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曦云 | 现场的层次:《亚洲礼仪》的触角
发起人:橡皮擦  回复数:0   浏览数:1327   最后更新:2018/08/28 16:26:10 by 橡皮擦
[楼主] 橡皮擦 2018-08-28 16:26:10

来源:杜曦云 文:杜曦云


从在德国的展示开始,安东尼·蒙塔达斯(Antoni Muntadas)的《亚洲礼仪》近年来进入到亚洲,以韩国、日本、中国这三个东亚国家作为研究的对象。在首尔、东京调研和展示后,这次在北京做最后的调研和展示。

主办: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艺术家:安东尼·蒙塔达斯

策展人:思朋(Esteban Andueza)、杜曦云

展期:2018年8月18日 – 9月16日

地点:北京市朝阳区草场地155A


《亚洲礼仪》中有大量的访谈、对话、纪录片、语词罗列、文献搜集等,用这些这些手段和结果来定义身份的话,蒙塔达斯的身份可以是导演、分析员、研究员、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当代艺术”在概念上是无限开放的,这时,如果依然纠结于《亚洲礼仪》是不是艺术、乃至蒙塔达斯是不是艺术家,这种纠结是很古典的:《亚洲礼仪》中大量的图表、文档、纪录片等,可能让它看上去更像一个综合型文化调研项目,那又怎么样?何况,在《转译:药丸》、《海外》等装置中,对现成材料的转化和对视觉美学的重视,还是能满足进入“美术馆”这样的白盒子空间中的观者们对“艺术”的期待心理。

你最关心的是什么?,2017 (视频截图)                    

What are your concerns? (2017)

这是2017年3月至8月期间由中国的摄制团队进行的一系列街头采访。在城市的不同的
街区不同年龄段的人们被问及同样的一个问题:“你关心的是什么?”并被要求作出
迅速和简短的回答。

(影像 18min 彩色 有声)

《亚洲礼仪》中,观众的参与能让这个综合项目/艺术作品更加完整,如果它催化了观者们的自我认知,它的文化效应就能进一步发酵下去。蒙塔达斯作为来自西方的“他者”,对中、日、韩的个体们展开调研并表达出了他个人的认知。观众也同样在面对他者,要在观看的过程中对溶解在“礼仪”中的各种规则进行解码,对这些规则和原本自由的肉身间的关系有所觉悟,做出个人化的判断。当然,这种开放的互动,也是当代艺术的常规方法。

蒙塔达斯自1970年代(即“录像艺术”的兴起阶段)起,成为观念艺术领域的重要人物。在他多年来不断推出的综合项目/艺术作品中,有些特点是一路贯穿至今的:从个体自由这一立场出发,带着强烈的批判意识来感受和思考生活处境。这是欧洲深厚的人文精神在他身上的发散。在当下和不远的未来,生物科技和人工智能等带来的生物和信息革命,正在破坏自由主义的人格基石和政治基础,从这个角度来看,蒙塔达斯很正统、很古典。

板书:重新定义亚洲礼仪,2014-2018                        

Blackboard Dialog: Redefining Asian Protocols, (2014-2018)

"板书:重新定义亚洲礼仪“是仅在中国特定展出的装置,由中国政科方面的专家学者合作完成。主要由中国研究者们完成一份包含30个问题的问卷,旨在发掘关于各个话题间的一致与分歧。答题者们需通过对比归纳中日韩三国从而完成问题的答案。分别来自三国的书法家们再将答案用各自国家的文字写在黑板上。

廓清《亚洲礼仪》的这些前提、背景后,回到问题本身,更符合蒙塔达斯的本意,也更符合观者们对《亚洲礼仪》的期待:人在各种活动中都会体现出特定的礼仪和规则,作为西方白人的蒙塔达斯,想通过《亚洲礼仪》这一项目,对东亚三国(中、日、韩)进而对亚洲更深入的了解,来刷新自己以往的认知,也促使中、日、韩这三个国家的人们相互重新认识。

文明不同于物种,它没有“本质”,人类的行为定义了各自的文明。蒙塔达斯对礼仪(protocol)的解释清晰的显露他的意图:“私人和公共礼仪对社会和我们的生活进行了组织和定义。它们生产出来一系列的规则,对我们的私人和公共行为产生持续性影响。宗教仪式、传统、规则——在各种各样的程序中的礼仪,他们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试图去使用、定义、控制或者行使权力。”

