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在当代艺术市场开始新的玩法
发起人:babyqueen  回复数:0   浏览数:1473   最后更新:2018/10/24 16:58:11 by babyqueen
[楼主] babyqueen 2018-10-24 16:58:11

来源:Hi艺术 刘霞


宋庄,中坝河畔的七木空间


虽然从2016年七木空间刚刚成立开始便在关注,但真正熟络起来还是因为爱思找到我,希望能为空间的展览更多增加些曝光。在彼此的合作中,她总是非常活跃,愿意听取媒体的意见,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宣传,可以说她非常谙熟媒体在艺术生态中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这和她在画廊圈十余年的经历有关,更和她看明白了当下的艺术市场,利用科技和新媒体,艺术空间还可以这样玩有关。所以在宋庄,她用工作室的一部分,创办了七木空间。不是画廊,空间不以卖作品为主,但也不是非营利机构,依然具有商业属性,因此被她叫做“可替代性空间”,一种游离于当下艺术一级市场主战场之外的经营模式。


其实爱思并不是我认识的唯一一个尝试在现有艺术商业逻辑之外探索的空间主,越来越多的人将自己的空间开到城市的边缘、商场写字楼、城市中心的老房子,甚至是虚拟的网络端……也正如爱思所说,时机非常重要,时代大背景,以及画廊业行情都在改变。新一届艺术市场参与者们,并没有一头扎进上一届画廊主们建立的商业模式中,而是更多利用自身优势和现有资源做不一样的事,融合也好,拓展也罢,毫无疑问,对于艺术市场和艺术生态都是一种难得的“更新”。

七木空间创办人 孙爱思


▶  所有东西都可以更好玩一点


Hi艺术(以下简写为Hi):上次我们聊的时候是你想做远程开幕,后来怎么实现的?

孙爱思(以下简写为孙):对,就我们空间上一个展览“不仅是r=a(1-sinθ) ”,后来找了一个城里的场地做远程开幕,几位参展艺术家做了一个对谈。对谈现场有两个屏幕,一个屏幕上播放七木空间展厅的现场,另一个屏幕上,身在伦敦的参展艺术家通过网络聊天工具以弹幕的方式参与了这场对谈


Hi:利用网络把展览从宋庄拉出来?

孙:其实是想要做一个同城现场直播的远程开幕式,但是突然之间直播平台都要收费了,所以就没做了。

“不仅是r=a(1-sinθ) ”展览的远程对谈现场

身在伦敦的艺术家李维依远程用弹幕的形式参与了整场讨论


Hi:为什么会想要这样玩?

孙:这个展览本身是探讨科技和艺术关系的,这是我认为艺术界当下必须要进行回应的一个主题,所以和策展人龙星如讨论之后,选择了这个方式。在对谈现场我用一个屏幕播放七木空间展厅的现场,是因为我想让别人远程来看这个展览,就好像我们现在看很多其他的现场一样,来源都是网路、视频和图片,而不一定是现场,这也是科技带来的改变。


Hi:正好可以规避七木空间地理上的劣势?

孙:我可以有很多方式来应对空间在地理性上的劣势,但我觉得这个劣势其实根本不重要。一个展览开幕之后,人来不来不是我最在意的,我最在意的是大家能“看到”。另一方面也想跳出常规模式,为什么一定要开幕式呢?开幕式一定要在现场吗?我们可不可以不这样,就是所有的东西其实都可以更好玩一点。



不仅是r=a(1-sinθ)”现场


▶  不是画廊也不是非营利的可替代性空间

Hi:当时空间选址的时候有没有考虑地理性的问题?

孙:其实也有考虑过798和草场地,包括中心城区的一些空间,但空间成本都太高了。这也是目前一级市场最核心的痛点,所以我想规避掉这一点。现在空间原本是工作室的一部分,是荷兰建筑设计师设计的,空间本身很出色。为了使其成为开放性空间,我和房东王兴伟商量了一下,在墙上凿了个门,就这样把空间开起来了。


Hi:所以七木空间是画廊性质?

孙:它不是纯商业画廊,商业本身有一个内在逻辑,这个逻辑决定了其选择的出发点。我做七木空间的初衷比较理想化,希望能把自己在画廊行业这么多年的想法和观点表达出来。所以我的出发点是展览,有点像借助艺术家,来梳理或者建立自己的一套内在思考。但它也具备商业属性,因为我要生存,藏家也可以来我这儿买东西,我也可以在外面去做项目,但侧重点不一样。




刚刚开幕的孙存明国内首次个展“犒赏系统”展览现场


Hi:有点像是一个平台,输出内容的同时,嫁接各种资源?

