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与人类都不能错过的艺术展——机器不孤单
发起人:陆小果  回复数:0   浏览数:1311   最后更新:2018/09/24 20:52:45 by 陆小果
[楼主] 陆小果 2018-09-24 20:52:45

来源:典藏Artcoco  文:徐佳蕙


展览“机器不孤单”延续着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一直以来对技术问题的探索,并把机器的定义拓展为系统、关系、网络——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运行方式,进而成为机器的一部分。这种解读在之前的展览“特瑞可·哈波亚:闭合回路,开放过程”中已有体现,哈波亚还原了整个生态系统的运作过程,《吸入—呼出》中落叶和昆虫的整体移植使作品成为一个小型观察室,互动装置《对话》让观者呼出的二氧化碳与作品中的树木、光电装置共同演绎着光合作用。“机器不孤单”进一步将这种运作模式从自然生态推进至社会层面,希望使之成为一次如策展前言所宣称的“天地人神”的大联结。

展览现场


占据了展厅大面积的作品《深沼泽》(Deep Swamp)探究着湿地系统的可持续性,观赏鱼缸中肆意生长的水草与水生生物、摹仿炭形态的黑色蓄水池、高高架起的促进循环作用的水管,在艺术家泰佳·布莱恩(Taga Brain)形塑这一生态系统时,人对自然的介入和影响显得更为直观、有趣,一方面艺术家创造了封闭的循环系统,另一方面观众的到来打破了这种封闭并成为系统中的一部分。这种关系早已突破了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人更像是自然中的一个变量,参与着整个系统复杂甚至略显混沌的运动。而当自然不仅与人本身直接发生作用,也与人类制造品相互作用时情形就更加向现实靠拢,尤其在机械制造、科技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自然、人、机器的融合已经走出科幻作品,披着末世美学的面纱走进了后人类时代。邓悦君的声音装置《O》就是如此,艺术家用人工灯光代替阳光来激活“机械虫”,每个“机械虫”内置入了艺术家收集来的人类念“O”的声音录音,艺术家还保留着一些“机械虫”身上磨损的痕迹以还原真实,无疑整个作品所体现的真实正在成为现实,但从这些整齐排列的黑色机械装置中传出的“O”声仍旧令人不安。

邓悦君,《O》,2016(©艺术家,CAC)


展览中最有趣的一件作品是郑先喻与张硕尹的《第二人生—栖息地》,艺术家利用一种游戏机制创造了一套自己的运作体系。作品的第一部分是一个连接着血袋的、满是蚊子幼虫的玻璃培养皿,第二部分是装有灭蚊灯的装置,在培养皿中长大的蚊子如果通过衔接玻璃管飞到第二部分死去,就会启动作品的第三部分:连接着灭蚊灯的一台电脑程序,死掉的蚊子会化身人形进入电脑中的游戏世界,每只人形蚊子的寿命为20分钟,如果观众操作电脑为人形蚊子投喂血袋则可延长其寿命,而每当一只人形蚊子死去就会激活第一部分的血袋为幼虫喂食。在这一整套系统中除了之前提到的自然、人、机械,还引入了虚拟网络中的生命形态与社会形态,对于网络社会中的自由意识与身份等问题,早前林科的许多作品已有提及,而《第二人生—栖息地》直接将虚拟形象与自然生物并列摆放,虽然作品也要求观众参与,但在面对人形蚊子和真实蚊子时恰恰是因为人的抽离,让观众成为纯粹的旁观者,而非像在林科作品中直面艺术家与艺术家的游戏形象两者时纠结,也更容易接受艺术家“生命不应有比例大小型态之分”的宣告。只是这个问题的讨论还远没有结束。

郑先喻&张硕尹,《第二人生—栖息地》,2016(©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会,CAC)


11位/组艺术家的作品让展厅略显拥挤,观众在作品间游走时也都稍显手足无措,或许观众在面对这些运转自如的作品时,与人类在面对整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时是一致的,那是一种在未知面前最深刻的疑虑和恐惧。

泰佳·布莱恩,《深沼泽》(©艺术家,CAC)


机器不孤单:机器三部曲

2018.7.21—10.21

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上海

上海市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18号楼


文|徐佳蕙

图|CAC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