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散者”的广场:以影像媒介作为人群离析工具的展览实验
发起人:蜜蜂窝  回复数:0   浏览数:1770   最后更新:2018/05/18 21:17:25 by 蜜蜂窝
[楼主] 蜜蜂窝 2018-05-18 21:17:25

来源: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闲散者的广场

Flaneur’ s  Square

艺术家| Artists:

常宇晗、陈陈陈、管玉、郭锐文、郭熙、何绍同、李昶、李燎、李明、李维伊、梁半、廖文峰、林科、刘国强、刘亚洲、蒲英玮、钱佳华、宋拓、孙存明、谭天、王旖旎、午夜抵达、杨乐宜(按姓氏拼音排序)

Chang Yuhan, Chen Chenchen, Guan Yu, Guo Xi, He Shaotong, Lisa Chang Lee, Li Liao, Li Ming, Li Weiyi, Liang Ban, Liao Wenfeng, Lin Ke, Liu Guoqiang, Liu Yazhou, Noctsquare, Pu Yingwei, Qian Jiahua, Raven Kwok, Ruby Yang, Song Ta, Sun Cunming, Tan Tian, Wang Yini ( by alphabetical order)

策展人 | Curator:杨鉴: Yang Jian

开幕时间 | Opening: 2018.4.22  16:00

展览时间 | Exhibition Dates:2018.4.22-5.28

主办 | Organizer:

蜂巢(北京)当代艺术中心 | Hive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Art (Beijing)

特别鸣谢 | Sponsored by:

暴风TV鼎力赞助 |BFTV


“闲散者”1 的广场

—— 以影像媒介作为人群离析工具的展览实验

文/ 杨鉴


不要把闲逛者和看热闹的人混为一谈;应该注意其中的差异.......单纯的闲逛者总是保留着全部个性,而看热闹的人身上没有个性。他的个性被外部世界吸收掉了.......外部世界令他如痴如醉,以至他忘却了自己。看热闹的人被在呈现在他面前的景观所左右,变成了无个性的生物;他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人,而成为公众的一部分,人群的一部分。”

——维多克 福尔内尔:《巴黎街头见闻》2

当代艺术生产者因为精当而又有洞见的提炼出问题,成为人群中的不适与不安者,或主动或被动的被社会功能性分工规划至人群之外。随着艺术家参与到了艺术工业的运转机制,职业艺术家的日常创作时常陷入一种类似专栏创作式的工作模式,艺术家在依据同质性所构筑的自我世界之中运转,愈发显得的相对合理而正常,就如同潜意识中的逐渐建立起的日常法律,从而伴随着对生机和活力的消耗进入了带有自我保护的安全生产地带。另外,艺术家具有复杂性和个体性的创作路径在遭遇了当代网路传播后,被剥削并且提炼为某种利于传播的简明规划状态,分门别类的定义与概念悬置在艺术家的上空,艺术家无法避免的又走入或者被归纳为一个又一个人群。但即使在摩肩擦背的人群当中,总还会有少数人能够感受到孤独与不安,至使他们不由自主的化身为观察者,以此认可自己的游手好闲,即使他们看上去十分懒散,但是在懒散背后始终保持着观察者甚至是侦探般的警觉,敏捷的目光在快速转化时保持着感知,并用思辨与想象力处置着人世的中所发生的对峙的画面。

在此,“闲散者”不仅仅指代艺术家同时也指向一类作品,它们时常是无法完全用艺术家成体系的话语阐释的矛盾体,甚至偶发于艺术家孩子式的意气,所选取得描述对象也是来自于艺术家的任性并充满随机性,有时以一种悖论式的存在,又或是以一种无边的宽容去实现一次创作。随后再无法避免的通过成年人(成熟的创作意志)的控制力和分析力去寻求对象表层下的关联,产生的“闲散者”之作。以“绘画艺术家”身份被人所熟知的钱佳华管玉都在展览中展示了其录像作品,无论对于对她们原本创作身份已经建立基本认知的观众还是艺术家自身而言,这类作品的存在犹如猛然弹奏的一曲陌生诡异而自由的练习曲,片段式的存在却隐藏着秘密而又个人的感情,这种清晰而又晦涩的想象与理解却也是艺术家记忆中的某个世界的局部,成为其主线创作中的重要补集,构筑情感更加立体的艺术家身份。

钱佳华/ Qian Jiahua

我想成为你/ I want to be you (截屏)

2018

双屏录像/ 2-channel video

管玉/ Guan Yu

Sometimes it feels Better Not to Talk (展厅现场)