《亚洲礼仪》:图说                                                  

Asian Protocols: Cartographies

“图说”是在韩国、日本、中国分别进行的图片调研,调研主题包括了外交,政治,秩序,会议,体育,以及宗教等 43 个关键词。 在所有收集的图片中,每个图解板块选用了其中四至五张图片。在这个过程中,英文的关键词被分别翻译成韩文,日文,和中文, 然后用蓝红黄三色区分。正如艺术家所言: “报告的关键词和图片收集的目标不在于给出 一个客观数据; 相反,这是艺术家干预下的结果,这是艺术家通过对比 400 张图片和设计放置排列而所作出的作品。


对电视、影像等电子媒体的敏感和持久关注,自然驱动着蒙塔达斯全球性的文化视野。随着目光从欧美扩展至全球,他越来越趋向于全局审视,这个过程也是视角越来越多元的过程。他首先承认自己并不了解亚洲,是以局外人的视角发起《亚洲礼仪》的。他采用的方式是:长期搜集和梳理文献、进入现场实地调查、与当地研究人员合作、广泛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参与讨论等。通过这些具体的方式,他推进这个项目的准确度和丰富度。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蒙塔达斯设定的程序中,参与者们在开放的讨论中时而共享旁观者的视角,对仪式中的规则、编码发起研究,反思它们以何种方式组织和约束自身的生活。这种具体、微小的行为中,不断的让人觉察生命和文化的关系、激发着变革的冲动,尤其是把自己对自己的认知,和西方人、东亚别国的人对自己的认知进行频繁对比时。

教科书,2016                                                                      

School Textbooks, (2016)

研究中用了非常有趣的方法来表现三国不同教育体制,艺术家收集了用作了解邻国
历史的历史教科书。

《亚洲礼仪》特别重视不同个体间的自由对话。通过设定程序和具体的执行,蒙塔达斯和参与者们形成着开放的交流平台,面对由蒙塔达斯抛出或参与者们碰撞出的一个个话题,各种各样的“翻译”和解读共生,基于对不同个体们的尊重,这个综合项目的结果呈现出对“复杂性”、“生长性”的尊重。逐渐的,蒙塔达斯把彼此间的实地对话和他个人的阶段性看法组合起来,把文字和图像、现成品和审美转化也融合起来。

转译:药丸,2006-2018                                                  

On Translation: Pilles (2006-2018)

自 2006 年,蒙塔达斯就开始构思一系列的药丸,来对应每个礼仪的关键词。构思的成果如今变成了 43 瓶满满的药罐头,每瓶上写有四种语言标注的关键词。


蒙塔达斯之前的生活和工作就是流动性的,在不同语言和体制间频繁穿梭,但主要是在欧洲和北美。《亚洲礼仪》是这位一往无前的艺术家新的突破,他开始清晰而专注的努力突破西方人对亚洲的成见,以求更接近真相:在这几个东亚国家,来自传统和当代的各种礼仪,在文化、政治、教育、社会、公共与私人空间、经济、宗教等方面对个体的模塑,以及对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影响。对这个项目的本地参与者们来说,通过《亚洲礼仪》也可以更加了解自己的生活处境。

杜曦云和蒙塔达斯 2018

Du Xiyun and Muntadas  2018


在有本地研究人员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的对话中,涉及44个主要的议题:性别平等、社会地位、宗教信仰、家庭暴力、饮食习惯、娱乐方式、医疗条件、治安状况、文化殖民、领土争议……围绕这些议题所展开的开放讨论,是丰富而深入的。在《亚洲礼仪》的纪录片、装置等组成部分中,也可以看到观念被审美转化后所触及的深度。细致观看时会发现:在传统丰厚、历史悠久的中、日、韩,有着在漫长历史演化中积淀的大量独特和复杂性,但又时时体现着很容易彼此间产生共鸣的普适人性。这种丰富的层次在普适层面的共通,在经济全球化三十年以来的东亚诸国尤其明显。而且,相对于现代性逻辑线性发展的欧美诸国,在经济全球一体化、信息互联网化的当代,东亚的变化要多元和剧烈的多。难以定义和加速裂变的可能性,在每个人身上都在发生着,而且愈演愈烈、不可逆转……这些突破乃至颠覆西方对亚洲成见的文化碎片,是蒙塔达斯和本土参与者们共同进入东亚现场后的所得,充满了耐人寻味之处,这是《亚洲礼仪》这个综合项目的精彩所在。

                       2018年7月27日于台北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