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超级问号----第10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
发起人:娱记  回复数:1   浏览数:2943   最后更新:2006/10/02 01:32:26 by
[楼主] 娱记 2006-09-28 08:39:29
城市:超级问号----第10届威尼斯


建筑双年展




城市:超级问号

----第10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



[attachment=29993]





方振宁/撰文
第10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系列报道-02

2006年第10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

时间/2006年9月10日-11月19日

网站/www.labiennale.org


再度威尼斯






亚得里亚海中最有人气和美丽的岛屿就是威尼斯,威尼斯是一座只能徒步和只有水路的城市,从岛上唯一的圣卢恰车站(Santa Lucia)也是威尼斯的玄关下车之后,由瓦波雷托小船在大运河上行使把人们送到市内的各个码头。为参观威尼斯双年展(艺术和建筑)我已经是第五次来到这座水城。


当我乘坐沿着运河向举办威尼斯双年展的绿园城堡市立公园方面行使时,必须经过几座大桥。每次在这个季节,各种大型展览会的大型宣传广告和会标都会悬挂在大桥两边的最高位置上,而在最有名的16世纪建造的里亚尔托桥上,就是今年建筑双年展的大幅海报。依次下去,是经过历史建造物大木桥,桥上悬挂有整修之后重新开放的Palazzoggrassi美术馆举办的“Where are we going?”当代艺术收藏展的大型横幅,而桥的另一面则是德国著名摄影家托马斯·鲁夫(Thomas Ruff)的个展横幅。加上同时举办威尼斯电影节,整个威尼斯充满着浓郁的艺术和建筑气分。


威尼斯双年展有着百年以上的历史,然而建筑双年展则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今年第10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于2006年9月10日揭幕,展出至11月19日止。说是从10日开幕,但是根据会场张贴的日程安排,从6日到9日,每天都安排有总策展人伯戴特和多名明星建筑家的对话,比如诺曼·福斯特、扎哈·哈迪德、福克萨斯、赫佐格、库哈斯等,所以对专业人士来说,6日已经拉开帷幕。


热门话题城市


今年的展览主题有别以往,是《城市、建筑与社会》(Cities, architecture and society),试图展现人类面对城市化的冲击。组委会邀请了是一位在伦敦的英籍意大利人城市规划家理查德·伯戴特(Richary Burdet)作为总策展人,他是一位新城市主义者,伦敦经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的教授,所以建筑双年展首次以城市为主题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当这次双年展遇到城市这样的话题,各人都会将其意思加以延伸,解释为“超越城市”,而世界的现实是“超级城市”巨多,无人知道“超越城市”的含意是什么。每两年一次讨论建筑就周期来讲已经不短,然而加上庞大的城市和复杂的社会,那么这次双年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一个即庞杂又丰富的展览,使得参展者身份也比较复杂,既有建筑家,又有艺术家、城市规划者、建筑媒体等等,然而只有艺术家的作品眼光最为锐利。


伯戴特的城市革命


总策展人伯戴特曾为伦敦和巴塞罗纳的城市规划做过贡献,作为英国首相的到顾问,他也为伦敦申奥成功立下功劳,伯戴特曾在2003年来到北京,为小数人讲解过一次他的城市理论。


伯戴特在《城市革命》一文中写道:“对于一个建立在视觉形象和社会话语基础上的学科而言,建筑这一行业在长时间的自发反省并认识到与知识相隔绝的现状后,重新开始接触广泛的城市发展的进程。建筑学意义上的“城市革命”认识到城市固有的社会性,确认了城市动态生活空间形式所处的首要地位。其结果就是新一代的城市主义者逐渐壮大,走入我们的视野,深入挖掘城市主义跨学科性、紧密联系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同时又不放弃在形式方面做出大胆尝试的潜在可能。”这或许就是他这次将《城市、建筑与社会》定为双年展主题的动机。


伯戴特通过文章积极倡导城市设计者,以建筑形式和城市形式为其学科议程中心,加入到城市革命的社会经济进程中去。他认为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发出的城市主义讣告为时过早,但是笔者发现,他在以下的看法上和库哈斯保持着观点上的一致,即“建筑师为了要与城市革命保持同步,在这个行业内有价值地生存下去,并真正置身于高速变革的现代社会,他就必须要充分了解他所在行业的跨学科性质所具有的影响力。”我们理解伯戴特的好意,但是在实际城市革命中,建筑师所面临的不是跨学科的问题,而是和那些完全外行的权利集团和土地开发商坚持建筑学上一些基本的问题,至少在中国是这样。


伯戴特的策展概念中强调:现代社会正在经历一场城市变革。一百年前,只有低于10%的世界人口居住在城市中,然而到了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却有超过百分之50的居民在城市里生活。依据人口的迁移增加比例,到2050年,城市预计将有百分之75的世界总人口数。以此数据观察,城市生活、空间与建筑对整个世界所产生的能源消耗及污染比例也相对增加,尤其亚洲、非洲、与南美洲将产生更多的城市居民。