2018

单屏录像,布面丙烯

1-channel video, acrylics on canvas


或许在一些情况下,艺术家的这种创作时刻不像是在精心建立什么可以理喻观点和梳理某种潜在的秩序,相反,这些时刻创作者更乐意看到它们如同“闲散者”般,从自己一手打造的作品“人群”中约定俗成的概念中寻求脱离,似乎这样做可以帮助激发艺术的某种抽象思维才能,能够得以恢复活力,恢复新鲜而陌生的本色。例如,编程动画艺术家郭锐文的参展作品不是他饱受赞的誉复杂精密的编程动画作品,参展作品《老大哥正在看着你》是一件代码极其简单的互动影像作品,作品轻松诙谐也暴露各种可以被轻易侦破的线索,艺术家借助自己的编程艺术家身份,有效直观而批判了互联网行业掌控着信息与数据,并且使这种权利陷入了一种滥用。另一位参展艺术家李明的日常创作状态就是典型的“闲散者”,在此主题的语境中,艺术家慷慨的将他早期代表作品《今日无事发生-2》丢进垃圾桶进行展示,实现某种意义上的二次创作,通过一种创作者的自觉性去回应了“闲散者”展览命题。这些珍贵的时刻甚至像是艺术家对自我的挺身而出,扮演着自己的英雄。一旦这些作品被艺术家或者观察者规制为作品之后,往往能够折射艺术家进一步的创作野心和浓缩的新近思想变化,相似于福楼拜一直向往去写一本什么都不去谈的书,或者又像是保罗·索伦蒂诺企图用最一地鸡毛式的松散自由去勾勒罗马这座“绝美之城”(La Grande Bellezza)。比较显著的是,参展艺术家和不少参展作品都明显的透露着某种深层次的无聊感,表面上显得对于社会意识形态持有一种不抵抗态度,但这种刻意的行径是否刻意类比故意混迹于人群中的追踪者?又或者是经历了上一辈艺术家对于意识形态的激烈回应之后,耗尽了这种回应方式的有效性和观看者的刺激感,这种乍看之下的漠不关心其实是否是在怀抱一种“非暴力不合作”般的抵抗精神?用极度个人化以至于,不做针对任何人群回答以至于被看做无意义的作答方式,以此强调个人性这一现代性的重要表征是不是才是在当下语境中可以成为一种有力的回应?其中的答案或许需要仰仗更多的观察者与反观察者将真正的“闲散者”从人群当中离析出来。

郭锐文/ Raven Kwok

老大哥正看着你/ Big Brothersare Watching You

2014

互动影像/ Interactive video

作品由艺术家提供

李明/ Li Ming

今天无事发生-2/ nothing happened today - No.2 (展览现场)

2012

四屏录像/ 4-channel video

作品由天线空间提供


在城市规划布局中,古希腊时期“广场”(Square)赋予广场了一种“治外法权”,力图创造了一个平等表达异见的场域,自那时起,广场便在传统意义上有着脱离秩序与意识形态的非官方属性,并且为老百姓所有,本次展览中作品的媒介都为影像作品,影像在当下的处境则又暗合了广场的这一层经典含义。西奥多·阿道尔诺在《辩证启蒙法》有一段基于当时时代对于电影工业的批评。在论述中他大致表达了对电影类型片剥夺了人们思考的可能性的担忧,比如卡通片在不断重复技术理性对于真实的胜利,而侦探电影则是剥夺了人们对于解答问题的渴望,导致的结果是观众在对电影的观看中失去了独立行使理性的能力。然而让他始料未及的是随着以摄影术为代表的机械复制时代的到来,对于艺术的欣赏与创造不再仅仅是少数人的特权。这种权利的旁落使得电影成为无产阶级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工具,促进了社会的民主化——这种乐观主义来到当下的遭遇“YouTube” “Instagram” “快手”“抖音”时代显得越发适用。正因如此,影像作为一个统一的媒介在此次群展中被喻为了“广场”,而不合时宜的闲散者在使用许多反向的实践方式,所有参展作品在制作上都使用了在视频技术领域最为基本的甚至是过时的技术,或许能够看做是回应影像在民主化和高速技术进步之后,同时影像被视为重要而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艺术创作媒介之后,所能衍射出的可能性的实践,裹挟着艺术家群体对技术化的世界的一种批判,同时更多的是追求一种从异化状态中的脱离并且向真理靠近,亦是对创作者个人性世界的探索。例如蒲英玮在这次参展作品《备忘录-斯洛伐克女孩》中种重访了戈达尔等人在1968年的五月风暴中所发明的“电影传单“概念年,强化的是”作为历史证词的个人记忆“,本次展期也恰好跨越5月风暴五十周年纪念日。李维伊则用录像作品讨论了一个图像问题,试问图像是否才是物的理想状态,无论在观念还是媒介上都逆向行驶。此外,很多参展作品直接卸下了技术的伪装与特效的保护,仅仅运用影像最基本的记录功能,在技术角度上接受观众的俯视,谋求观众对于创作者艺术观念的一种平视的预设,观众的身份再此处被期望成为一个观察者,与艺术家实现在展览空间中的地位变化,转换为”闲散者”反观展览中被召集的艺术家所组成的人群,使“闲散者”成为一个流动而非固化的身份,进一步的外延“闲散者”这一概念。

蒲英玮/ Pu Yingwei

录影备忘录-斯洛伐克女孩/ Mémotract-Slovakian Girl (截屏)

2018

单屏录像/ 1-channel video

李维伊/ Li Weiyi

图中物/ Object in Image (截屏)

2015

六屏录像/ 6-channel video


展览借“闲散者”之名,呈现诸创作者日常创作或主线之外如灵光一现的非主线作品,并将创作者在此过程中的心理状态作为现象学意义上的考察对象,试图打断艺术家创作历史的线性发展脉络,与各自创作的上下文关系,把不同的现象从他们自身的创作史的连续性当中抽离出来,聚集、游荡、占领、共现在星群的“广场”当中,观察人群当中与街道上所发生的事务,同时也任由他人投来好奇与怀疑的目光,在彼此的对比与参照中揭示各自事务的辩证本质。同时,以影像媒介作为切入口,结合影像艺术的处境,对当下及今后录像艺术衍射的可能性方向做出一定的回应。


[1]“闲散者”是策展人杨鉴基于个人理解与本次展览需求对本雅明提出的“Flaneur”概念所做出的翻译,企图使“Flaneur”一词的在中文观众心中的理解产生些许晃动,以呼应展览中年轻艺术家们所具备的区别性的问题意识,并试图在展览层面延展“闲散者”概念。

[2]曾在自瓦尔特·本雅明的《巴黎,19世纪的首都》中波德莱尔笔下的第二帝国时期的巴黎章节 三,现代性中被引用。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