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写·生@本来画廊
发起人:叮当猫  回复数:1   浏览数:1401   最后更新:2018/06/29 10:15:02 by guest
[楼主] 叮当猫 2018-06-17 20:40:06

来源:本来画廊


我记得,马克·坦西(Marc Tansey)有一幅画,表现的是一个汽车轮子飞起来的情景,一个女画家正在对这个“事故的瞬间”进行写生。在女画家的画板的前方,作为现实描绘对象的轮子悬在空中,就像人体模特一样一动不动,让人想起电影中的画面定格。

我们可以把这张画看成是在开“写生”的玩笑,但通过这个玩笑,“写生”也就成为了一个观念。描绘一个现实中不可能有的写生场面,很像马克·坦西这位“新形象派”画家一贯的做法,由他制造的这场“交通意外”,使他不怎么费力就获得了他所要的戏剧性效果。


在中国正统的艺术表述中,“写生”一般指的是绘画在面对真实对象时的技术训练,是“客观描绘”的代名词。写生固然非学院独有,但它属于学院的语境,只不过被排除在学院式的当代艺术教学之外。对于“当代艺术”以及“当代艺术教育”来说,写生等于“传统”和“现实主义”的温床。


改写写生历史的应该是刘小东,他的不断努力赋予了写生以新的面貌和身份,使它能够和当代艺术中的其他现象一样被讨论,被从新的角度重新提及。这片被点燃了的湿草,开始呈现燎原之势。它从学院出来,却没有再回到学院,它的定义和样貌自然也发生了改变。


回到写生和将写生作为观念来使用,两种情况貌似相同却又有细微的差别,特别是当作为观念来使用的一方也是以写实的手法来处理对象时,它就不同于纯粹以写实为目的的写生。区分它们时我们不仅需要重新确立“写生”的概念,同时也需要了解艺术家的一贯态度。


“写·生”作为本次展览的标题,暗示着与展览的内在命题之间处于形似的关系,对应着从典型的真写生到非典型的假写生之间的观念跨度。我们在“真写生”当中看到的是试图恢复绘画本能的一种观念,在“假写生”当中看到的是通过“写生”来激活其他的另一种观念。艺术家处于能够不同程度碰触到“写生”的两端,不求追求的一致,但求拒绝的相同。


我们试图从“写生”的基本动作——即“活的描绘”——去发掘不同观念下的不同结果,因此人们所看到的将不会是向“写生”的一般定义的靠拢,而是从它那里出发的对新的疆域的拓展,是出征而非回师。


我们理解,“写”就是要有动感,具有草书般的气势,而速度却是隐藏起来的。今天的“写”本质上就是要在沉思的前提下保持鲜活,但不会局限于中国传统画法中的意笔之“写”。在这里,“写”并不一定需要通过笔,它可以是任何一种能到达事物之身的动作,甚至是一道目光。“生”就是对象,视域之内的一切事物皆可成为对象,无论它是静物般的小物件还是似动非动的大自然。从这一点来说,我们的艺术家也许比马克·坦西走得更远,他们已不满足于提取对象中的各种物理上的可能,而是将创作行为融入到了对象中,让自身发挥着明显的中介作用。


就因为这样,“写生”在这里看起来就容易被说成是指鹿为马。要想不被这么说,唯一的做法就是老老实实地在对象前支起一个画架。我们的艺术家的的确确就这么做了,他们面前有画布、画架和对象,不过他们还做了别的。总是不满足于已有的,总是要对它加加减减,这应该就是当代艺术最容易被理解的地方吧。写生这件事,只要我们不抱成见,它就可以是任何一种样子。“写”和“生”既可拆开,合在一起也可以做新的理解。


