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心怡 | 重构的瞬间
发起人:陆小果  回复数:0   浏览数:1613   最后更新:2018/07/04 13:33:09 by 陆小果
[楼主] 陆小果 2018-07-04 13:33:09

来源:798艺术 王薇


程心怡“微风之劫”天线空间展览现场


在程心怡以白人男性为主要题材的绘画创作中,画面内容多来自基于个体经验的日常瞬间及幻想。通过对人物内在特质的敏锐体察及提取,艺术家以转换固有色彩、重置场景结构、营造画面情绪等方式对表现对象进行主观化的重构,以一种非写实的呈现手法传达一种真实的内心感受。


艺术汇:此次在天线空间的个展“微风之劫”展出了你近两年的新作,在展览介绍中你描述了你的朋友——一对同性情侣的故事,那么从文本来看,这批新作是否是以他们为主题原型的创作呢?

程心怡:这批作品并不是把这对情侣作为原型,他们是我在荷兰遇到的很特别的人,给了我很多灵感。他们之于我的创作就像一个舞台的背景布,但内容没有那么具体。这次展览我不想采用学术性的新闻稿,作品里有很多关于情感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表达。我希望用这个故事来展现我的兴趣点,并解释经常被问到的一些问题。

《Song for the gardener, the monk and the poet》165×200cm 布面油画 2017年


艺术汇:新作延续了你之前作品中对男性,特别是白人男性身体的表现,早期作品中被有意突显的具有鲜明性别特征的毛发似乎不再被刻意强调,画中人物更多呈现出一种中性的气质。能否谈谈在你的创作中对身体表现的出发点及相关思考?

程心怡:最开始画这些是因为对身体的痴迷,毛发帮我找到了一种绘画的办法。在美国的时候,我喜欢把画面处理得很平,在很平的画面上画出毛发会自然而然产生一种奇妙的体积感。同时,我觉得毛发浓密的男性似乎更加男性化。现在吸引我的模特好像范围更广一些,虽然我依旧喜欢有毛发的男性,但最近画的不是很多。我在荷兰遇见了新的模特,他是一个很年轻的男孩。我发现现在女性化的特征在男性身上会体现得更加明显,现阶段这对我来说很有趣。我希望画面人物男性化地程度有所不同,无论他们的气质是温柔的还是有男子气概的,他们的身体是强壮的还是纤细的……不同的模特代表不同的角色。

《North Brother Island》150×125cm 布面油画 2017年


艺术汇:你的画面多来自一些日常的瞬间,但它们的最终呈现显然经历了一种主观的重构。通常这种对日常瞬间的提取及重构的依据及方式是什么?此外,你画中的人物是真实存在的,你似乎格外喜欢刻画身边熟悉的人物,并对他们进行某种程度的主观观看,这其中是否亦包含了某种自我投射?

程心怡:我的创作都是从个人的经历出发,有些是我看到的瞬间情景,有些是我个人的幻想。我不想画我自己,因为我觉得如果没有距离的话就没办法表达得更多,所以我用了不同的模特,让他们重新演绎,有时我也会把自己投射在他们身上。画中的人物都是真实存在的,而且都是我熟识的人,这个对我来说特别重要。不光是他们的外表,也包括他们的性格,了解得越多,画起来层次也会更多。比如他们的表情,他们的手势以及身体移动的方式都很容易让我再次赋予含义。这些男性也都是特别有个性的,他们也有些共同点,比如敏感、脆弱、多愁善感,这也是我自己跟他们有连接的地方。这样的人可以作为自我投射的对象,可捕捉的信息也会很丰富。

《Aperitif》105×90cm 布面油画 2018年


艺术汇:你的画面虽然是具象的,但对形象的塑造往往是以一种减法的方式进行,这尤其体现在对背景环境的塑造上,这些来自日常的瞬间由此产生了一种抽离真实情景的效果,某种氛围的营造似乎被着意强化了?

程心怡:六年前刚到美国的时候,我对抽象几何绘画非常感兴趣,我觉得当一张具象绘画不成功的时候,往往是它的抽象因素不成功,比如构图,这也是具象绘画中特别重要的一部分。具体到画面来说,比如室内背景中有很多物件,也许是窗棱、窗台、墙角、灯……但这些细节也许都不是我想表现的,而且我觉得情感的传递很多时候是和温度、潮湿度和颜色有关的,我对这种感受力的体现会更感兴趣,如果画面背景出现很多我不想画的东西反而会阻挡这种感受力的传递。

《Liebe & Romanze》 60×100cm 布面油画 2017年


艺术汇:这样看来,虽然你的画面是具象的,但抽象绘画同样给予了你很多影响?

