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杨心广 “坏土”:看清楚,我是你大地母亲
发起人:叮当猫  回复数:1   浏览数:1821   最后更新:2018/09/17 11:44:17 by guest
[楼主] 叮当猫 2018-08-31 20:29:36


来源:凤凰艺术  刘梦真


“何为坏土?”

2018年8月29日,杨心广在北京公社的第三次个人展览《坏土》开幕,展出了艺术家为此次项目创作的两组全新作品。本次的展览标题“坏土”中的“坏”字,意寓艺术家想将土壤这个材料从客观的自然状态中提取出来并赋予其人文的价值判断,使其进入以人为主导的道德体系中,以形成人格化的自然物与人的对立关系。


科技给人类生活带来享受的同时,又在无形中冲击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艺术家对于这种科技侵入带来的结果无从批判,但又通过强化观者的感官感受,以表达对于真实与虚幻模棱两可、共同充斥人类生存环境的复杂心情。


本文试图从展览中“坏土”的释意,延伸至今年夏天“江西殡葬改革风波”中的人与土地的矛盾冲突,与观者探讨究竟何为“坏土”


2018年8月29日,杨心广在北京公社的第三次个人展览《坏土》开幕,展出了艺术家为此次项目创作的两组全新作品。在他的创作中,“物”的随机性选择与“心”的偶然性结合,形成了极具玩味的组合关系。这层象征性的关系不仅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技巧,也是艺术家了解自己的一种方式。




▲ 展览现场,居中为艺术家杨心广


从视觉上来看,杨心广的作品极容易让人联想到“物派”,但其创作的出发点与之并不完全相同。“相比物派意图呈现物的本真状态,在艺术上,我更倾向于认为人类玩的是一个一厢情愿,我们依然在用我们的眼睛看世界。”杨心广说。某种程度上他更相信人的感官直觉。

艺术家杨心广


“北京当代”博览会艺术总监鲍栋曾对杨心广的作品与“物派“做过分析比较,在他看来,杨心广的艺术哲学不在于“指物为物”,而是“随缘借物”


物派虽然把物拓展为自然,但是依然是扩大场域之后的指物为物,杨心广与此的区别在于,他采取的是一种随缘借物的态度,与指物为物所不同的是,“借物”更加地凸显了“人”与“物”之间的对话关系,核心也是“缘”。简言之,杨心广的艺术哲学虽然与极少主义、物派有重合的部分,但是更有着差异,这种差异被他逐渐领会与把握。


杨心广:一位不按套路出牌的青年艺术家

艺术家杨心广


杨心广,1980年生于湖南长沙,目前生活工作于北京。杨心广最早的创作是从取消物质的原本状态开始的,他擅长使用草、木、土、石等自然物料作为媒介来进行创作,认为自然材料的天然性更接近物质的原本状态,而在他的创作中这种原本的物质状态被有意地消解,从而强化在这基础之上的人文属性。

杨心广《坏土》2018

从第一件作品《请与我对视》(行为艺术)中对传统议题的反叛,到第一参展“离艺术还有多远”的“年少轻狂”,再到《凭栏处》的借古讽今,到“我不是一个只会锯木头的艺术家”的抗议,以及拒绝“物派”创作的标签……这位不按套路出牌的艺术家,一直在打破固有的、已成行的概念,并通过自身创作实现新突破。


人与土的矛盾,归根结底是人对生命的无视


本次的展览标题“坏土”中的“坏”字,意寓艺术家想将土壤这个材料从客观的自然状态中提取出来并赋予其人文的价值判断,使其进入以人为主导的道德体系中,以形成人格化的自然物与人的对立关系。

杨心广《坏土》局部 2018


就像对人类生活生产有帮助的昆虫,叫“益虫”,对人类的生活、生产有负面影响的虫类,叫“害虫”;如果以人的视角来进行好坏衡量,那么“好”与“坏”的标准则在于,它是否损害了人的利益。在主展厅,土壤入侵人类的活动空间蚕食鲸吞并堂而皇之的占据我们的视觉,这种土壤被艺术家命名为“坏土”。看似不那么善意的举动,实质上是因为人们已经不习惯看到如此实在之物,或者说正因为人们无视土壤的存在,艺术家才会刻意制造出人与土地在空间里的争执。