陈  侗

2018年五月25日完成


展览:写·生

参展艺术家:曹雨、陈立民、郭海强、厉槟源、闫冰、苑瑗  

开幕:2018年6月9日 下午三点  

展期:2018.6.9 — 7.28


展览现场






















[沙发:1楼] guest 2018-06-29 10:15:02

来源:本来画廊


【写·生 | 艺术家】闫冰:生命,劳动,精神


桦  White Birch

录像 video, 4′37″, 2018


参展方案

这是为了表达我对“写生”的理解而完成的作品,包括录像、照片和绘画三部分。我原想通过写生一棵树来承载我的理解,在看过几片山林后我遇见了这棵白桦。我认为的写生不单纯是再现或记录,而是对事物的改写和揭示,写生者在凝视将要写生的对象时,携带了大量自身的认知经验和目的,它从来不是客观的,这里边的关系隐秘复杂。取景和构图正是对事物的裁切,也是对整体性的干预。如果能同意被观看者会因为被观看而感到不适和尴尬,就能理解写生并不是单向的,也并不是置身事外的。当然,被观看者也会回以观看。

在这次“写生”过程里,我加入了一个砍伐的动作,甚至杀死了一棵树,有意侧重写生行为具有的暴力属性,比如狩猎、打劫、刺杀和摄魂。这是一个比喻。


白桦 White Birch

照片 photography, 50×75cm, 2018

白桦 White Birch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80×60cm (3pcs), 2018


1980年,闫冰出生于甘肃天水南部一个小山村杏树湾里,一直到他19岁才离开家乡到北京求学。在就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期间,闫冰试图找寻可以表达自我的艺术语言,而他所熟悉的西北农村里泥巴、农具、小麦和土豆等日常事物便成为了他不断写生创作的母题。在2016年为闫冰个展所写的前言《自然生活:触摸与俯视》中,鲁明军评价闫冰的作品是“以一种自然、朴素的方式去塑造他经验中的自然与朴素”。 1

闫冰虽然为油画专业出身,但泥土、农具、麦壳、牛皮和丝麻这些传统又原始的材料是其艺术表达的语言,指向他创作中对于人性、生命和劳动这些主题的讨论。2

无论是油画、装置或是影像,他的作品始终将个人的生命体验或者说是天性融入于对日常事物的叙事中。所以他作品中的事物总是沉甸甸地放置于观者眼前,让人感悟到、触摸到的是艺术家对于事物的印象与回忆。

分土豆No.1  Cutting Potatoes No.1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120×180cm, 2012

疼痛的重量 No.14  The Weight of Pain No.14

铁, 泥土, hook, earth, 30×50×90cm, 2014

最后一个开花馒头 The Last Blooming Steamed Bun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30×40cm, 2016


改写与揭示


艺术家对于写生的理解

在各种不同媒介的创作过程中,“写生”一直都是闫冰所熟悉的状态。正如他在此次展览自述中所说:“写生不单纯是再现或记录,而是对事物的改写和揭示,写生者在凝视将要写生的对象时,携带了大量自身的认知经验和目的,它从来不是客观的,这里边的关系隐秘复杂。取景和构图正是对事物的裁切,也是对整体性的干预。”闫冰所写生的日常事物是一种意象化的实物。他作品中对于事物质感真诚地描绘不是一种写实的欲望,而是移情的体现,“通过调动材料的物质属性来构建一个新的视觉体验或空间场域”。

闫冰的写生是介乎于抽象与具象之间的表达,事物的面貌是经由情感体验改造过后所凝结的形态。同时,在这种“对于事物改写与揭示”的写生中,他也警惕于西方现代主义充满形式感的表达方式,而选择了以一种比较沉着、扎实的方式去内化自己对于日常的观照与思考。

白桦 - 1  White Birch - 1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80×60cm, 2018

白桦 - 2  White Birch - 2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60×80cm, 2018

白桦 - 3  White Birch - 3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80×60cm, 2018