孙:对。


Hi:输出的内容是怎样的?

孙:第一年的时候,我安排的所有展览,都是在表达我关注的一个问题,有点像“策展实践”,把空间当成材料,邀请艺术家来根据空间创作。今年的展览因为我对当代艺术认识的变化,出发点从跟艺术家和空间的关系,挪到了艺术家本人身上。找到好的艺术家,让他自己去发声。我觉得比第一年时候要更开阔一些,于我而言,相当于向外做研究。


Hi:你又是怎样和其他资源嫁接的呢?

孙:就像我公司名叫“七木本空,是我四只宠物的名字,我觉得它就是一个很开放的概念。所以我设计空间结构的时候,也并没有设定成是一个画廊的形式,不是只能通过展览去推艺术家,我们可以把艺术家推到不同的展览,或者是其他的价值体现里,今天可以彰显价值的东西太多了。


Hi:有具体方案出来吗?

孙:在公共项目方面我觉得郑路就是我最成功的案例。其他的话,有大地艺术项目正在进行中;在中国美术馆后街77号院子,马上有一个40平米左右的项目空间会开幕。




高伟刚个展猎户座七木空间展览现场


▶  艺术的商业形态可以很多样


Hi:但你的空间还是有商业属性的,有压力吗?

孙:空间从开到现在,基本上是一个持平的状态。因为我的成本比较低,这是前提,但其实我做的展览80%到90%的内容都是没有办法收藏的,所以我会做一些像画廊主会做的工作来养空间,帮艺术家去销售一些其他作品,或者是做项目。


Hi:就是因为空间成本比较低,能让你在空间里玩的这么嗨?

孙:这就是我最高兴的事情。那天在你们Hi艺术12周年活动的时候,画廊主们谈论他们的焦虑的时候,我空间的优势就显露出来。把空间开在了798,花着百十万年租金的成本,然后你想要做一个专业画廊,在这样的市场处境下,所有的困难都是可以预知的,每天需要解决问题变成去想房租、投入和产出怎么能成正比。但这些都不应该成为你的障碍,或许应该多想想艺术是什么,艺术家是什么,什么是好的东西,你应该怎么做。


2017年许晟“七根直线”展览现场


Hi:七木空间一年的运营成本大概有多少?

孙:一个798的画廊做一年的费用,够我做五年。


Hi:除了成本问题,你觉得“七木模式”的优势还有什么?

孙:艺术行业的核心是什么?其实并不是我们能看到的“物”,一张画、一个雕塑、一个空间。艺术行业能提供的最有价值的是思想和见解,当你在这个基础上做空间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对于空间、视觉艺术、当代艺术的主张,可以应用在很多地方。我觉得艺术商业形态可以很多样性,不一定只有一种,做展览,卖作品。


Hi:77号院子这个空间算合作还是投资,有什么商业诉求吗?

孙:没有,完全没有。这个空间就交给我来装内容,整个空间的一楼是一个红酒吧,二楼是艺术空间。他们想要做的是“向创造者致敬”的核心概念,所以和我一样比较理想化。我本人喜欢喝酒,这个地方就像我在城里的一个会客厅,而且我也很看好这里的人群,是完全不同于艺术领域的人群,也是一个向外拓展当代艺术的好机会。




“画室”王硕、刘超双人展现场被布置为工作室的样子


▶  过去的商业模式需要被质疑甚至摒弃了

Hi:你今年也开始参加博览会了,ART021对吧?

孙:策展单元,在策展方面我还是挺有自信的。带了高伟刚、高士贺、郑路他们三个人的新作,做一个叫做“无序的度量”的群展。


Hi:参加博览会算是对现有商业逻辑的融入吗?

孙:我参加博览会的原因是为了弥补我的地理劣势,让更多人看到艺术家的作品。因为我也在考虑在七木空间做展览,到访展览现场的距离问题。但我不只是做一个画廊,然后申请好的博览会,把我的艺术家带到博览会销售。


Hi:所以其实你也在尝试对艺术一级市场模式的挑战或者创新?

孙:算不上挑战,是我自己的一点见解。我觉得艺术界现在很多东西的基本概念是需要被质疑的。当代艺术本身是在倡导质疑、独立和革新精神的,但是行业中太多的事情都没有做到这样,反而陷入某种套路里。



“不仅是r=a(1-sinθ)”展览中刘昕作品《眼泪套件》是一台会哭的机器,它流出根据艺术家自己的眼泪准确配比的人工眼泪。探讨了当下我们“亲密渴望”之间的张力与挣扎。


Hi:你觉得你的理想能抵抗得了这个现实吗?

