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屿×周蒙:即使是混合的果汁,我们也有着个人独特的口味
发起人:babyqueen  回复数:0   浏览数:1558   最后更新:2018/06/21 21:55:01 by babyqueen
[楼主] babyqueen 2018-06-21 21:55:01

来源:Hi艺术


文|刘娜娜

摄影|刘娜娜

图片提供|艺术家北屿、周蒙


艺术家 北屿×周蒙


“互补”是我对北屿与周蒙的第一印象:他们就像是双子座,一个跳脱,一个沉稳。因学习过策展专业并喜欢写文字,北屿更善于用语言表达自我;而周蒙则是“半路出家”,接触艺术前一直学习理科,所以比较内敛,有很强的思维逻辑。不同的性格对应着他们的作品:北屿的架上作品体量大且色彩绚丽,“让观众有拍照的冲动”;周蒙的影像装置则采用黑、白、灰色调,从媒介和材料上给他们的“对话”形成更丰富的层次。

“去颤”双个展现场


合美术馆7号展厅的空间特点非常适合举办双人联展,这是北屿在几次查看场地之后的第一感觉。他们给展览取名为“去颤”,借鉴了医疗器械“除颤仪”的实用性,在两人及两组作品的“对话”中减少自我质疑,加强自我反省。北屿此次展出的作品共20件;周蒙的“蚕茧”装置选择在三个展墙角落中布置。观众在经过架上作品的视觉“惊艳”后,猛然“拐入”主厅尽头的空间,像是在炎热的夏季迎接冰凉的微风,心情顿时沉静下来,仿佛即刻步入冥想状态一般。

“去颤”双个展现场


“并不在意本次展览的结果与观众的态度”是北屿、周蒙达成的共识。他们自然对展览有较高的心理预期,但又不愿意拘泥于预期。“理论与观念是说给学术界听的,当作品面向广大观众,语境与问题皆变,无论获得任何反馈,我们都会欣然接受并以此为荣。”

周蒙 《Silk Projection 1》 蚕丝装置 2016


▶  “去颤”是对生命律动的重新阐释


Hi艺术(以下简称为Hi):展览主题为“去颤”,具体是什么意思?

周蒙(以下简称为蒙):鉴于我们的创作都是从电子性到物质性的过程,且原则和目的都是为观众带来一种视觉上的启发。我想到有种医疗器械叫做“除颤仪”,它为人的生命提供支持,其导向性非常强烈。但改为“去颤”,可以理解为导引性的“来”或者“去”的意思。所以说,“去颤”是包容性的“两面”,去重新阐释作品中的颤抖与律动。


Hi:围绕“去颤”这个主题,你们各自的作品是如何展开的?

北屿(以下简称为屿):我与周蒙的作品都有很多的“台阶”,周蒙的蚕丝把影像打散成不同的碎片散落在不同的空间里,而我的作品则是图像“叠”图像、细节“叠”细节。这种庞大和飘忽不定的信息量其实是很容易让人迷失的,但是我们的作品观念都源于个体,最后终于个体,群体性与社会性都是隐藏在我们的个体性背后的,这个是我们的作品与其他当代艺术作品不同的一点,也就是说“去颤”—它的一来一去都是在帮助个体减少自我质疑,同时又让自己一直自我反省。

蒙:这次展览本身是以双个展的形式呈现,它也是两种文化、两个人、两种话题的“撞击”。我的作品在色彩、媒介和形式等方面都和北屿的“静态图像”不同,所以他的作品适合在主厅大的空间中,射灯全部打开,便于呈现色彩多元和图像细节;而我的蚕丝装置设置的空间就是在墙角,空间昏暗,才能呈现出作品想要达到的效果。

“去颤”双个展现场


Hi:本次双个展的契机是什么?

屿:我在今年5月份收到展览邀请,看过场地后,发现更适合做两人双个展,所以我选择和周蒙合作。首先,我与周蒙都曾在国内成长,之后到国外读书,文化背景相同;其次,我们都生活于伦敦,关注的问题类似;此外,我的作品为静态图像,周蒙则集中于影像与装置。所以,我决定将这个合作方案报给美术馆。


Hi:在这次展览里延续的是之前作品的创作形式吗?