杨心广《坏土》局部 2018


在主展厅中,土壤占据了大部分的面积,与人可以穿行和活动的空间分庭抗礼,两者之间被艺术家以极其繁琐的分界线区隔开来。展厅里两片土壤的边界由钢条折弯、截段、焊接制作而成,有的呈圆滑的曲线,有的则呈硬直的锐角,像是经历了无数次的谈判磋商而划分的各自的疆域,细节处蕴含着纷争与冲突。

杨心广《坏土》局部 2018


而主展厅里的土壤到底占据了我们多少视觉空间呢?在笔者的双脚丈量下仅仅长45步,宽21步,也就是在这个有限的展厅里,我们却本能地感受到土地带来的强烈不适感,它似乎在无声的抗议:看清楚,我是你大地母亲。

杨心广《坏土》局部 2018


在艺术家杨心广看来,土壤是朴实无华的物质,是真实世界的基础。土壤孕育着这个世界上食物链最底层的植物。春种秋收,四季更替,土壤生产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粮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土地象征着君子深厚的品德。

土地是家的基础,有土地的地方才叫家乡。在中国人的观念里,远离家乡的游子带走一抔家乡土,不仅可以治愈远离家的“水土不服”,还能寄托乡愁。诗人艾青则将乡愁升华到对这片国土真挚的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尘归尘,土归土。土地是孕育生命的开始,也是生命结束后的最终归宿。然而随着人类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土地与人之间的羁绊却愈发矛盾化。

杨心广《坏土》局部 2018


近年来,在中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绿色殡葬改革。这意味着千百年来在农村和某些地区世袭的土葬风俗将在发生改变甚至消失。因为就某些理论来说,实行土葬是对土地资源的浪费,也是某些环境污染物的已知来源。同理,按照上文所讲的人文价值标准来看,土葬的土是“坏土”,土葬的行为是限制社会高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  在今年夏天闹得沸沸扬扬的“江西殡葬改革风波”


根据国际经验,我国现在已经跨入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在农村实行殡葬改革的背后其实是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之间的冲突较量。然而这场冲突背后的实质是什么?笔者认为,归根结底是人对生命的无视。他忽略了农耕文明下,农民与土地之间世世代代相互依存的情感,也无视生命归于尘土后,死者与生者的“心安”,以及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寄托。然而无奈的是,这种矛盾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之路,就像主展厅里,来自土地的无声的抗议。


看清楚,我是你大地母亲


转入小展厅,迎面将观众行进之路截断的是一件不锈钢装置,诸多弯曲的小泥点被艺术家泼洒在光滑的不锈钢板之上,泥土的粗糙强制性地破坏了工业之物那超乎真实的光洁感。对于杨心广而言,土壤是一种很朴实无华的物质,是真实世界的基础,相对于我们的习以为常的虚拟世界来说,土壤是最能限制人的想象力的物质。

杨心广《坏土》局部 2018


我们离真实世界越来越遥远,对土壤毫无更深层的认识,甚至只能看到从土里长出来的绿色植物,而忽视了土壤的存在,或者是惧怕看到这种毫无猜想的真实,而展厅中的土壤则展现了赤裸的真实。

杨心广《坏土》局部 2018


在这里,你能看到那些粗糙的泥点儿在光洁的不锈钢板上的自然状态,它们好像是从农耕文明里走出的鲜活的生命,在工业文明产物—不锈钢板上随意舞动。观者近距离走向这件作品时,能够看到泥土的真实自然的形状,闻到来自泥土的清香,它们是立体的甚至有裂痕的真实体,是可触摸的生命状态。

杨心广《坏土》局部 2018


而透过不锈钢板的镜面,人们似乎能照见自己,由此反思人类自身的处境。在杨心广看来,网络与人工智能的兴起使人类经历着生活环境的巨大改变。在此之前,人们对于纯天然的自然空间的感知是实在的,人与自然是融为一体的。科技给人类生活带来享受的同时,又在无形中冲击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艺术家对于这种科技侵入带来的结果无从批判,但又通过强化观者的感官感受,以表达对于真实与虚幻模棱两可、共同充斥人类生存环境的复杂心情。

▲ 观者看展后的感受,已获得本人授权


“土地,她从来不言不语,从来承载着太多却几乎被遗忘…就那么默默地在这一片只有泥土的作品旁边待着,差点流泪……”


对话 “凤凰艺术”

凰艺术X杨心广


(为了方便阅读,“凤凰艺术”= Q


Q:简单介绍一下主展厅的作品?

