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2018上双主策展人夸特莫克·梅迪纳: 双年展的多义性与模糊性
发起人:clclcl  回复数:0   浏览数:1655   最后更新:2018/05/25 11:59:46 by clclcl
[楼主] clclcl 2018-05-25 11:59:46

来源:艺术当代 文:白家峰 徐可


2018上海双年展主策展人:夸特莫克·梅迪纳


2018海双年展主策展团队构成与分工


艺术当代(以下简称“艺”):请介绍一下你接任上海双年展总策展人的经历?

梅迪纳(以下简称“梅”)我觉得全世界很多双年展遴选策展人的模式大同小异,具体到上海双年展: PSA有一个学术委员会,由他们来推荐合适的策展人,我是去年七月份左右获悉在候选人的名单里,在初次筛选后会留两三个策展PK,我们被要求把原本的方案延展完善以供进一步评估,最后十一月份的时候我就接到了龚馆长的e-mail,得知最终获选,一方面很开心,一方面也很紧张。

今天展方已经公布了一个你为主策展人,还有三位分策展人及设计总监构成的核心团队,请介绍一下你们的分工的情况。

你在这个行业里面工作久了,总归会知道很多人,但是每个人有不同的工作重点、研究方向,以及不同的工作方式。我的谱系里也有一些合讲proregress这个话题的策展人。比如玛丽亚·贝伦·赛斯·德伊瓦拉(María Belén Sáez de Ibarra)是其中的一个分策展人,她是波哥大当代艺术博物馆的馆长,特别在意艺术和生态这些话题。贝伦有一个持续的项目世界丛林(Cosmopolitial Jungle),是关于国际化都市丛林的。第二位分策展人是纽约日本协会美术馆馆长神谷幸江(Yukie Kamiya),她一直在关心当代社会的冲突等话题,而且她的工作方式里面有一种特别的优雅或者是灵感。第三位是上海MoCA的王慰慰,她对东亚等地的艺术家的非常熟悉,而且我也需要有一个在地的策展人一起工作。因为我很难想象一个带有南美的美学趣味的策展人,被“空降”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从所谓的“国际视角”去选择这个地方的艺术家,这样操作会有很多非常典型的“陷阱”,而王慰慰可以帮我避免这些陷阱。在地的合作者不仅仅对于这个区域是了解的,同时也在这个地方是有确定的身份和角色的,就是你也不再是所谓的中立的角色。而且我一直很妒嫉有人可以和弗里达一起合作,要知道我在南美的时候也没有机会跟弗里达一起合作。所以本届上海双年展策展团队里有一种知识上面的补充,还有一些意料之外期待吧。

玛丽亚·贝伦·赛斯·德伊瓦拉  策展人、文化经理

自2010年起,担任哥伦比亚大学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

神谷幸江  策展人、艺评家

自2015年起,担任纽约日本协会美术馆馆长

王慰慰  策展人

自2010年起在上海当代艺术馆担任策展人


由地域性带来的多义性


我注意到一个细节,你在提到自己的身份和工作时,用到的概念是拉丁美洲或者南美洲这个概念,但是在大多数人的常识里,墨西哥属于北美,比如墨西哥、美国、加拿大它们同属于北美自由贸易区,你是否有他自己独特的身份的认同?

对我来说,地理位置不是太重要,重要的是跟哪一个网络关系更密切,我跟拉美国家的艺术圈关系更近,欧洲的也非常密切,而且我相信通过此次双年展,我对于东亚、亚洲的了解也更多了,至于跟美国的这种疏远,可能既是一个错误也是一个幸运。

第九届上海双年展 重新发电  2012


这是地缘的文化认同?

也说不上是认同,主要是跟哪个网络工作关系更密切,就像我跟欧洲和英国系也非常密切,但是我不会认为自己是欧洲人。我是一个对“身份认同”抱着怀疑态度,甚至想要打破这种“身份认同”形成机制的人,因为这种“身份认同”的形成机制是在美国主导下的世界关系中形成的东西。关于“身份认同”,很多艺术家会做出很多有趣的作品,但这不是我要采用的价值观。

第九届上海双年展 重新发电 2012


作为本届的上海双年展的总策展人,你对于上海双年展的历史及其本身这个独特性有没有了解?此外你觉得你的策划会给这个品牌带来什么不一样的东西?

我知道上海双年展的发展历史,但不完整。毕竟我是从这么远的地方过来的,要知道“国际策展人”就像候鸟一样。我的策展理念的特殊性,主要是两个方面:首先是更长距离跨领域的视角,以及带来的以拉美为特色的艺术家所能形成的新的对话关系,这和欧美策展人的计划会有很多不一样。其次,我选择的艺术家里既有那种特别直接谈论问题的作品,也有那种隐喻式或者暗示式的作品,是一个很大的混合的东西。有点像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说一半藏一半,会有一个比较有趣的节奏。

第十届上海双年展 社会工厂 2014


本届上海双年展的主题和你以往的策展思路有延续性吗?