孙:我做的内容肯定不是为了满足投资需求的,而更多是一种价值观认同。就像我前段时间跟刘昕为她的公共项目“眼泪套件”定价,我建议她版本定的多一点,然后价格低一些,在突出其公共性的同时,让大家参与,因为大家是因为肯定和珍惜你的艺术思考而收藏的。但也是因为我有一些很好的藏家,我们的价值观是一致的,让我能够这样做。


Hi:以前也跟一些画廊主聊过,从最开始做的展览很先锋,到后来慢慢走上正轨之后变得中规中矩,你觉得你会陷入这种问题中吗?

孙:有些空间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设置初衷还是传统的画廊经营模式,但是我不会有,因为我做空间之前,已经把这个东西都规避掉了。在我们刚开始从事这个行业的时候,大家都在学习,有个统一的标准,墙一样的白,踢脚线一样的直,灯光要怎么样,作品挂得要怎么怎么样……但现在应该是大家努力想怎么做得不一样,怎么和别人有区别的时候了。



2017年群展“有一个蓝色入口我从不知道” 现场


▶  快速的媒介传播,让这一切能够成立


Hi:我觉得新媒体传播的大环境也是造成你的运营模式能够成立的条件之一,如果不是在这个环境下,你觉得你这个模式能成立吗?

孙:完全不成立,而且这个时机特别好,这个时机在于,中国的画廊业有了十多年经历,而且这十多年刚好就是我所经历的过程。在这个行业里面绝大部分的人你都认得,然后你有这些人的微信,所以我推广空间,只需要一个微信推送就可以了,这是任何一个时代都不具备的,甚至现在国外可能都不太具备。


Hi:这个环境是不是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展览生态?

孙:我们不一定需要“在场”了,就是我之前说的让我更在乎有没有被“看到”。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一个展览的策展理念,艺术家的思想和作品。


2017年任瀚个展“空和灰烬”现场


Hi:我觉得你挺会利用这个时代的图像传播性的。

孙:囿于地理位置,我必须以图像传播为侧重点。我建立了一个非常专业的视觉团队,有摄影师和平面设计师,整个空间有统一的视觉系统,我们每一次展览海报都是贯穿一致的,每一场展览,预算再低我肯定会留出现场拍摄视频的预算,还有展览现场的记录,包括每年都会出一本回顾画册。


Hi:在这几次你跟我沟通的过程中,能发现你是一个比较会做推广的空间负责人。

孙:我会平衡我的整体预算。我觉得苏富比的班克斯事件就是一个特别有效的营销,中国画廊要是能有这种策划能力,那就没问题了。但有一点比较沮丧的是,这个事件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媒介传播的力量,传媒是当下造就伟大的重要平台,这件事代表着或许不存在伟大的艺术家个人了,存在的是伟大的媒体效应。



2017年高士贺“迷失栖居地” 展览现场


▶  搭建平台而不搭建空间


Hi:做了两年的时间,收到的外界反馈有什么变化?

孙:可能刚开始行业内会觉得七木就是我们自娱自乐的一个空间,现在大家还挺期待的吧,我收到的一些反馈是这样,因为这种模式运营的空间的其实不是特别多。


Hi:如果有扩张,会考虑回到798吗?

孙:我不是佩斯或者香格纳,我们在市场课程里已经研究过,极大和极小,两级画廊最容易生存,中间画廊就是时间问题,必然会被淘汰。确实如果展览是在798发生,收到的反馈和对艺术家的意义来讲是完全不一样的,空间距离是我的短板,但我要做的是将自己的长处和短板更明确一些,如果扩张的话,我也会考虑更多地搭建平台,而不是搭建空间。


Hi:团队目前有几个人?

孙:第一年就我一个人,现在加我有两个半,有一个全职助手,还有一个兼职的助手帮我。


Hi:有没有五年十年计划之类的?

孙:希望三年到五年,能够把基础平台建设好,然后五年,十年能够用展览捕捉到代表这个时代价值的东西。


“时无重置”展览,展出了景观设计师陈霞作品,以及建筑师王振飞、王鹿鸣的空间装置

2016年11月七木空间开幕首展“中坝河旁”中展出的未觉建筑waa的装置作品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