杨心广:

主展厅这件作品取名也是“坏土”。我最早的创作是从取消物质的原本状态开始的,这次“坏土”之所以加了一个“坏”字也是想将土壤这个材料从客观的自然状态中拉出来,赋予人文的价值判断,进入以人为主导的道德体系中,如此形成人格化的自然物与人之间的对立关系。


Q:您是如何判定“好”与“坏”的呢?

杨心广:

因为它(土壤)大面积占据了这个空间,也占据着我们的视觉,这种蚕食鲸吞的感觉有点不怀好意,所以被定性成反面,是坏的。

Q:因为站在人的角度上等于侵占人的空间,损害了人的利益,所以就成了“坏土”?

杨心广:

对,但其实是我们人类用水泥把土壤覆盖了,现在土壤出现在水泥地面之上,感觉是在跟你起争执。

Q:在小展厅的泥点儿脱离了它的母体,被洒在了不锈钢板上,呈现的是死亡的状态还是自然状态?

杨心广:

它倒不是死亡状态。我们往往看到的是风景和植物,但是忽略了植物下面的土壤,那才是产生真实世界的基础。我们现在的生活大部分是线上生活,而线下世界离我们越来越远。所以这个时候才想把土壤提出来,希望它能够有效地限制人的想象力,因为他实在太没有什么意外了,它的存在感特别强烈。


Q:将粗糙的泥点儿置于光洁的不锈钢板之上,这其中是否也有制造冲突?

杨心广:

我主要是希望它能够飘浮在空中,让它直接就在你鼻子前面,让你近距离的看到土壤,感觉就像在你的眼帘里撒了土一样,所以才会有镜面。选用不锈钢是因为比较方便操作。

Q:那观众在观看这件作品时是否会很容易有代入感,特别是在镜子面前?您在创作时是否有留下什么思考?

杨心广:

观众也许会把自己代入进去,把自己化身土壤,自由发挥他的感受,我只是把这个土壤呈现在你眼前,镜子里面如果人多的话,感觉会是在人群当中飘拂着一些泥点。我在做的时候只是凭感觉,只是把土壤重新搬到观众的视觉中心,让它成为主角。

Q:土壤滋生万物,但是它又在人类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被人类侵占,然后你又想把土壤的自然状态呈现在大家面前,让大家看到他们作为生命体的活力?

杨心广:

在古代,土壤滋润万物,这是非常重要的话题。粮食和四季的耕种,都得靠土壤。但现在这个问题好像慢慢淡化了,重要的是在生命本身。对于土壤滋润万物这个概念已经不再被人们讨论了,人们讨论的是如何更大的限度利用仅有的资源,然后发展技术。


展览信息

▲  杨心广“坏土”个展海报


杨心广“坏土”个展


展览地点:北京公社

展览时间:2018年8月29日—2018年10月20日

艺术家:杨心广


[沙发:1楼] guest 2018-09-17 11:44:17

来源:ActionMedia


杨心广“坏土” | 北京公社


杨心广个展“坏土”

展期:2018.08.29-2018.10.20

地点:北京公社 | 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路798艺术区

北京公社当前正在展出杨心广在北京公社的第三次个人展览《坏土》,展出艺术家为此次项目创作的全新作品。

杨心广最早的创作是从取消物质的原本状态开始的,他认为自然材料的天然性更接近物质的原本状态,而在他的创作中这种原本的物质状态被有意地消解,从而强化在这基础之上的人文属性。“坏土”意寓了艺术家试图将土壤这个材料从客观的自然状态中提取出来并赋予其人文的价值判断,使其进入以人为主导的道德体系中,以形成人格化的自然物与人的对立关系。对于杨心广而言,土壤是朴实无华之物,是真实世界的基础。在人类已习以为常地畅游于虚拟世界的当下,土壤仍将这漫游于无边之境的想象力的主体限制于现实的原初之地。

展览现场


 关于艺术家  

杨心广1980年生于湖南,200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现生活与工作于北京。杨心广曾参加过的重要展览有“超有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双年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2011)、"首届CAFAM未来展:亚现象-中国青年艺术生态报告”(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北京,2012)、“首届蒙得维地亚双年展”(乌拉圭,2012)、“第9届上海双年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2012)等。他的作品曾在诸如澳大利亚白兔美术馆、法国卢瓦河当代艺术基金会美术馆、新加坡美术馆、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上海外滩美术馆、今日美术馆、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等各地美术馆展出。2015年他入围HUGO 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作品在上海外滩美术馆参加同名展览;同年他还被“第九届AAC艺术中国”提名为年度青年艺术家。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