我以往涉及的主题会更具体一些,而此次则更宏观,是某种时代性的话题。在工作的过程中,我觉得亚洲的艺术、历史非常有意思,这里很多的作品会更倾向于讲故事,而不是直接给出一个印象,这类艺术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次要面对这么多完全过去不知道的艺术家,有点类似你们中国的“相亲节目”。

第十届上海双年展 社会工厂 2014


2018海双年展主题proregress/禹


你刚才提到了“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或者“说一半藏一半”,我想这很好地解释了你选择的英文主题proregress。我们知道这个题目来自于美国诗人E. E. 卡明斯的诗歌,你怎么会选到这个词的?同时我很好奇谁帮他选定这个主题的中文“禹步”的?因为这是一个对于中国人而言都不是很常见的概念,你是怎么理解这个中文的?

中文是馆方提供的意见。英文主题proregress这个词,是卡明斯在20世纪30年代生造的一个词汇,本身包含着“进步”与“退步”两个方向,而且这个生造的词本身会给人一种神秘感,它自带了一种多义性和模糊性,是一个挑战阅读者的词,如果你说中文选题也带有这种陌生感或者不确定性的话,我想他们是选对了。

第十一届上海双年展 何不再问 2016


但事实上“禹步”是一个指向非常确定的东西,而且它是一个很小众的知识里面很确定的东西,是一个和宗教有关的词。“禹步”是道士在做法事时会采取的一种步法,说白了就是人来抓鬼的。今天在中国,即使是上海,很多人对于当代艺术的认识还是很概念化的,甚至于某些人会说当代艺术就是我们看不懂的艺术吧,而这个词本身又是一个有点“装神弄鬼”的词,用它来标记当代艺术会不会给观众一种倾向性的暗示?

当代艺术不被公众所认知,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我现在五十二岁了,二十年前当代艺术这个概念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大概也就几百人知道吧,今天知道的人应该更多一些了,因此一定程度上也证明当代艺术在发展,至少今天你会提这个问题,说明当代艺术还是在发展。至于你说的偏见,如果这种偏见可以激发好奇心,让更多的人关心这件事情,我觉得还是有意义的。

第十一届上海双年展 何不再问  2016


2018海双年展主题四板块


今天,主办方已经给出了2018上海双年展四个不同的板块,这些板块其实跨度很大,有包括自然的,有包括当下社会的政治冲突,有包括今天的性别和女性主义,以及你主持的,更偏向于当代艺术本体的问题,这些分支之间的关联是什么?

我觉得它们之间的关联还是模糊性、矛盾性,我们在理解这个世界和历史当中的矛盾性。这四点不是一个完整的分类,而只是四个具体的点,就像我们对于自然和社会的理解,本来是完全两个世界的东西,现在是完全混杂在一起的。今天我们已经很难区分出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界限,即便是在法律体系里。此外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战争和和平还是壁垒分明的,如果你不宣布战争开始了,你不说战争结束了,今天持续的冲突和对抗持续此起彼伏,还有其他的模糊的矛盾性的事件,等等。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具体落实到展览层面,此次展览艺术家的大致构成情况如何,不同地域的艺术家会有怎样的比例?

具体的细节我还不便透露,大致比例是35%中国艺术家,其中包括香港、台湾的;20&是其他亚洲国家;35%是拉美的;其余是其他国家的,包括一两个美国人。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你提到可能有30%的中国艺术家,你之前对于中国当代艺术了解到什么程度,这个名单是如何得出的?

中国当代艺术已经是成熟的国际品牌,有很多耳熟能详的名字和作品。但是我此次考察下来,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以研究为基础进行创作的艺术家,而不是以生产为基础的创作。很多学者、策展人会把“中国”风格化的,但是我看到了很多非常具体的东西,这些东西也跟其他学科、其他领域的知识发生关系,而不是风格化的。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本届上海双年展也会包括很多拓展的空间,它们和主展区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也是双年展的一部分吗?还是跟机构的合作?

具体的细节还需要确认,但是目前我更愿意相信这些作品是将主体概念辐射出去,而不是合作外围项目。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就展览主体而言现在推进到哪个阶段了?

90%的艺术家和作品确定了,接下来就是到底怎么来实现这些项目,有限的预算在每个作品上该怎么用。现在我们处在一个转移、转换的阶段,就是从艺术家和策展人项目和计划转换为更具体、可见的东西。比如有的作品到底能做多大,有的作品到底怎么做,甚至有的作品到底还做不做。做博物馆、做美术馆和做双年展的不同就是,做美术馆可以把一些困难往后推诿,但是双年展的开幕时间早早宣布了,因此只能顶上去。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双年城市关系


许多双年展都以城市命名,能否谈谈你理解的艺术双年展跟城市是一个怎样的关系?

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双年展是一个艺术活动,又以城市名字来命名,这是观察这个城市的一个很重要的角度。双年展不是美术馆,它是一个暂时性的机制或者阶段性的机制,所以它天生的任务就是去探索当代艺术和城市的关系,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实验,它在试探可能性和局限性,而不是说去实现一个固定的标准。从这个角度上说,上海双年展有一定的特殊性,因为它是依托PSA这个固定的艺术机构的,这在这个世界上也是蛮特殊的。因此,我觉得上海双年展更像是在两种身份之间协调、协商。一个是把当代艺术和本地公众之间联系起来,包括这个美术馆也是世博会的一个遗产。此外这个展览是一个公共的、有一定政府资助的一个项目,而整个城市又有这么多私营的艺术项目在发展,它在整个艺术生态中的角色也是模糊的、多元的,这些都是上海双年展它可能会面向的话题和身份的背景。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