屿:我是2017年开始创作这种形式的作品。我本科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油画系,当时的绘画思维集中于学院派绘画。在国外,经过阅读、创作的积淀,在2017年下半年开始着手创作,这一系列作品约70幅,本次个展展出约20件。

蒙:这是我第三次展出这批影像装置。2016年,我对这一系列作品已有大概雏形,但由于蚕丝的物理性质比较特殊,每次拉的长线、缠绕角度、与场馆搭配等因素,使得每次做这件作品都像是一种重构,而展览也恰好具有唯一性。

周蒙 《Silk Projection 1》 蚕丝装置 2016


Hi:当时是什么契机去国外读书?

屿:国内的绘画教育一般是工作室性制。但我儿时的成长被烙印的是更加开放、自由的文化,对这种学徒制的教育不是特别的适应。所以,在学院里我意识到必须要走出去。

蒙:我并非隶属于国内美院体系,而是在重点文化高中学习理科,18岁去加州做深入的理科研究,但当时觉得内心特别压抑。因为我对画画一直有兴趣,加上家中做一些于纺织、面料的生意,觉得学习艺术设计也不错,所以“阴差阳错”的从理工科学校到了艺术学院。


Hi:在国外学习、创作,给你们最大的触动是什么?

蒙:国内的艺术导向性非常强,会受到导师、朋友以及周边文化圈的影响,而西方的创作已经演变为一种思想化、意识化的形态。西方的学校或者个人创作更鼓励个人化的表达,而不是局限于某一个圈子,所以西方的哲学体系与当代艺术形态是非常自由的。我与北屿都有中国文化的背景,又都在国外读书,像是混合了两种不同口味的果汁,很难确切的形容属于具体某种口味,它有自己独特的味道。

屿:国外创作、学习的中国青年艺术家的作品是非常多元的,很难说对我们创作产生具体的影响包括哪些方面。但相较于其他在国外创作的“外国”艺术家来说,留学国外的中国艺术家可能会有意识的把一些身份符号提取出来,进行探讨。

北屿 《“解”先生与“译”小姐:我知道你会离我而去,但我仍深爱着你》210×350cm 综合材料

2017-2018

北屿 《 “解”先生与“译”小姐:我知道你会离我而去,但我仍深爱着你》 60×50cm   综合材料  2017-2018


Hi:作为90后海外留学艺术家,你们怎么理解“身份”一词?

蒙:比如我是一个美国艺术家在伦敦创作,或者我是欧洲艺术家在南非创作,外国人都没有那么强烈的隔阂感,但在中国这种隔阂是非常强烈的。原因是我们的艺术形态、艺术市场太单一,很少有艺术家会走到“内核”,所以才强调是在“中国”创作,还是在“西方”创作,这是两种不同的文化系统所导致的。不是说我们在哪里创作被赋予何种“身份”,只是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艺术生态差异性过大了。

屿:还有一点可能就是大的社会环境所致。中国现在正处于发展时期,还没有达到英、法、德、瑞典等老牌欧洲国家的那种阶段,所以现在我们会固定的区分哪个国家的艺术家在哪些国家创作。

艺术家 北屿


北屿 “出问题”的图像是我作品的关键点


Hi:作品中有很多符号如鸡、橘子和对话框,并且充满虚幻性,你如何理解?

屿:在创作时我没有刻意强调符号性,并且该系列作品还没有结束。我可能会依靠已经存在的形式和观念发展出更深入的作品。如果现在就将其定义为橘子皮符号,是有些武断的。虽然,我愿意接受观众对我作品的“符号性”说法,但并不愿接受这种结果。作品中的元素是非常多元化的,我可以单独阐释每一种元素。另一方面,我作品中的图像有着既清晰又模糊的感觉。它并非超高清,也不完全类似于“马赛克”,而是是普通手机的像素值。现在我们所接收的图像很少是完全高清化或低像素,所以我在创作时借鉴了普通人最习惯且最容易接受的像素值。把“普通人”这个概念强调出来,是因为我们基本都遵循着普通生活范式。此外,由于采用手机像素数值,所以在作品中存在很多纹路,而这些纹路构成了我想要的强调的虚幻感。


Hi:为什么会想到以干瘪的橘子皮或者不完满的水果入画呢?

屿:我的橘子皮比较干瘪,并且苹果或者香蕉也不是完整的,蕴含了一种破碎感。这种没有生命状态的元素会有种暗示:在脱去所谓的内核之后,外核的意义在哪里?事物的内核和外核互相依存而又彼此独立,就像男性与女性,阴和阳。所以外核摆脱了内核的生命状态后,正常情况下被认为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但外核还是有它独立的存在价值的,只不过被常规视角抹杀了。


北屿 《“解”先生与“译”小姐:我知道你会离我而去,但我仍深爱着你》 400×160cm  综合材料

2017-2018


Hi:作品中的“对话框”被复制在纸上,折皱、散落在各个角落中,为什么会选择这种形式?

