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距离真正的沉浸式艺术还有多远?
发起人:小白小白  回复数:0   浏览数:1630   最后更新:2018/07/12 15:21:19 by 小白小白
[楼主] 小白小白 2018-07-12 15:21:19

来源:典藏Artcoco  徐佳蕙


在CAC实验室里,与Fito Segrera谈论关于“研究与创作学术奖金”项目的整个艺术实践面貌,直击科技与驻地计划两者之间未来可能性。


CAC实验室一角(摄影/徐佳蕙)


上海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以下简称CAC)不久前公布了新一轮“研究与创作学术奖金”项目的征选主题:算法缪想,把目前人工智能存在误差的原因从技术不成熟拓展到人类自身理解世界方式的局限性,甚至更深入的层面,以思考智能系统在人类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及显现出的问题,并将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与艺术表达相联结。2015年“研究与创作学术奖金”在CAC创立,除第一年外,每年举办两届,每届在全球范围内选出一位艺术家在CAC实验室进行为期三个月的驻地创作,提供1万美元研究经费,并提供实验室内的设备协助创作,如OptiTrack运动跟踪系统、激光切割机、头戴式oculus rift DK2、3D打印机、各种电子元件等。


作为国内首家聚焦于媒体艺术创作、研究、交流的艺术机构,CAC“研究与创作学术奖金”同样把科技与艺术结合的可能性当作研究对象。不同于其他强调在地性的驻地项目,CAC“研究与创作学术奖金”更像是个实验室项目,上海的多元文化与面貌似乎只是其中的点缀。有趣的是,在探索技术的艺术表达的同时,技术自身发展对于驻地项目这种形式的潜在威胁也悄悄滋生,让人更加好奇科技、驻地计划这看似关联不大且各自势头猛劲的两者未来的面貌。

“航空晚宴RMX”体验活动现场,2018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在CAC实验室造访了CAC研究/创作主任Fito Segrera,他从豪尔赫·塔德奥·洛萨诺大学毕业后获得纽约帕森斯设计学院艺术硕士学位,他的创作集中探讨了虚拟世界的本体、人与机器的融合、混合现实等质疑自然与人工界线的话题,“研究与创作学术奖金”的历届主题都出自他当时的研究,获奖艺术家也将在CAC实验室中与Fito共同工作。


典:“2018研究与创作学术奖金”的主题是“算法缪想”(i-learn: the algorithmic delusion),能不能介绍一下这个主题?


Fito:每次“研究与创作学术奖金”的主题都是根据我正在研究的内容确定的,最近我正在做人工智能的相关工作,但我的关注点是这些领域中出现的错误。目前人工智能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我们更希望能通过探究人工智能存在的瑕疵、故障、失误和局限性来理解在技术背后真正发生了什么,同时也探索从这些技术失误中能产生怎样的艺术表达。另一个原因在于人工智能目前是个非常热门的话题,有很多的相关讨论在持续进行中,这意味着艺术家也会越来越多地去探索这方面的话题,这也是我一开始研究人工智能的原因。这次奖金项目我会和其他艺术家一起探索人工智能技术的失误及其背后存在的可能性。

“航空晚宴RMX”体验活动现场,2018


典:“研究与创作学术奖金”的创立背景是什么?


Fito:它是我2015年来上海之后创立的,当时我完成了在纽约的艺术与技术硕士课程,我的教授张尕推荐我来CAC,根据自己的作品做这个项目,所以我在2015年搬来上海创建了“研究与创作学术奖金”,每年的奖金主题是根据我们在CAC实验室的研究去确定。


典:你们一直在做科技与艺术的相关研究?


Fito:没错,我们探究的这块领域或许用新媒体艺术来称呼是比较容易让大家理解的,但我们的方式是基于研究的。比如更传统的创作方式会考虑形式、色彩、美学或者概念,我们也会考虑到这些,但它们背后的那些技术对我们来说更加重要。像画家会探索不同的绘画技巧,我们也会探索不同技术在艺术领域的可能性。我们要看现在的科学家、工程师在做些什么,看他们的研究成果和核心概念,从中找到我们感兴趣的部分,进而思考它们在艺术领域能产出的形式、形状等具体问题,所以我们的工作需要测试、犯错、再测试,直到成功。

Andrej Boleslavský,《Hide&Seek》截屏,2017,CAC实验室项目展:“位错”


典:奖金的评选标准和过程是怎么样的?


Fito:我们的征选都有很具体的主题,所以会首先过滤掉不扣题的以及和艺术无关的申请,剩下的那些符合主题的申请会由我们的国际评委团队一起来筛选。评选标准第一是整个方案的原创性,然后还有申请人的过往经历,虽然我们也非常渴望能有年轻艺术家加入,但我们必须确保艺术家有足够的经验来推动自己项目的顺利进行,有时我们收到的申请是极具野心和创造力的,但艺术家并没有经验实现自己的目标,因此我们也会注重观察申请者之前的工作经历。会说英语也是很重要的,我们是一个国际化的团队,在工作过程中会同时使用中文和英文。另外还有个考量标准就是对预算的使用,申请者需要解释他们将会怎样使用奖金,我们需要一位能理智分配预算的艺术家,以保证项目的正常进行。


典:整个驻地项目的过程会持续多久?