伯戴特的预测不无道理,根据世界银行的一份题为《非洲丝绸之路》的报告说,中国和印度在非洲的贸易和投资日益增长,有可能使非洲经济实现增长。这个报告还说,以中国和印度为首的亚洲国家进口了非洲27%的出口商品,这个数字比1990年增长了3倍。与此同时,亚洲对非洲的贸易出口每年增长18%,比世界任何其他必须都高。亚洲经济的增长结果,将带来城市化现象,即许多城市的迁入人口增加,第三世界的城市化步伐加快的同时,一些欧洲城市的人口却急速下降,尤其是传统工业城市所受的冲击最为严重,旧城市的居民不断往新发展的都市迁移,因此被称作“萎缩城市”(Shrinking Cities)的现象,已经成为当今欧洲城市研究的热门课题。


城市人口一边在膨胀,一边在缩减,只是区域不同而已。先是亚洲,特别是中国和印度的发展,吸引了大量欧美经贸人士,以及把亚洲当做自己未来的年轻人,向发展迅速同时能够给他们提供工作机会的城市集中,这一动向加速了城市人口的膨胀与缩减,伯戴特认为,这不仅是当今全球化的问题,更是未来需要关注的焦点。


世界城市长廊


军械库(Corderie dell'Arsenale)通常是主题馆的展区,历届双年展都展出那些前卫或实验性项目和主题,然而这次好象从形式上看是一条城市长廊,而内容却是一次城市之旅。


这次挑选了16个城市作为样本加以议论,多是采用数据、摄影、录像以及多媒材声音装置等,而模型只是其中在展区的《密度》部分,通过这些来呈现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变迁的状态。


在空间设计上,特别是照明设计非常有统一连续的气势,但是由于展出的内容对大多数参观者来说过于统计和概念化,所以很难留住观者的脚步,因此缺少人气。但是关于主题馆的画册确是图文并茂,资料性很强。关于对展览的评价观点不一,因为这个展览本身超越了一般建筑师通常所看到的那种建筑方案和设计展形式,而是唤醒全球建筑师们注意到跨学科的思考问题,以及建筑师应该负有的道德责任。


从平面主题馆的平面图上可以看到,入口和结束部分均设计成两个围合式空间,进入主题馆,观众面对一幅横向黑白世界地图,上面有被挑选的16个城市标签。被围合的空间墙上是城市投影。接着往前走,可以看到一个巨大的意大利单词“CITTA”(城市),右边展出从这16个城市中裁出正方形局部,左边是16个城市的卫星图。


城市样本为:


巴塞隆纳(西班牙,人口数4,424,000)

柏林(德国,人口数3,328,000)

波哥大(哥伦比亚,人口数7,594,000)

开罗(埃及,人口数11,146,000)

卡拉卡斯(委内瑞拉,人口数3,276,000)

伊斯坦堡(土耳其,人口数9,760,000)

约翰内斯堡(南非,人口数3,288,000)

伦敦(英国,人口数7,615,000)

洛杉矶(美国,人口数12,146,000)

墨西哥市(墨西哥,人口数19,013,000)

米兰-杜林(意大利,人口数4,007,000与1,182,000)

孟买(印度,人口数18,336,000)

纽约(美国,人口数18,498,000)

圣保罗(巴西,人口数18,333,000)

上海(中国,人口数12,665,000)

东京(日本,人口数35,327,000)


走在长廊中,脚步会从凹型投影屏上走过,这些从空中拍摄的流动的影响,让一般观众可以有机会从非日常角度俯视城市,这些影像同时和一个从空中吊下来的圆桶罩里发出的城市声音相呼应。


城市和问号


世界上16个城市展出的最后一个城市是上海,和其他城市一样,主要是通过高精度摄影,并且是通过电脑处理过的摄影,来展现今日上海的状态。一组意大利摄影家Olivo Barbieri的上海照片,如果不仔细观看细部,还误以为是世界某个地方。在摄影家的眼中看到的风景,如同当年意大利未来派看到的上升城市一样,有一种能量聚集,充满光,噪音,混乱,超速,那些好象暴光过度的照片,是暗示超速度的现实光景。


虽然北京在2008年奥运会之前的建设,特别是那些标志性建筑将会在同一时期先后竣工,但是北京还是在这次主题展上缺席,原因是北京和上海相比,在平均密度和最大密度的比率上还不够惊人。


平均和最大密度


在“城市长廊”中,当你走到写有《密度(DENSITA)》的部分,特别引人瞩目的是那些高低不同的巨大城市模型,没有比这个更具有说服力的手段了,首先进入眼球的是上海,而他的斜对面是纽约,这些将数据视觉立体化的模型,本来巨大的冲击力,也是“城市长廊”中唯一能够激起观众情绪的部分。


每个城市模型上只用两个数据来表示,

上海:平均密度(AVERAGE DENSITY)2,900,最大密度(MAXIMUM DENSITY)51,500;

伦敦:平均密度4,670,最大密度16,500;

洛杉矶:平均密度905,最大密度18,000;

伊斯坦布尔:平均密度4,800,最大密度43,000;

在现场这些城市模型让我们一目了然,像柏林、米兰、纽约、圣保罗、洛杉矶、墨西哥市、东京等发展缓慢的城市都成为陪衬。


结束部分同样设计成围合式空间,然而巨大的版面上出现一个个巨大的问号,口号式地向城市进行发问,例如:城市是否有好的自治?能否是持续发展的样板的都市?城市是否能够改变世界?其实整个展览就是在提出问题,是向未来城市的走向提出一个巨大的问号。


石之城


走完主题展“城市长廊”之后,接着是由Claudio D'Amato Guerreri策划<
[沙发:1楼] louis493 2006-10-02 01:32:26
[s:74]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