屿:观众所看到的“纸张感”与我的创作方法有关:首先我会做模型,画草稿。比如,橘子皮图像是我用的现实橘子皮,然后在上面做图画及文字效果,所以创作之初我是完全的手工化;然后用照片的形式把他们记录下来,用电脑进行二次制作;并且,我会把二次制作的图像用纸张或者画布打印出来,循环往复,最后用数码的形式输出。

关于对话框纸张与揉皱、散落在作品中的信纸并置,其实是我给自己预设的一个问题。对话框中的文字其实是我写的日记,而日记一般都会以信纸来呈现,我个人流动性、日记性的生活状态,契合于信纸并与电脑对话框纸张进行搭配,类似于我的生活状态与互联网文化并置在一起,会产生什么意义呢?


Hi:“对话框”中有一些英文对话,但语法与中文句式类似,为什么采用这种形式?

屿:我22岁去伦敦,即使平时有意的在语言上进行融入,但日常生活中与国内区别也并不大,我更愿意呈现出的是这种生活状态;其次,我不想把原有背景祛除,也不想让所有人明白我的表达,因为“出问题”是我作品的关键点。“出问题”实际暗含了人与作品的不稳定性与颤抖感;最后,保留这种“中式英语”,是因为这些英文表达正好可以代表我们这一批人、我们这一批在混合的文化语境下成长的一批人。


Hi:怎么会想到把文字写在这些图像上呢?

屿:把文字写在诸如水果皮或者纸张上,是因为我自己爱好写作的习惯。创作时,我会希望利用一些可以激发个人创造力的载体,并且我喜欢吃橘子之类的水果,这两者的结合我认为可以成为创作的一个“点”,但我并不希望这成为一个固定的符号,它所承载的意义可以更加多元,我希望通过自己之后的深入研究,再创作出新的作品。


北屿 《“解”先生与“译”小姐:我知道你会离我而去,但我仍深爱着你》110×126cm  综合材料

2017-2018


Hi:你作品中的色彩冲击力很强。

屿:我对比较跳脱或有视觉张力的颜色是有冲动的,反倒是对黑、白、灰并不敏感。由于作品的观念构成——不同的信息量,不同的载体与主体相串联,而颜色的多元化让我更有兴趣去对其进行主观组合。但这些颜色并不媚俗,它们还是包括了一些高级灰成分如蓝灰、绿灰,因为我本科学习油画,对色彩搭配有一定惯性。


Hi:你给这组作品取名为“解”先生与“译”小姐,有个人化的阐释吗?

屿:“解”是解释,“译”是翻译。因为作品中有大量的图像暗示以及细节的穿引,所以主题上用了拟人的手法,所以确定为“解”先生与“译”小姐。我认为解释和翻译永远是“在一起”的,当我们为别人解释事物时,实际是在翻译自己的语言,然后对方去承担、接受及筛选。解释和翻译是“背靠背”的关系,“先生”、“小姐”也是一种两性的关系,同样是不可分割的。


Hi:看你之前的自述,提到罗兰·巴特,而他正是一位符号学、语言学大师,看他的书给你的创作带来了什么启发?

屿:我的习惯和爱好是读书,但并不代表我的创作是通过阅读某几本著作才得出的灵感。通常来说,在作品完成之后,我会有一个反省过程,问自己为何要以这种方式去创作,并且有意识的为作品寻找理论支撑。所以,理论对我来说是我搞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并且追问自己未来应该如何进步,而并非跟着理论的脚步亦步亦趋。所以,我是通过理论系统去理解自己的来路、去路以及未来的可能性。

北屿“解”先生与“译”小姐:我知道你会离我而去,但我仍深爱着你,110×126cm,综合材料

2017-2018

北屿 《“解”先生与“译”小姐:我知道你会离我而去,但我仍深爱着你》 110×126cm   综合材料

2017-2018

北屿 《“解”先生与“译”小姐:我知道你会离我而去,但我仍深爱着你》210×350cm  综合材料

2017-2018


Hi:本科学习油画后,你又在意大利进修艺术策展与管理专业,今年刚刚在伦敦皇家艺术学院版画系毕业,为何会尝试多种不同专业领域?