Fito:征选过程会持续一个月至一个半月,接着会开始大约一个月时间的评选过程,评选出奖金获得者后,艺术家将来到上海进行为期三个月的驻地创作,所以每期项目将会持续大约半年的时间。


典:奖金的来源是什么?


Fito:CAC本身是非营利机构,赚钱并非我们的主要目的,我们有时会依靠收取门票等来稍微平衡一下收支,但我们主要的收入来源是我们的创建人,即赞助人张庆红先生,他的一家公司是直接对口赞助CAC的,对此我们也非常感谢他。

CAC实验室一角(摄影/徐佳蕙)


典:驻地艺术家将在CAC实验室进行创作,能不能介绍一下这个实验室?


Fito:我是CAC实验室的负责人,驻地艺术家将会来到实验室和我一同工作,这里有我们工作将会用到的各种工具。根据我们奖金主题的不同,我们可以选择在CAC实验室或者CAC空间进行创作,需要较大空间的话,我们会在CAC空间里进行。在CAC空间里有一块公共空间装备有一套运动追踪系统(motion tracking system)可以进行全身追踪,艺术家可以在那里运用这套设备。之前我们也有利用无人机的实验,也是在大空间里进行的。在CAC实验室和CAC空间里,我们会提供各种艺术家需要的设备,以供他们进行研究创作。


典:随着AI、VR等技术成为媒体讨论的焦点,你们收到的申请在质量或数量上有什么变化吗?你对于艺术与科技融合的趋势怎么看?


Fito:以AI为主题是从我个人的角度出发的,我是一个有着科技背景的艺术家,可以说我像一个程序员或者开发员,我也做物理计算(physical computing)、机器人(robotics)和其他技术,在这些技术中AI是最难的一个,这是一种很复杂、很困难的编程方式。现在有一些很棒的软件工具,比如谷歌开发了一些工具可以让有中等开发经验的人来探索AI,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仍旧难以使用这些工具。所以并非所有艺术家都能进入AI的语境,基本只有计算机科学家才能深入这项技术,而且艺术家是否研究AI不仅有技术的门槛,也取决于艺术家对这个课题是否有兴趣,这样人数就会更少一点。9月将有一个AI大会在上海召开,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去考察我们与艺术家及其他研究人员能进行哪些项目合作。


典:驻地项目在CAC整个系统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Fito: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艺术家来CAC进行驻地创作当然是首先推进自己的项目,这也是整个项目的焦点,但同时我们也会策划一些与其他部门共同合作的项目,让艺术家和CAC的整个部门都从驻地项目中受益。比如我们有艺术家讲座、开放工作室等公共项目,在驻地项目的尾声也会有一些驻地结果的呈现,比如前不久就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航空晚宴RMX”体验活动,是上一届奖金获得者马蒂亚·卡萨莱尼奥(Mattia Casalegno)的驻地创作,他的作品比较适合以这样的方式来体验。之前还有一些偏装置性的作品,我们过去几年也会在年底之前进行集中展示。驻地项目的相关活动方式是根据作品不断进行调整变化的,我们尽力让该项目与其他部门都能有效互动,使得双方都能从中收获更多。

2016年秋季CAC研究与创造奖学金项目——“飘流的房间”现场


典:像VR等技术成熟后人们能远程进行参观交流,那么强调在场性的驻地项目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你觉得驻地项目也会像艺术本身一样受到技术的冲击吗?


Fito:我觉得这一切都取决于驻地项目的主题。我们当然更希望艺术家能够物理在场,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以上我说的那些活动,观众才能和艺术家有物理接触、有更好的交流理解,讲座、工作坊等是没法通过VR很好地实现的。我们团队也会通过网络技术进行远程工作,这些技术是很棒的,但离取代真正的物理身体交流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如果你要问我们能否通过类似VR这些技术来进行一次“研究与创作学术奖金”项目,我觉得除非项目的主题如此,那么这种方式会成为整个项目研究的一部分,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觉得艺术家没有原因不愿意自己来到这里进行交流创作。在这里我们可以提供很多艺术家所需的设备,同时来上海工作也是一种很棒的体验。


典:所以在做了这么多关于科技的研究之后,你们始终认为驻地计划所强调的这种物理接触是非常重要的?


Fito:没错。这些问题背后有很强的哲学意味,比如智能与身体、意识的关系,科技对肉体的改造或取代等等,但对我来说我更感兴趣的是从艺术的角度进行探寻,或许我们之后也会通过艺术结合科技的方式进一步探究这些问题,不论是通过装置艺术、雕塑艺术、声音艺术或任何形式来呈现。但我认为,我们离实现真正的沉浸式技术还很远,我们当然拥抱并期待各种可能性,我们也都是实验性的新媒体艺术家,但目前我们还是坚持物理互动的重要性。


文|徐佳蕙

图|CAC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