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茶馆如何见证地域性的亚文化群体(下)| ARTYOO 解读
发起人:ARTYOO  回复数:0   浏览数:1445   最后更新:2018/05/04 12:49:07 by ARTYOO
[楼主] ARTYOO 2018-05-04 12:49:07


见证交通茶馆——陈安健个人作品展

展览时间:2018年04月14日—2018年05月07日

展览地点:① 交通茶馆 ②坦克库艺术中心(重庆)

艺术家:陈安健  策展人:王林  出品人:邓昭宇

主办:了了·艺术传播机构    支持:四川美术学院




《见证交通茶馆——陈安健个人作品展》4月14日在重庆交通茶馆开幕,同期在茶馆和四川美术学院黄桷坪校区内的坦克库艺术中心两处场地,展出以陈安健《茶馆系列》为主的数十幅油画作品。作为此展的呼应,同时在坦克库艺术中心还展出了 “生活在黄桷坪:驻地居民六人摄影作品展”,并出版《见证交通茶馆——陈安健与黄角坪艺术史》一书,这本图文并茂的中英双语文献集分“黄角坪纪”、“茶事述略”、“绘画人生”三部分来阐述交通茶馆这一文化标本背后镌刻着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码头文化、川蜀茶经等多重文化、政治、经济含义,以及陈安健的绘画与黄角坪的艺术生态。



交通茶馆内开幕式现场


在《见证交通茶馆——陈安健个人作品展》研讨会上,主持人何桂彦介绍了与会者,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他认为陈安健的油画作品通过茶馆这样一个载体,呈现了一个地域性的亚文化群体的生活状况和文化现象。



一个顽固人的非造型绘画

金宁认为陈安健在绘画方式上特别顽固的一个人,像一个在逆流中站立的人。他也从绘画和摄影中对照,发现绘画的手艺性是摄影所没有的,这也是绘画可以接受解释或者无所谓的立在那里的原因。

他认为所有的东西只要放在画框里面,就相当于把我们的视觉发现放在了一个可以再发现的布局当中。本身就大于我们视觉直观的发现,因此摄影与绘画的差异性决定了各有各的审美的框架。他举例人的视觉是有聚焦的,有时候会视而不见,但是画框里的所有细节可以被观看,这正是艺术的魅力。

另外他提出,写实主义在中国已经概念化了,实质谈的就是一个造型,这种已经被界定的造型概念,实际上是主体对客体的腐蚀。它本身具有了一种话语权力。余先生认为,陈安健的绘画之所以有趣,在于他没有被概念所塑造,他认为这种非塑造是他对陈安健作品最直接的感受。

平等的游戏者与失神的绘画

支宇说到陈安健随和的背后有倔强的一面,他认为这是陈安健对21世纪油画史写实主义重要的判断,他用易容来形容陈安健的作品对20世纪现实主义面貌的变化。他认为现实主义绘画观看的主体都有一个高高在上的面貌,因为他扮演的是一个解剖师、医生或导师角色。他认为如前面一些老师也提到的,现实主义本身是面向未来的,里面有不真实的客观。而陈安健的绘画之所以说是与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绘画的断裂,是因为其主体发生了移位,陈安健从高高在上的解剖角色转换成了平等的游戏者。

从另一个角度他又看到陈老师作品中出现各种形形色色的人物,这些人物不加选择,有意混淆,东扯西拉。他认为陈老师的目是想解构对于传统现实主义阶级分析的话语体系。另一方面体现了陈安健作品的游戏性是在他的造型语言上面。陈安健坚守着大家认为陈旧的绘画方式,而不根据时代的发展做出更精细更微妙的变化,是因为他注重的是写实技术本身,而无所谓画什么,他有一种对得到的手工艺表现的欲望,这样陈安健自己就移位成游戏者的角色。

他又看到陈安健的作品中有一种知觉的溶解性,不像经典的革命主义画家,注意力高度集中,有一套面向未来的价值观,他的绘画方式更像一种失神,注意力分散开来,凭着好奇,被茶馆里很多东西牵引。如戏剧性的场面,毫无意义的动作和状态。他画得那些中年妇女和老年人,反映出画家处于一种毫无价值和意义的被生理本能性欲牵引的状态。

接着他又谈到陈安健的绘画里面有一种不统一的碎片化的特点,他的画面里面总能找到一些例外场景来破坏主题的统一性,所以他过于暴露的绘画技巧,再加一些其他的不和谐因素的杂音,使得他的画呈现出一种反讽和挑衅现实主义的面貌。支宇认为这是陈安健的艺术史的雄心,一种新的现实主义话语方式,他把它定义为表象现实主义。