程心怡:之所以采用具象绘画的方式是因为我还是非常喜欢男人体这个题材,它像一个载体把很多情绪、故事加以呈现,但给我最多灵感的还是抽象画。在荷兰的两年,我经常去市立现代美术馆和皇家博物馆。蒙德里安的画给我一种动力,即使只看他的笔触,两块儿颜色如何相交,以及看他的决定,比如把一块儿白色底下的线移来移去,都让我觉得很想画画。我也很喜欢罗斯科,他绘画的层面能够震撼到我。还有阿尔伯斯,他可以让一个非常固定的形式产生无数种变化,但每张画颜色的变化以及感受都非常具体,也非常准确,即使是三个方块也因为颜色而具有了空间关系,在如此有限的形式中传达了丰富的信息。

我也有非常喜欢的具象画家,比如维米尔,我觉得他画面中那种蓝色的光是在那里生活的切身体会,是让一切都有点忧伤、冷酷的调子。我看具象画家作品的时候首先会关注主题,另外就是他们处理画面问题的办法,在具象而非写实的情况下他们如何实现形式的变形,如何生成语言,以及有了语言之后背景如何同时转换到这个语言之中。抽象绘画会使我离开这些距离我特别近的问题,但促使我产生绘画念头的原因有时是很模糊的,这也许和抽象画更接近。

《Untitled》50×40cm 布面油画 2018年


艺术汇:主观色调的设定使画面空间具有一种通透感,并渗透着某种微妙情绪的表达。能否谈谈你在绘画创作中对色彩的运用思考?

程心怡:颜色是传递情感最直接的办法,我也希望用颜色翻译情感,比如紧张的状态是橙色的。每个情景都会有一种非常具体的情感,我会用一个具体的颜色来表达,但那不一定是真实环境下的颜色。再比如,画面中有两三个人,每个人的肤色都是不同的,这里面有一些信息的设定。肤色偏白、粉红,或粉红中带一点点绿,这种人会更加脆弱、敏感。如果肤色偏橘红,会更加男性化一些,他们的体型也相对强壮一些。画面中所有人的肤色都不是固有的。这并不是一个写实的手法,但更接近真实的感受。这是我一直很想追求的。

画面中的通透感跟阿尔伯斯色彩学理论也很相关。通透感来自这些颜色之间的关系,但是这些颜色单独拿出来没有一个是透明的。我很希望画面具有光感,但这个光不是直射的光,而是从画布后面透出的光,这也是我自己设定的一个光源。光能够给画面带来活力。

《Foulard》80×70cm 布面油画 2017年


艺术汇:你认为促成自身现今创作方向及风格形成的因素有哪些?这种影响更多来自学习经历,抑或个体经验?

程心怡:我的艺术实践在离开北京之后有了很大改变。一方面是个人经历不同了,另一方面我找到了自己想画的题材,这有很大原因是我在美国上学的时候遇到了一位特别好的老师,是她帮我找到了方向。我记得我刚到美国的时候,那位老师看过我的作品集之后建议我不要再那样画了,认为这样下去不会有任何进展,她让我去图书馆把我最喜欢的艺术家的书借出来,我们一起看。第二次见面的时候,我带去了我喜欢的十几本艺术家画册,有弗洛伊德、波提切利、罗斯科……她问我喜欢每个艺术家作品的哪些地方,我们逐个讨论,把我喜欢他们的原因写下来,这对我之后找到方向有非常大的帮助。我认为风格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发现一种特定的创作方式,也就是独特的绘画语言;二是找到一个主题,然后用这种绘画语言服务于这一主题。这几年我好像都是在做这样一个事情。主题会拓展,需要新的语言去实现、丰富它。

《Harnessing the Wind》 50×60cm 布面油画 2018年


艺术汇:你本科阶段学习的是雕塑专业,在之后的研究生阶段及创作形式上选择了绘画,你对于绘画这一形式进行探索的兴趣点或切入点是什么?在你看来,绘画这种所谓的传统形式在今天,或者说在你个人创作中的可能性更多在于哪里?

程心怡:学习雕塑是一个偶然,我被分到了这个专业。现在来看,学习雕塑的经历让我对形体有一种认识和自信。之前画人体素描不会想到诸如胸腔、胳膊的厚度这类有关体积的问题,但这些都在我现今的创作中变得非常重要,这种观察方法在绘画里一直都在发挥作用。我不想像学校训练的那样把体积画得特别的细,是雕塑训练让我知道这不是唯一的实现办法。

我非常喜欢绘画这个媒介,它对我来说非常重要、非常有魅力。颜色是一个物理体积,它是如此的丰富、复杂。比如,在画面全湿的情况下再画一层,颜色会完全混合;而在四分之一干、半干、百分之八十干的情况下再画一遍,底面和表面颜色的混合都会不同,会产生很多巧合。很多想法通过笔接触画面完成,非常直接。但我也觉得想让画面和主题丰富、有趣不是很容易做到的事。以克里·詹姆斯·马歇尔为例,作为一位黑人画家他的作品主题是描绘黑人生活,这在美国历史上是没有的。这个主题非常有力量,也非常有关联性,同时他画面的组织以及复杂程度都非常成功,这种结合在今天也许就是好的绘画作品。绘画是一个特别困难,又特别了不起的媒介,它对人类情感的震撼力是其它媒介所不能达到的,人的情感可以在一瞬间被一幅绘画唤起。


文:王薇

图:天线空间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