介入式的观察


为什么选择以写生方式去创作

闫冰的写生是一种介入式的观察,不仅停留于营造形式感来追求视觉效果的舒适,而是在切身实地的参与中去观察、提取物性的现实感。2016年,闫冰参与由琴嘎和靳勒在甘肃石节子村发起的“一起飞”艺术项目,在村子进行驻地创作,以写生的方式画了一些和村子相关的画,题材都是村里常见的馒头、树枝、花朵和脸盆等事物。最后,他将这些画挂在村子的空地上、树上和土墙上,邀请村民来观看,叫做“村庄画展”。与那些流行的参与性艺术所想反映的社会性问题不同的是,闫冰仍然选择以写生这种最为直接且熟悉的方式来观察、面对自身所处环境。 3

在与艺术家向京的对谈中,闫冰谈到他认为个人经验才保证了他作品的可靠性和完成度,情感是他创作的原动力。所以,日常生活中的器皿、农作物或植物在闫冰的画面中都抽离于现实背景且居中放大,材质质感的真实凸显着使用者(或艺术家)生活的痕迹,也成为这些事物自身的诉说方式。

两朵杏花  Two Apricot Flowers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30×40cm, 2016

“村庄画展”现场,2016

接受治疗的树干  A Truck Receiving Treatment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70×50cm, 2016

“村庄画展”现场,2016


不同媒介的探索


写生与不同媒介创作之间的关系

此次闫冰参展作品《白桦》包括录像、照片和绘画三部分,是艺术家为表达对“写生”的理解而完成的作品。在这次“写生”过程里,闫冰以行为影像的方式记录下自己一边砍伐白桦树一边为其写生的过程。而这段影像恰恰将写生画面中对事物的“裁剪与干预”转化为写生背后“对事物的改写与揭示”,并以一种暴力的、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闫冰在作品中加入了一个砍伐的动作,甚至说是“杀死了一棵树”,这也隐含了绘画者行为对现实的主动介入。“写生”是艺术家创作中的一种观念,是一种在场的观察和思考方式,这种直接有力的艺术语言使得闫冰创作形式的多样性统一于其中。

无论是以油画媒介进行静物写生还是对于实物(如小麦、铁和箱子等现成品)的挪用,闫冰的作品都与他西北农村记忆和自然纯朴的叙述离不开。“从赋予自然材质以个人经验到对于抽离物体原有形态与意义的尝试” ,4 艺术家对于事物的处理“不仅限于再现或是挪用,而是通过呈现事物的材质予以一种形式的改造和美学的重组”。5

爱 No.3  Love No.3

装置 installation, 铁, 麦子 iron, wheat

240×13cm×8, 2015

箱子  Boxes

装置 installation, 泥土, 木箱 earth, wooden boxes

尺寸可变 dimensions variable, 2012


展览准备期间,本来画廊与闫冰就“写生”这一话题进行过相关讨论。闫冰阐述了自己写生作品中的介入行为,以及写生与个人经历、记忆的关系。


本来画廊:写生可以是一种对绘画语言自我探索的方式,您曾经说过“一次写事物的生,再写自己的生”,能否谈谈您创作中的写生是什么样的状态?

闫冰:我的画里都有相对具体的形象或者形象来源,为了保证形象的具体性和唯一性,我在刚开始起稿时都会借助写生或图片,这就是我说的写事物的生。然后在接下来的绘画进程中再不参考事物,而是以自己的意图去修正深入,赋予形象我自己的气息,或者是凝结它给我的启示。等画完时也许跟原有形象大不相同,有改写和重塑的意思。

本来画廊:您在2015年的个展“爱”中展现的一系列作品主题和形式都发生了很大转变:从与农村土地相关的牛皮、树桩、稻草、泥土和麦子等自然材质转化为城市工业化的铁皮材质;从一种“对于生命认知的温度”转变为抽象几何体的形态。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一种创作转变呢?