屿:大家应该听说过网络词汇“斜杠青年”。对于在外国的青年艺术家来说,他们有着多层“身份”,有些还兼职“代购”。此时,他不仅是艺术家,同时兼具商人角色。所以我觉得“斜杠青年”群体是时代使然,是因为这个时代激发了每一个年轻人去勇于尝试不同领域,所以我才会尝试不同专业,比如会创作、写评论或者做策展。

艺术家 周蒙


周蒙 “中国特质”是一种自然的流露


Hi:本次展出的作品从什么时候开始创作?在色彩、形式及媒介上有什么特殊含义?

蒙:我在2016年开始创作这一系列。由于蚕丝的特殊属性,类似于方巾被拉长,是一次性的过程,没有办法没还原。对我而言,它是生长,是流动,是一种“脆弱的美丽”。每一次展出,都像是在进行新的创作,根据场馆不同有不同的形式表达,影片也会被裁剪成不同片段,与其说让作品固化在某一时刻,我更希望它是液态的。本次展览中,蚕丝装置集中在墙角,就像是无意识的选择:一切事物都有不平衡的自我导向,我希望它是一种生物性、活性的呈现方式,就像蜘蛛结网,它们为了最大化的覆盖自己的身体,都会选取在方便自身构造的角落。而蚕吐丝则是在固定自己的同时,去最优化的节约丝,构造最牢固的茧。

从色彩上说,我这次展览的作品基本是黑、白、灰色调,但我并不认为它是孤冷的,它更像是人的黑发一般,与其说是黑色被强加上其他色彩,不如说是一种漂白。于我而言,黑色本身孕育了其他颜色以及所有变化。

周蒙 《Silk Projection 1》 蚕丝装置 2016


Hi:影像《Walk within 里》,拍摄手法类似于纪录片,主要内容是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场景,拍摄这组作品有什么用意吗?

蒙:这个影片是在上海一个将要被推倒的老厂房内拍摄的。厂房是前苏联援助中国时所建造的,生产机床支持新中国工业化的需求,但当它濒临死亡的时候,当地人并没有表现出伤感与善意,反而是把一切可以卖钱的钢材全部剥离,我觉得有一种残忍在里面。这种非常空的房间,与被剥离的孤寂形成了一种共鸣。当我第一眼看到这个厂房,我觉得可以被改建为美术馆,它的体量相当于三倍的龙美术馆。在国外,那些没落的工业文明空间都会被重新利用,就像是MOMA、大都会,重新填以最时代化的作品和观念,让空间获得重生,互相成就。

周蒙《Walk Within 1 里》 Video 影像  2’40’’ 2016

周蒙 《Walk Within 5 里》Video 影像  2’40’’ 2016


Hi:你的作品中出现了很多 中国元素如竹子、蚕丝、江南街道。

蒙:就像之前提到的,我们既不属于任何单一流派,也不属于任何归属,而是凌驾于两个界限之间,去创造一个纽带或者桥梁。我们学习西方哲学体系,但也有中国最传统的生活气息,当两者结合,其实无需过多的去强调中国性质,它只是一种自然的流露。


Hi:你属于“半路出家”的艺术家,当时从理科转而学习时装设计,难度大不大?

蒙:不存在难度特别大的问题。因为画画是我的兴趣爱好,但当时也没有经过系统性训练。收到来自纽约的录取通知书后,我找过一些美术学院学生,类似于家教性质,训练过一段时间画人体。


周蒙《Bamboo Yuan 1 竹苑》 Video 影像 2’40’’ 2016


Hi:后来为什么转向绘画和影像设计?

蒙:学时装设计也是个偶然,我当时对时装的概念仅仅停留在表象的衣服,对其结构以及建构性并不完全了解,有一种“纸上得来终觉浅”的感觉,关于服装整体的构量、构造以及裁衣都有着非常强的前置的技能,但我完全没有这方面的训练和经验,而绘画和影像对我而言更加容易实现。


Hi:不同的专业方向学习对你的创作有何影响?

蒙:学习不同专业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不执迷于“物”,我之所以没有继续读理科,就是为了追寻更加自由的状态。于创作而言,我在尝试不同材质、媒介过程中,会对温度或者材料本身有更加明确的体验。在创作中试图表达艺术观念时,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某种材料或者其语言。所以,不同的专业学习就像是一个大的档案袋,我会在档案中去选取最适合的阐释方式。


周蒙《Bamboo Yuan 1 竹苑》 Video 影像  2’40’’  2016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