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枪击自己的作品,还因此名留青史
发起人:蜜蜂窝  回复数:0   浏览数:2029   最后更新:2018/08/14 21:14:33 by 蜜蜂窝
[楼主] 蜜蜂窝 2018-08-14 21:14:33

来源:空艺术 浮歌


2002年,一部讲述「爱」和「孤独与寂寞」的西班牙电影《对她说(Hable con Ella)》问世。导演阿莫多瓦(Pedro Almodóvar)在电影中除了和当代舞蹈家皮娜·鲍什(Pina Bausch)作了简短的对话、请出卡耶塔诺·费洛索演唱「CucurrucucuPaloma鸽子之歌」外,还在电影中埋有一部短小的黑白剧中剧《缩水情人》——

最后男主人公爬进了女主角的双腿之间(,从此没羞没臊地生活在一起)……

如此脑洞令人瞠目结舌。而早在1966年,就有一位女性艺术家做过“走进双腿之间”的艺术作品了。

那是为瑞典的现代美术馆制作的一件大型装置《Hon-en Katedral》。艺术家联手Jean Tinguely(尚·丁格利)、Per Olof Ultvedt(培奥夫·乌尔特维德)等艺术家共同完成。“Hon”在瑞典语中意为“她”。

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当代美术馆协作大规模雕刻品。这超巨大艺术品的外部形式是一个躺卧的巨人,长28公尺、宽9公尺、高6公尺,里面有天文馆、电影放映室、咖啡座和一些艺术品,但大家都得从“她的私处”进出。这个作品在全世界的杂志和报纸里引来巨大的回响。


大型装置《Hon-en Katedral》,1966,斯德哥尔摩


这位,名叫妮基·圣法勒(Niki de Saint Phalle),原名凯瑟琳·玛丽-艾格尼斯·法·桑法勒(Catherine-Marie-Agnès Fal de SaintPhalle)于1930年10月在巴黎塞纳河畔纳伊市出生,2002年逝世于美国加州的拉霍亚市。其人形美貌丰,上过杂志封面,后来开始搞艺术,创作形式多样,涉及拼贴、雕塑、版画、电影等媒介;取材广泛,个人心史、神话传说等均构成她的灵感来源。上世纪60年代初,在抽象绘画依然占据西方艺术主流的时候,没有接受过学院教育的妮基就以闯入者的姿态现身艺术界。

妮基·桑法勒 《生活杂志》封面女郎 1949年

Vogue(风尚)杂志 1952年11月号

从1960年到1963年,她开始创作《射击》系列作品,她的灵感来源于波洛克抽象表现主义的行动绘画,只不过她的画作是用袋子装上彩色颜料,在经过步枪射击之后飞溅到画布或是雕塑之上。她用22口径的步枪打破袋子让颜料四处泼洒,用一种破坏行为来完成作品,像是在“谋杀”绘画,让颜料像鲜血一样流出,然后重生为一件更好的作品。

“在 1961 年,我开枪射击我爸爸、所有男人、矮小的、高大的、重要的、肥胖的男人们,也包括我的兄弟,我也朝向社会、教会、修道院、学校、我的家庭、我的母亲和我自己开枪”,“我开枪,因为看到画面流血和死亡让我感到着迷。绘画流泪,绘画死去。我杀死了绘画……它得以重生。这是没有牺牲品的战争。”

妮基·桑法勒,《圣塞巴斯蒂安(我情人的肖像/必要的烈士)》,颜料、木和杂物,100×74×15cm, 1961

族长之死,1972



BANG BANG


这就不得不让人联想起1989在中国美术馆发生的“枪击电话亭”事件。同为年轻的女性艺术家,枪击行为都让人联想到一种宣言和破除。

肖鲁在89大展朝自己的装置作品《对话》开枪


好回来。从60年代中期起,妮基·圣法勒告别枪击作品的挑衅姿态,潜心创作三维的装置性作品,并着手于她最具标志性的“娜娜”系列,一个个形象丰腴而自由的雕塑从她手中诞生。随后,她创作了诸多体量巨大的作品,并率领团队完成了意大利托斯卡纳塔罗公园等雕塑群落项目。