开幕前,茶馆跑堂在给嘉宾的杯子倒茶


真实与拟像

彭肜回应主持人作为女性角度如何看待陈安健的作品,她认为陈老师作品中性意识还是很明确,但是这里面的女性形象只是一个道具,而并非是与环境和谐的茶客,因此画面中女性角色只是男性老年茶客性幻想的对象。另外她还谈到因为某种因缘,陈安健和茶馆是一种相互成就的关系。真实的茶馆和画面之间有一种张力,这种张力不仅体现在画面与真实地域空间感受的差异,例如在画面中不存在只有在真实的交通茶馆才有的窒息感和烟火煤气味。这种张力还体现在戏剧性人物和造型上,如画面出现了画家带假发、诺贝尔的形象。她认为这些空间和对象都是陈安健自己的想象。彭肜把它描述为真实与拟像的关系。这种真实和拟像还体现在作品中的形象和真实人物之间。她曾做了对茶客的真实身份和生活的调查,她发现画面中的戏剧性在真实生活中几乎没有多少。

她认为另一个能体现真实和拟像的复杂矛盾关系的是,日新月异的现代时尚与画面中陈旧的苦涩的生活形态之间存在的张力。

展厅门口的行为艺术



中国本土的现场艺术

康书雅则看到陈安健从始至终一直坚持画茶馆,而且买下茶馆,用很实惠的价格来运营它,从而使得这个看似没有进化的茶馆与日新月异的时代形成了一个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对话的状态。她认为陈安健这种对于茶馆的运营,他与茶馆乃至顾客的互动方式是一种中国本土的现场艺术,或者说是艺术行为。也可以把陈老师看成是一位秉承中国传统观念的装置艺术家。


茶馆不再是一个完全自治的世界

兰迪从茶馆内人物视角及文化更替将如何看待两方面谈了自己看法。他通过整天观察茶馆内人物活动,并和他们打交道并且询问相同的问题。最后他的视线落在两个角色上面,一个是在陈安健画面里经常出现的中年妇女形象,他观察到她能迅速融入到茶馆环境中去,穿梭于各种男性里面,并散发着中年女性圆熟的美,他认为这种美源自一种直白的,粗糙的女性的魅力,在她身上经常会看到热情又原始性的欢乐。而这样一个人物正好与周围男人们相和谐。

第二个人物是一个流浪汉,他把茶馆当成他的收容所,每天下午五六点背着一大袋馒头然后待到打烊,日复一日。这样一个角色让兰迪想到的底层市民的交往空间问题,他觉得在交通茶馆里并非是一个不用负任何责任的漫谈状态,当他以一个外来者身份介入时候,能看到一种复杂的现实状态。他之前认为可能在这样公共空间里我们很少看到直接的社会的冲突,也很少可以看见国家对于公共生活和日常变化的干预,可是实际上他们都渗透在茶馆的生活当中了。这里不再是民国时候完全自制的世界,茶馆里面的人对于外来者都处于带着一种试探性的眼光,保持一种警惕的状态,他们的交流经常轮番的回避,甚至谈一些外来者无法接触到的东西。他认为这种谨慎又小心翼翼是一种对于生活艰难体会后的表现。

另一方面兰迪谈到老城区的拆迁,他担忧资本的涌入会将旧的环境抹平,取而代之的是看似质量更高比较单一的消费环境。从而危及到原本丰富街区的文底。因此他提倡一种多样性的美化,他举例北京大栅栏的改造,不同的人群生活在一起,每一个人的需要会从通过自己的生活慢慢的浮现在这个老城区里。他提出从一个艺术家或者设计者的角度,能否去体察地方居民的具体需要,然后根据他们的需要来绘画出各自的美术轮廓。他认为这是一种自然的介入,一种需要我们去拿捏一个或许是不可见的不整齐的,但是是非常体贴的一种平衡。

临时改建的交通茶馆入口



微观史与碎片化的叙述

胡斌通过史学叙述的角度谈到一个微观史的问题,他觉得应该去平衡这种细节与整体的关系,细节太多会影响整体,细节太少则整体显得空洞。正如有学者所说“中国的史学研究不是碎片化太多,是远远不够。胡斌觉得可以从碎片化文化史的角度做茶馆的研究。从而透过茶馆来折射这种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变迁。这种研究方式也验证了陈安健的创作。第二点他谈到陈老师的作品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关系。他认为它们的联系在于在语言上有一种关联,比如红光亮。但又有很大区别,以前的这种现实主义是一个被建构的现实,而陈老师的现实主义的叙事可以叫做低文学式的叙事。这种叙事方式正好可以构成对以前的叙事的解读。

展览现场的观众


艺术家与对象同乐

作为陈安健的同事,屈波从局部细节的视角去讨论陈老师的身份、茶馆和作品三者变化关系。刚开始陈安健处于一种旁观者的角色,观察着茶馆中的人生百态,他举了带有纪实性的一个高考结束的学生在很焦急的等待通知书形象的例子,来说明他处于学习观察生活的阶段。中期他成为了一个游观者,他举了一个裸女图像的打火机摆在老年男性茶客的身边的例子。这时候的女性作为底层弱势的群体形象出现,而画家身份也变成了客观的记录者,到了今天他已经完全融到茶馆环境当中,与茶馆周围人同乐,他以介入者的身份去描绘一些摆拍或者像充气娃娃这样的非人类的女性形象,胡斌认为他是在用一种低文学低智能的东西来反讽所谓的当代艺术和人工智能。

