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天苗 | 游Louise Bourgeois 故居之感
发起人:babyqueen  回复数:0   浏览数:1641   最后更新:2018/11/03 20:18:49 by babyqueen
[楼主] babyqueen 2018-11-03 20:18:49

来源:ARTSHARD艺术碎片


路易丝·布尔乔亚:永恒的丝线

2018.11.03—2019.02.24

龙美术馆(西岸馆)


文 / 林天苗


十几天前我们有幸得到LouiseBourgeois基金会、策展人和研究她的理论家为我们专场开放的Bourgeois的故居和基金会档案展场。


Louise Bourgeois基金会坐落在纽约Chelsea20街两个并排的Town House里。整个下午的参观时间里,我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找不到其它的词汇更准确合适来表述那复杂的感觉,唯有剩下的“感动”、“刺激”和“亢奋”。我曾有过多次参观艺术家工作室的经历,往往是被艺术家工作方式及的工作量所震撼,但从未有这种独特的“刺激”感。

路易丝·布尔乔亚,《细胞(黑暗的日子)》,钢、布料、大理石、玻璃、橡胶、线、木,304.8×397.5×299.7cm,2006  伊斯顿基金会收藏,图片版权 ©伊斯顿基金会,VAGA授权,摄影: Christopher Burke


走进基金会二层,简洁高雅的房间内,展示着两、三件Bourgeois精典的小雕塑,书架布满了一整面墙,上摆放着Bourgeois精美的出版物,没有一件多余做作的陈设。我的目光被摆放整齐整理成册的、数量庞大的手稿所吸引,基金会工作人员告诉我,他们整理研究她的手稿已经多年,这些整理工作还在继续。而她的手稿还在故居里不断的被发现。伸头向后院望去,三面光滑的水泥墙凸显了唯一陈列在花园里,她的标志性作品“大蜘蛛”(Maman),正如Bourgeois的作品:根本、纯粹、利索、穿透人心。

路易丝·布尔乔亚,《母亲》,钢、大理石,927.1×891.5×1023.6cm,1999  泰特现代美术馆收藏,图片版权 ©伊斯顿基金会,VAGA授权,摄影: Marcus Leith


三层、四层是办公和研究人员暂住的区域。


我们转到地下和花园连接的一层,精选陈列着几十年中Bourgeois的节选日记、心理治疗的文字记录、创作手稿、诗词稿、身前重要的艺术活动照片、几件她“建筑与身体”系列的精品作品。自以为对Bourgeois作品非常熟悉的我,依然被她海量的创作手稿、诗词、几十年的日记,大量的自己心理治疗记录所吓到了。

路易丝·布尔乔亚,《细胞 XX(肖像)》,钢、布料、木、玻璃,188×124.5×124.5cm,2000  路易斯·布尔乔亚信托收藏,图片版权 ©伊斯顿基金会,VAGA授权,摄影: Christopher Burke

路易丝·布尔乔亚,《情侣》,布料、悬吊设备,48.3×15.2×16.5cm,2001  伊斯顿基金会收藏,图片版权 ©伊斯顿基金会,VAGA授权,摄影: Christopher Burke


在她身前,她的助手一直在紧密跟进她的工作,推进她的大型美术馆级展览得以实现,让她毫无后顾之忧的全身心投入到创作之中,她曾说自己的助手是个“英雄”。作为艺术家的我,最能深刻体会和理解此评价的意义何在了。


我很好奇基金会如何做到在她去世后,将她的艺术事业持续发酵直至推向巅峰,是什么动力和什么理想的驱使呢?这些是艺术家自己的格局规划吗?还是有健康法律机制保障下的必然结果呢?还是推动艺术的理论家、组织者、策划人人才辈出的结果呢?

路易丝·布尔乔亚,《细胞(黑暗的日子)》,钢、布料、大理石、玻璃、橡胶、线、木,304.8×397.5×299.7cm,2006  伊斯顿基金会收藏,图片版权 ©伊斯顿基金会,VAGA授权,摄影: Christopher Burke


Bourgeois逝世后的多年时间里,其基金会依然继续研究和整理她庞大数量的草图、几十年的日记、无数的诗词、那些海量的驱动她艺术创作及心理治疗记录文字手稿。同时,基金会继续尽全力向全世界推广她的艺术事业,其扩张力和高质量的工作成果,深深地触动了我。在我看来,文化艺术的强劲输出,需要在健康的法律制度保障,这种保障制度及基金会的推广工作,对中国艺术圈的建构和参考,远比艺术家作品展览的本身,更具重要的样板性意义。

路易丝·布尔乔亚,《针(纺锤)》,钢、亚麻、镜子、木,276.9×256.5×142.2cm,1992  伊斯顿基金会收藏,图片版权 ©伊斯顿基金会,VAGA授权,摄影:Jochen Littkemann