闫冰:在“爱”系列作品里,我特意突出了麦子和铁一隐一显的关系,把极具形式感的铁器转换成一种容器,当然,麦子和铁本身就是有丰富意味的东西,就像两个词语,我只是提供了它们见面的方式。铁器的形态来源于普通工具,尤其是农具,它的形态并没有完全抽象化,是在工具的基础形态抽象化的过程中。

本来画廊:在 2016年的石节子村驻地项目中,您走进了一个西北的村庄。虽然描绘的对象也是西北农村里的事物,但这次作为一个“外来人”“简单地转一转”去进行在地观察、创作,与过往描绘印象里和记忆中的西北农村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呢?

闫冰其实事物并没有多少变化,西北农村都很相似,不同的人经历着相似生活。只是我离开的久了,再走回去,记忆被层层唤醒,我跟熟悉的事物隔了一段距离,这中间的距离是时间和个人阅历的积累,我无法越过这些积累,所以它不是描绘记忆,而是目光和理解的变化,如果隔一段时间让我重新去画,可能还会不一样。

本来画廊:您的创作中带有西北的地域特色,简单、本质且没有多余的修饰。您现在长期生活于城市,写生的对象却一直坚持描绘农村日常事物,这是出于对农村生活的追忆与向往还是有其他的意义?在城市生活里讨论“西北”是什么样的感受?

闫冰:哈哈,这是一个经常被问到的问题,我也自己问自己,好像没得出什么明确的答案。我想可能是我在西北农村的成长经历在我身心留下的印记太深吧,我理解世界和面对事物的方式方法基本都来源于它,变成了一种本能反应。简单朴素的事物总能吸引我的目光,也总能给我具有恒久力量的启示,我选择画的事物正好能承载这种愿望。说来有趣,我最喜欢看的电影类型是星球科幻。西北以外的人想象和认为的“西北”有旷野和边缘的指涉,城市生活相对有安全感,所以在都市谈“西北”其实是在谈距离和危险

本来画廊:虽然您常描绘的是有关农村物象,但是事物总是出现于一个“阴晴不定”的背景中,那这样模糊的语境设定指涉的是对于农村问题或是城市问题的思考?

闫冰:跟生存处境有关,或者说是我心里不安的自然投射。

本来画廊:在2016年与艺术家向京的访谈中说过,您不太在乎所谓的“当代艺术”,而是坚持以一个“农民立场”去思考问题。您觉得以“写生”这种被人认为不太“前卫”的形式去讨论现在社会中所出现的问题还有效吗?

闫冰:所有的艺术对社会问题都是无效的。艺术解决不了社会问题,它使问题深刻。

本来画廊您作品中暗含着个人对于农村的情怀。您是如何将这种个人的生命经验转化为一个有价值的话题去分享、讨论?我还记得关于“白桦”作品的背景中和您个人记忆有关的故事。您能否展开一下跟我们一起分享?

闫冰:很多艺术家都有农村经验,我只是比较顽固一些。以持续的工作来面对我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可以分享和讨论,我无法预期。“白桦”写生计划萌生于前两年,与对“介入”这个行为的反思有关,迟迟没有实施,也是机缘未到,正好今年你们本来画廊策划“写·生”的展览,就借机完成了。以前并没有确定白桦树,只是要通常意义上的一棵树,白桦是偶遇,它那么美。所有故事都是背景,让它站在后面就好。

“写·生”现场, 本来画廊正在展出


参考资料

[1]鲁明军. 艺术家闫冰: 让猎奇停止, 看一回中国乡村的"神圣物语".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2016

[2]刘珊. 闫冰: 我的灵感来自于生存的残酷. 腾讯文化, 2013

[3]栾志超. 闫冰: 西北比例. 艺术世界ArtWorld, 2018

[4]韩馨逸. 展评|闫冰: 爱. ARTFORUM, 2015

[5]鲁明军. "闫冰"个展前言. 杨画廊, 2016


闫冰作品由艺术家和杨画廊提供;

“村庄画展”现场图源自网络;

“写·生”现场图版权归本来画廊所有。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