艺术家的滞后性思考

蓝庆伟认为陈安健作品里有一种滞后性思考的特点,一方面是77、78级中陈老师年龄最小,做乡土美学最晚,因此他坚持的思想是具有时间和时代的滞后性。另一方面是关于现实讨论的信息在现实空间中传播的滞后性,因此信息的传播需要一个过渡期。这是现实问题。

另一点他谈到陈安健老师的作品经历的三个过程,第一个过程叫记录,第二是参与,第三是思考。这三过程分别代表三个空间,第一个是带有画家描绘的底层公共空间,而另一个是他作品中茶客们的荒诞性体现了一种现实空间。第三种是画面空间,表现特点为剧场性,有意思的地方在于陈安健作为导演,尽可能与对象处于一个水平线,这种状态被反映在画面中。最后他看到茶馆作为展览的空间,让作品在环境气氛中被感知,这是这次不同于其他展览的地方。

发电厂


编辑手记:

因为飞机晚点,到达重庆黄桷坪时已错过导览时间。

走进川美葱郁的校园,仿佛提前进入夏天。展厅旁边一个穿着印有“交通茶馆”字样T恤的男生在划着火柴,旁边一个同样着装的女生也在划,后来得知是一位来自川美公共艺术学院的同学自发做的行为艺术:划11315根火柴来庆祝交通茶馆的31年。

那天时不时还下着点小雨,展厅里观展的人仍然络绎不绝,包括一些老人和孩子。还有年轻的艺术家在请“棒棒军”在展厅拍摄。


对面展厅的“生活在黄桷坪:驻地居民六人摄影作品展”也吸引着观众,仔细看图注可以发现,这六人的职业包括黄桷坪百货商店女老板、王林工作室保洁员、职业“棒棒军”、川美邮递员、餐馆老板娘,501艺术家基地女保安,主办方还做了摄影作品的明信片送给这些居民。

然后按路线去参观黄桷坪地标发电厂——神华国能重庆发电厂的“大烟囱”,走进这座已经停止发电功能的老厂,静寂中被植物的茂盛映衬出种种生机,进入大门后巨大的台阶落差,又恍然走进某个山寺。

在出租车上的时候,就和同行的志愿者谈到重庆街道和旁边高楼的落差,来自北方的我们都觉得有些危险,开车的司机是位女性,她说重庆的地基是很坚固的,因为下面是大块的岩石,打地基都是挺费劲的。

陈安健的工作室位于501艺术基地,这是有点类似老厂房改造的艺术区,五六层高的楼群还保留着工业时代的气息,里面有工作室、摄影棚、艺术空间、小剧场等文创机构,二楼的拐角处的一个半开放空间里,十几个人在围着桌子低调的讨论,在三楼的展示栏旁看到有人在张贴演出海报,打了招呼,还热情的说到时候来看演出。透过顶层楼道的窗户,可以看见旁边的居民楼以及远处的山脊。

在去往交通茶馆的路上,可以近距离的看到黄桷坪涂鸦街,尤其傍晚的时候,光线透亮又暧昧,照射到那些涂有奔放风格图案的建筑,同行们拿出手机拍照,说是很有国外艺术小镇的味道。主办方提供的餐票,可以在街道上合作的二十余家餐馆品尝,也营造出父辈们口中的某种社会主义氛围。

交通茶馆的开幕式可谓别开生面,长嘴壶,盖碗茶,木方桌,条板凳。拍照发了一条朋友圈,一会儿就出现两条点评,一条说,台湾感觉,一条说,在里面打过架,扔板凳,飞茶碗。后一条来自毕业于川美的艺术家,可以想象他们八九十年代那会儿挥洒激情的画面。

晚上的酒会在南岸区一个四五十层高的酒店顶层,顺着楼梯走到顶层露台,上面已经聚集些聊天、拍照的年轻人,夜风徐徐,天空飘着大朵的亮灰色的云,一边可以鸟瞰灯火通明的山城夜景,一边似乎可以贴近戴墨色的剪影式的山体,想起在茶馆的开幕式上,艺术家叶永青谈到,川美的绘画传统基本是从伤痕到批判现实主义,这些都呈现了既热爱生活又跟现实生活保持敌意的状态,在陈安健的作品里还是能看到和时代的隔膜,说要向陈安健这样的艺术家、这种不能与时代和解的人表示致敬。——茶馆和作品,绘画和展览,或许艺术家在这之间已经达成某种和解或平衡,只是仍然以一种可以让人尊敬的方式。(文/张宗希)




陈安健(前排左一)和朋友们在交通茶馆


1959年生于重庆。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77级油画系,获文学学士。现为四川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重庆美术协会第一届油画艺术委员会委员。


个展包括:2011年 “茶关世象”陈安健《茶馆系列》油画作品展,了了·艺术传播机构,成都。

2000年 陈安健“茶馆·岁月·人生”油画作品展,上河会馆,昆明。





点击以下标题、图片可阅读精选内容



张玥:焦虑来自于现实生活和对真相的探究 | ARTYOO 发现



道隐无名,浮生一梦:在漫不经心处接近埃利亚松微妙又隐逸的宇宙 | ARTYOO 发现





投诉



ARTYOO得艺,你的私享艺术顾问。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