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天苗:我做事是靠直觉驱动的
发起人:小白小白  回复数:0   浏览数:1541   最后更新:2018/07/03 10:52:52 by 小白小白
[楼主] 小白小白 2018-07-03 10:52:52

来源:空艺术


我是一个特别直觉的人,我做事是靠直觉驱动的


在采访完顾问策展人亚历山德拉·孟璐之后,林天苗老师匆匆坐到了孟璐之前的座位上,喝水,大喘一口气,与我们打了个招呼。她的神色略显疲惫,当摆脱了开幕式时面对人群所撑起的主角艺术家的自信、专业和友善,林天苗回到了那种在幕后把控、提出要求的状态,语言精炼且快速地回应着六、七家媒体。


2018年6月26日至8月26日,上海外滩美术馆迎来林天苗的上海首场个人专题展览“体·统”。艺术家视整个展览为一个特定场域的项目,展开四部分概念的探究,概念与楼层相呼应,依次从美术馆二楼展厅纵向延伸到六楼,为观者带来一场心理和感官上的“意识”之旅。

作品涵盖林天苗二十余年创作脉络中极具代表性的装置作品,以及艺术家自2017年起制作且从未向公众展出的数件玻璃材质的大型交互装置,同时,具有文献意义的手稿也将一并展出。


展览现场


三件新作

顾问策展人亚历山德拉·孟璐在接受采访时针对新作品解释道:

“这三件新的作品《反应》《我的花园》《暖流》不是在林天苗的工作室创作的,而都是和玻璃博物馆合作,在玻璃工厂进行制作的。制作同时林老师也是在玻璃工厂里面开展对于液体的实验,所以林老师自己也说这些其实不是关于玻璃的作品,它更多的是关于液体在玻璃当中的一种表现形式,行为方式的作品。

林天苗,《我的花园》,2018年,铝合金框架结构、玻璃、液体循环系统、地毯,尺寸可变

林天苗,《暖流》,2018年,铝合金框架、不锈钢机械结构、玻璃器皿、液体循环系统,220 × 65 × 258 厘米

林天苗,《反应》,2018年,弧形双曲面板、震动地坪、滴液循环系统、脉搏采集、音控系统,344 × 344 × 339 厘米


“所以我们就能看到她在作品当中对于色彩的探讨,也有对于不同的液体在不同的玻璃容积中不同的行为表现的探讨。当然最后呈现的方式是以玻璃为容器来呈现。所以林老师强调更多的是关于液体的作品。刚才也提到了这些新的作品是在工作室以外进行创作的。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在六楼的手稿显得非常的重要,因为林老师的手稿是她随时随地进行记录的方式,所以对她来说这些手稿、素描本其实就是她的工作室。”



《暖流》《我的花园》《反应》作品局部

林天苗对自己的新作品的描述又加进了艺术家的那种从细节出发的因素,她对玻璃内容液体的作品有许多第一手的补充。

“我要求三件作品中的液体全都不能挂壁。最重要的原因是如果挂壁,没办法处理这之后的使用,而且颜色就会根本看不清楚。我们现在找的这三个方向完全不同的液体,令它不挂壁是有一个心理要求和技术要求的。如果液体挂了壁,也会生细菌啊等等。所以我们这些全部都是蒸馏水,几吨几吨的蒸馏水,还要控制在一定的温度下。

比如《暖流》,我们要达到一定的浓度的时候,它肯定会产生泡泡。产生泡泡又要在静止状态完全不挂壁,难度是非常高的。我们研究液体是花了很长时间的。让他消除声音,产生泡泡,把它的色彩浓度加大。但是稠度上升的话,就会觉得很cheap。这个作品要求一定要有透明感,为了这个透明感,实际上我们的液体在静止状态的时候几乎是墨色的。

在一开始调整的时候已经确定了这三个颜色。我们付出了巨大的金钱和时间代价来实现它。比如那个蓝色的液体的粘稠度和我们的血液是一模一样的。我们做了大量的实验。所以作品的历程是两年多的。”



《我的花园》局部、手稿

《反应》手稿


媒介转化

九十年代初,作为中国首批尝试装置和录像制作的女性艺术家之一,林天苗不断尝试各种创作媒介,通过具有女性生活痕迹和符号意义的材料如针、棉、线、丝、布,将这些材料加工、缠绕、覆盖于日常物件上,透露着对日常生活和传统手工艺的关注和反思,以一种独到的想象力及视野形成了鲜明、敏感且细腻的个人风格。从早年的旧作《白日梦》《嗨!!!》《失与得》,观众都不难体会到艺术家注重材料和方法的选择,充斥着手作的质感与生活的温度。




林天苗,《失与得》,2014年,聚脲、工具、不锈钢支架,尺寸可变


林天苗,《嗨!!!》,1999-2018年,白棉线、投影仪、扬声器、扩音器,1060 × 475 × 300 厘米



林天苗,《白日梦》,1999年,白棉线、白布、数码照片,200 × 120 × 380 厘米、


林天苗:“科学上的妥协是有的,概念上的妥协绝对不可以。而且所有科学的东西必须回到概念,如果没有回到概念,那就必须退下来。”

顾问策展人孟璐:“林天苗对细节的把控非常高,非常执着执迷,所以说她可以做的非常深入,去探索怎么样实现她希望达到的效果、品质。”

林天苗与上海玻璃博物馆合作,从最初掌握玻璃的特性,逐步研究工艺技术,提取“机械”运动等更具有社会化识别标志进行装置实验,寻找科技与艺术之间的平衡点,介入到更丰富的层次和多维度的探索。正是由于材质、创作方法及视觉语言的转换往往是同步的,了解林天苗作品的观众,会因为其材质的转换获得一次全新的体验。


干净利落的外滩美术馆

亚历山德拉·孟璐本来预期展览的场面比现在会更多一些混乱,狂野吵闹一些。而事实上走进展厅的感觉是很漂亮,显得非常干净。装置给人一种理性很强的感觉。


顾问策展人孟璐:“我们都觉得这个楼非常有特点,有很多独一无二的感觉在这个楼里面,同时外滩的这个建筑体现了一种很强的逻辑性,包括六层楼面的格局,窗户的设计,整体艺术装饰的风格,和环绕向上的楼梯的设计等。

所以我一直都觉得外滩的建筑本身非常有张力,所以这就是我们讨论的时候就决定要让楼处在比较“暴露”的状态。也就是说你会看到我们没有刻意增加展墙,在灯光上大量运用自然光。所以我就觉得在大楼最裸露的状态下是外滩美术馆最好的状态。同时我们觉得这个展览不是一种叙事型的展览,也可能不是一种主题式的展览,我们更多的是希望让观众有一种感觉,就是好像通过这个展览走进了艺术家的工作室。每一个作品,每一个项目都有独立的空间,这样大家能够感知到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的组成部分。

所以我觉得展览在这个层面上是一个非常坦率也非常坦诚的展览,然后我们在里面看到这些装置作品,他同时也是有这种坦率坦诚的气质,非常得直接,非常得干净利落,概念很清晰,整个场域非常开放。”


开幕式一系列的活动临近尾声,场馆里逐渐变得冷清。离去时经过作品《反应》,看到有观众还在排队体验作品——把手腕搁置在一旁的脉搏采集装置上,整个小“房子”内部随着脉搏的起伏而微微震动,蓝色的液滴也随之加快减慢,莫名的很有宗教带来的“虔敬”与“静默”之感。


林天苗:体·统

展期:6月26日—8月26日

地址:上海外滩美术馆,上海市黄浦区虎丘路20号

时间:周二至周日10:00 am–6:00 pm

票价:50元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