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在长征开幕的到底是什么?——有关“长征计划:工作中的再展示”的Q&A
发起人:展览预告  回复数:0   浏览数:1990   最后更新:2018/11/12 10:56:39 by 展览预告
[楼主] 展览预告 2018-11-12 10:56:39

来源:长征计划


Q:这是个展览吗?


A:严格说起来,不是。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从这个项目的标题找到一点提示——长征计划、工作中、再展示。首先,这是个长征计划的项目,发生的地点是长征空间。

工作现场的展示区


如果你在11月15日至30日之间来到798的长征空间,你将会看到一个工作状态中的现场,这个现场乍看之下可能像是个仓库,也可能会让你联想到一个考古现场,身着工作服的人穿插其中,有人在拆包,有人在测量尺寸,有人在替物品拍照,有人坐在电脑前面打字。这不是一场表演,这是归档的工作流线,工作人员处理的物品最终将被建档编号成为“长征物”。


长征物:

与“长征——一个行走中的视觉展示”有关的物质品。(在这个物的前提下,正式参加长征“艺术作品”跟在长征路上找到的普通物品无所区别)。


“工作中的再展示”现场分区

从物到长征物-长征物流线示意


Q:为何重提历史?


A:2002年“行走中的视觉展示”是长征计划的第一个项目,也是日后所有项目及展览的核心。在长征计划近二十年的历史中,生产了无数自我批评、定义、重构的文字,而这些文字在某种程度上是长征每一代的员工和参与每一个项目的艺术家、批评家、策展人对当下的现实和自身的工作的反映——每一个项目都是重新定位和定义的契机。

编号L-0001, 此次首件被归档的大型长征物


“长征计划从历史和现实经验的自我批评与重构,发掘未来的可能性”——这是长征计划简介第n个版本中的一句话。无论长征计划如何自我重塑,历史和当下如何不断发生关系一直都是我们的功课。现在的“工作中的再展示”项目就是希望能从审视历史遗留下的“物”出发,而后衔接已被集体共享的历史记录,期待能重新诠释历史意识,找到一个面对现实经验的定位和姿态。


Q:参与的艺术家和作品?


A:在这里被“再展示”的是长征物,而“工作中”的是挖掘者。长征物是长征计划的项目发生过程中所产生的物件,其中也包含项目遗留下来的物品,以及许多艺术家的创作,甚至是策展人和艺术家共同的即兴产出。

挖掘者正在拆除即将被归档物品的外包装


而挖掘者包括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在读高校生以及艺术爱好者,他们是启动这个现场的关键。他们带来了新鲜经验和视角,通过工作中的体验与碰撞,打开了重新演绎的可能性。

挖掘正在拍摄即将被归档的物品


下午四点是长征物流线工作结束的时刻,也是长征物展示工作坊开始的时刻,长征研究员和登记员将与挖掘者一起回顾当日处理登记过的长征物并自我审视,共同探讨物品的来源:它在当下的时间中能够产生的社会、文化联系,以及可以被激发的阅读可能,而工作坊最后的结果将于现场展示。


Q:现场除了“处理中的长征物”和“再展示的长征物”之外还有哪些必看?

工作现场的图书区和归档架


长征物工作流线:

俯看长征工作流线的最佳视角为入口处的观览台,而越过观览台则能直接进入工作现场中。


投影区:

循环播放精选的上千张包含24个项目在内的历史长征计划照片,呈现包括:“长征——一个行走中的视觉展示”(2002)、“唐人街”(2005-2007)、“杨少斌煤矿项目”(2004-2008)、“KOREA 2018”(2007- )、“胡志明小道”(2008-2010)等项目及2003年起的各种展览实践,为观众勾勒出长征计划的组织肌理。


影像区:

自2002 年首个项目拍摄了204 卷录像带以来,长征计划保存了780 个与项目相关的影带。这个区域为这些珍贵影像的盘整区,墙上的电视屏幕实时连接盘整用的电脑,观众可一窥这些鲜少公开展示的镜头。


图书区:

图书区呈现2002 年至今长征计划随着计划而产生的印刷品。除了展览画册以外,还包括多数并非一般定义上的出版物。它们是策展的工具,如《长征——一个行走中的视觉展示策展论述》(卢杰,1999-2001)用以对话交流,以碰撞出项目;有些如《长征计划——胡志明小道旅行手册》(2010)用以辅助组织工作的进行;或如《长征计划——延川剪纸教材》系列(2008,2009)以艺术教材的形式作为工具箱, 直接在社会建制的层面进行其策展工作。

参与此次长征计划项目的部分挖掘者合影


长征计划:工作中的再展示


时间:2018年11月15日至11月30日(周二至周日每天10:00-18:00)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长征空间

开幕导览:2018年11月15日下午16:00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