Niki de Saint Phalle Gwendolyn, 1966

Le poète et sa muse (Poet and his Muse, 1976-1978)

Blue Nana, 2000

妮基·圣法勒的塔罗公园(Tarot Garden)全景,图片©Laurent Condominas


她的骨子里一直与教条封建阶级抗争,最终拒绝跟第一任丈夫走入资产阶级的她,毅然放弃了这段看似“门当户对”的童话婚姻,投入到她的艺术生活。在Niki二十五岁的光景里,她认识了后来的丈夫瑞士艺术家尚·丁格利,也就是文章开端与她合作大型装置的艺术家。

骑马的新娘(Niki de Saint Phalle, Chevalet la Mariée),薄纱、玩具、杂物、格架,235×300×120cm,1964

莱托或十字架受难(Niki de Saint Phalle, Cheval et la Mariée),236×147×61.5cm,1965


今年夏季,展览“她:妮基·圣法勒和沈远”将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为观众带来两位艺术家创作生涯中的经典作品。展览首先向妮基·圣法勒创作于1966年的里程碑式作品《Hon》致敬,以形态抽象的“Hon”联结“女也”,旨在构建不同时空背景下两位艺术家的对话关系,展现她们的创作机缘与内心默契。


沈远1959年出生于福建仙游,是一位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家,当代艺术家黄永砯的妻子。


黄永砯作品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那些年里,沈远在浙美上学,处处“质疑”,专考低分,成天泡在有西方当代艺术画册、新小说、文史哲书籍的美院图书馆里,写短篇,搞创作。毕业那年就认识了后来的丈夫黄永砯,参与过厦门达达,后来就移民法国,语言、身份、障碍这些移民问题扑面而来,所以“舌头”、“墙”、“消融”等等意象一直在她的作品中徘徊。

沈远擅长使用日常物件进行创作,偏爱那些转瞬即逝和难以使用的材料,她认为"赋予事物以新的价值,正是艺术家的责任所在"。在其作品中反复出现的编织、刺绣、头发、鞋子等素材,既映射着朴质的女性经验,也指向宏大的女性话语。

沈远,《白费口舌》(Perdre sa salive ),1994,装置:冰、刀,尺寸可变

无题,1995

指纹,1999

沈远,《发屋》(Hair Salon),2000-2017,装置:亚麻,、铁、蛋壳,700×600×200cm

沈远,《歧舌》 (Diverged Tongue),1999,装置:鼓风机、塑料布,1200×120×300cm


沈远很少强调自己的女性身份,却在每一个作品的细节中流露出女性特有的敏感和细腻。题材的转变没有影响沈远作品内部的统一性和稳定性,无论使用何种材料,处理何种题材,她都是那个用平静的语调讲述着个人或群体尖锐处境的人。


正如妮基·圣法勒的孙女、妮基慈善艺术基金会受托人布鲁姆·卡尔德纳斯(BloumCardenas)所言:“两位艺术家在文化背景、语言和创作表达等方面都截然不同,并且从未见过面。但在我看来,她们依然共享着诸多相似之处,譬如诗性与幽默等。这两位艺术家的伴侣也都是著名艺术家。她们的文化背景相异,但各自在法国取得了职业上的成就,因此她们之间的碰撞并非东西方的相遇,而是关乎艺术自身的力量。”


就像很久以前一位艺术家和我强调过的:外国人不分什么版画家、雕塑家、油画家,人家就一个艺术家,只不过办法随便你用。特地区分女性艺术家也许依然带着男性主导的艺术界对她们的一部分偏见和潜意识的不正视。

不过还是看作品来得清爽,性别不过提供视角的不同,也许区分一下也并不是坏事?

她:妮基·圣法勒和沈远

展期:8月18日—10月14日

地址: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楼 黄浦区花园港路200号

时间:周二至周日11:00 am–7:00 pm

票价&销售时间:

30元(早鸟票:仅限8月18、19日使用) 8月8日-10日开放购买

45元(预售票) 8月11日-8月17日开放购买

60元(通票) 8月18日-展览结束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