时隔多日我依然清晰记得,在观看完Louise Bourgeois基金会的文献展示之后,朋友为我们拉开了地下一层的一扇门——她的故居。我们先被放置在门口台子上未完成的无头躬成弯弓型的躯体(Arch of Hysteria)震翻了。眼睛再往左移,你会惊叹,Bourgeois那活生生的气息依然弥漫在那狭窄楼道里,她好像刚刚放下记录复杂凌乱心理活动的笔,又转身去鼓弄那些版画,又转身和裁缝一起摆弄那些带有汗迹的布料,那些石膏、铜块、木头、纸片、铁丝、油墨、画笔都存有因她的触摸留下的汗迹和体温,细心观察会的发现房间每处角落里都留有她创作的痕迹。

路易丝·布尔乔亚,《歇斯底里之弧》,铜、抛光铜锈、悬吊设备,83.8×101.6×58.4cm,1993  伊斯顿基金会收藏,图片版权 ©伊斯顿基金会,VAGA授权,摄影:Christopher Burke


堆放在架子上狗身与类似人类乳房(Nature Study)的石膏模型,杂乱的各种材料、捆绑用的钢丝、木块、墙面上挂着半成品的雕塑模具(Janus Fleuri)(Toroso, Self Portrait),地面上立着她正在攒腾着的两件倒立式(Untitled (Wedges))的布制方块雕塑,小型数个罗列凸型(LabyrinthineTower)的石膏模型,太多太多的作品“零件”堆放在角落里等待她去完成,那粗糙而生动的感觉,好似Bourgeois刚刚触碰过,你能体会到她的每个思绪、每个动作都在集聚能量,又将这能量毫无折损地直接投射给了艺术作品。

路易丝·布尔乔亚,《迷宫塔》,铜,45.7×30.5×26.7cm,1962  私人收藏,图片版权 ©伊斯顿基金会,VAGA授权,摄影:Christopher Burke


我们来到楼上Bourgeois的起居室,书籍、笔记纸张、写作台、笔、小工具、餐具、衣服、床具、炉灶、洗漱间、最简易的沙发仅保有最最基本的功能,仅存物件的质朴,毫无装饰之趣味,犹如她的作品。她一生目标清晰一致,丝毫不散气在多余事物上,所有事物的根本性质在这样朴实无华的状态下,自然而然能被彻底地重新识别和暴露。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Bourgeois为回应心理医师精神治疗的需求,产生了海量记录心理感应的写作,这些文字是用来表达着最具质疑的、层次最深的心理情感记录,这些写作在房间里最隐私的犄角旮旯里逐层被发现。在我看来这些没头没尾的古怪短句,极具根本的逻辑和哲理,令人不安的写作目的既是心理疗伤,也是推动她创作灵感的源泉。

路易丝·布尔乔亚,《带包的女人》,铜,着白色与黑色,不锈钢,165.1×45.7×30.5cm,1949  伊斯顿基金会收藏,图片版权 ©伊斯顿基金会,VAGA授权,摄影: Christopher Burke


顶层是她丈夫RobertGoldwater的写作和阅读房间,我们马上意识到他与Bourgeois的兴趣和品味实在太一致了。Robert Goldwater是一位受人尊敬的艺术历史学家,在他去世后的40多年里,Bourgeois一致原封不动地保留着丈夫在世时房间的状态。他们在精神层面上的相互辅佐、畅通无阻的交流,及彼此依恋容忍的情感,让人动容。

路易丝·布尔乔亚,《情侣》,抛光、铝铸造、悬吊设备,701×335.3×289.6cm,2007-2009  路易斯·布尔乔亚信托收藏,图片版权 ©伊斯顿基金会,VAGA授权,摄影: Christopher Burke


我被她暮年的创作激情和最朴实的生活状态深深地“刺激”到了。我好奇在她那逐渐老去的时段里,她是怎么驾驭自己思绪?怎么做到高度自信,并彻底释放自己?怎么能让创作的欲望毫无枯竭地喷涌不停?怎么控制那根本、直接、自然、毫无做作的创造气场?怎么做到从生活到艺术直接萃取提纯其精华的思绪过程?怎么做到集中精力、有计划的、不予余力的总结、布局和推广自己的艺术成果?这种工作对艺术家的创作状态来说是极其分裂的思维过程。


关于艺术家

1975年路易丝·布尔乔亚身着她的乳胶制雕塑《阿温扎》(1968-1969),后成为装置作品《冲突》(1978) 的部分。图片版权©伊斯顿基金会,VAGA授,摄影:Mark Setteducati

路易斯·布尔乔亚,1911年出生于法国巴黎。尽管从1938年起至2010年去世她一直居住在美国纽约,法国的童年时光仍是她最主要的灵感来源。她以身体为基础原形,全范围地探索了人类状态。从富有诗意的画作到房间大小的装置艺术,她能够将自身的恐惧具像化从而驱除。“记忆”、“性”、“爱”和“遗弃”是她复杂的作品中的核心主题。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