着,姿态如一只即将发起攻击的昆虫。无论故事还是图示,几乎都是古典时代的遗存与流变,这让我们联想到鲁克丽丝遭遇的强暴(她是古罗马传说中一个经典的女性形象,在被国王塔昆纽斯的儿子强奸后,为了自证清白而自杀。她的死激起了民愤,国王在暴动中被放逐,罗马也遂由君主制转向共和),以及提香在1571年绘制的相同构图的油画《塔奎恩和路克瑞莎》。“香料”以一场“强奸”开始,预示着这一系列作品的激烈取向,这将是一次次暴力的、身体的碰撞:今人与古人、东方与西方、艺术家本人与整个他想致敬或挑衅的绘画传统。


香料No.2

谢南星,《香料No.2》,2016,布面油画,220 x 300 cm。


远远望去,这幅画满是铁灰色,如一片掺入杂质的水泥,它无疑是这个系列中最晦暗的一张,没有明确的指示和信息。细看,画面本身并不平静,各种力量涌动、各种关系纠缠冲突,人物众多,挤占着画布空间。画家解释说,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色调,是由于他将几种古典绘画中常用的颜色搅混在一起,原本独立鲜明的色彩经过这种不合常规的调配后,变得稠密、阴郁、神秘。就像那些年代久远的画作,布满油渍与灰尘,那也许是意识中的油渍与灰尘。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些古老的图像,如何面对那些附着在画面上、泛着腐朽旧书气味的意义?谢南星在试作回答,但并不急于给定答案。至于画的内容,画家将几幅鲁本斯的《帕里斯的裁判》裁剪、重构、叠加在一起,让原本肉欲、色感的画面隐遁于肆意的笔触之下,金苹果交给哪位女神并不重要,因为古典在他那里就像一种关于美的评判本身。我们依稀还能从画中分辨出那些炯亮的目光、扭曲的身躯、撕扯的衣襟。画里已不见帕里斯的踪影,而他的猎狗却好奇地攀附着三位女神,画家放逐了有裁判权的王子,自己在画外决定着事件的发展。谢南星试图通过搅浑的古老色彩和难以做出的关于美的裁判来构建他对古典世界的理解,这种理解貌似直接或粗暴,却并不简单。


文字节选自《 谢南星的〈香料 〉》

作者:东门杨  

讲解:杜英临 陈少勤

[沙发:1楼] guest 2018-04-20 20:28:38

来源:UCCA


展览解析丨“谢南星:香料”中的蛛丝马迹(下)


“谢南星:香料”导览。视频由Action Media提供。


香料No.6

谢南星,《香料No.6》,2017,布面油画,220 x 380 cm。


如果说在《香料No.2》中,谢南星通过一种搅浑颜色的方法来回溯古典,那么这张该系列中最大尺幅的作品则过渡到了观念的搅混。画面被不容置疑地一分为二,远远望去仿佛两张毫不相干的画。只看左边部分,仿佛我们推门进入一家洗衣店,抬眼是一排从左至右悬挂着的浆洗停当的衣物,挤挤挨挨,没有空隙。迎面是一台全自动滚筒洗衣机,机器门敞着,一些人的肢体散落出来,机门下一滩水迹映照着奇异的景象。看不出这些肢体属于谁。它们只是残肢,还是连着黑洞里的肉身?肢体并非毫无生气,看那只绷着足、扭着筋的左腿,几乎要拖着洗衣机移动。而画的右半部分则是白底上几团色彩各异的纯色笔触,仿佛孩子在白纸上试验自己刚刚得到的彩色铅笔,随意天真、无所顾忌。谢南星天生有一种近乎敲打式的幽默,他思考问题就像在玩“跳房子”的游戏,会不自觉地漏掉一些方格。他是一位懂得“要挟”观众的画家——必须进入他的思索路径,才能同他一起体会到无限的趣味。在这幅作品里,古典绘画中衣冠楚楚的男女被谢南星带进一家草场地的洗衣店。他一个个剥下他们的衣物,将之悬挂起来,而裸体则被塞进滚筒洗涤、脱水、烘干,场面混乱诡异,仿佛一处谋杀现场。左边的混乱与右边的宁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白色之上几处明艳的思绪,几乎让人坠入禅定式的冥想。画家对古典挖空心思、绞尽脑汁的探究最终归结到天真纯净的空无中来。

香料No.7

谢南星,《香料No.7》,2017,布面油画,220 x 300 cm。

“香料”系列的最后一张,画面再次出现了明亮的蓝绿色,这似乎既是对第一张的呼应,也预示着某种完结。从图式上看,最初让人以为这必是对《最后的晚餐》画面的截取。耶稣位于构图的中心,光从桌上的蜡烛散出,映在他的身上,头部微微倾斜,摊开双手,姿态沉静。周围的人物则处于激烈的动态中,或惊恐,或愤怒,或质疑,或窥探。“最后的晚餐”预示着“香料”的终结——耶稣向他的门徒宣布:“我真真切切地跟你们说,你们当中将有人出卖我”——似乎整个现代艺术都是对“古典”的背叛,这就是谢南星关于绘画的判断吗?不,如果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这张画或许并非《最后的晚餐》,它应该有着更确切的来源——《以马忤斯的晚餐》,这是耶稣复活后吃的第一顿饭,他以这种方式向信徒们显圣。《路加福音》中说:“到了坐席的时候,耶稣拿起饼来,祝谢了,掰开递给他们。他们的眼睛明亮了,这才认出他来。”这一在黑暗中显现出光与信的晚餐场景,是巴洛克时期艺术家钟爱的主题。谢南星并未让故事停留在这一刻,他用粗笔的黑色箭头标出了某种趋势和流动。是的,绘画的历史并没有以“最后的晚餐”的方式结束,它在以马忤斯重新开始,古典并非黑洞,而是“暖井”——这也是“以马忤斯”一词的本意。


文字节选自《 谢南星的〈香料〉》

作者:东门杨  

讲解:杜英临 陈少勤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