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黄笃策展:绘画界面 | 狮語画廊
发起人:叮当猫  回复数:0   浏览数:2806   最后更新:2018/11/17 21:45:13 by 叮当猫
[楼主] 叮当猫 2018-11-17 21:45:13

来源:狮語画廊


绘画界面 Painting Interface

策展人 Curator: 黄笃 Huang Du

参展艺术家 Artists: 董大为 Dong Dawei, 刘正勇 Liu Zhengyong, 吕松 Lu Song, 马轲 Ma Ke, 钱佳华 Qian Jiahua

展期 Duration:2018.11.7 - 2019.1.5

上海狮語画廊 Leo Gallery Shanghai

武康庭, 上海徐汇区武康路376号

Ferguson Lane, 376 Wu Kang Road, Xuhui District, Shanghai 200031 China


绘画界面 | 文: 黄笃

Painting Interface | Text by Huang Du


本次展览以松散又集中的方式探讨中国当代绘画背后所隐藏的宽泛的理念——“绘画界面”。题目采用计算机词汇INTERFACE——有界面、接口、交界面、连接、相互作用之意。在计算中,它是指一个共享边界、跨越两个或多个单独组件的计算机系统以交换信息。倘若追溯界面的词源学含义,它本意指的是面孔之间,但又延展出了其在不同系统与内在交流的涵义。“界面”被运用于解读绘画方法之中,这意味着画家所展现的“描绘”过程,是其通过对图像/信息的攫取、挪用、渗透、重叠、交织、融合和混杂而完成的。本次展览以“界面”为隐喻探讨动态的绘画的可能性。

近来,中国当代绘画呈现出了不可阻挡的新态势,画家的实践已偏离了学院系统的基石,也远离了现实主义叙事性,其视线发生了微妙的转移,乐于对微观世界的关注,即对碎片、片段、局部、非连续图像/对象的关照、拆解、切割、集合、合成和表现,旨在摆脱绘画线性逻辑的约束,以达到对绘画本身解放的目的或意图。除了对绘画谱系一如既往的持续关注,画家一直寻找符合个人表现的路径,主观放弃了已被规训的法度,冲破习惯于群体思维的“集体无意识”,更关照个人和个性的表达,尝试以非线性方式在混乱或无序中拓展绘画的新方向。

如今常规写生并不是获取绘画图像/信息的唯一方式和支撑点,更无法满足今天画家对图像/信息的需要和运用,画家在面对图像/形象/对象时早已产生了其视点的转变,从写生的一(画家)对一(风景/对象)转变成绘画的一(画家)对无限(来自互联网或移动的图像/信息)。因此,先进的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成为画家获取和处理图像/信息的新途径,也改变了画家的世界观及绘画方式,透过这个宇宙般的窗口,画家的视界可以伸向广阔无限的世界。他们的作品不断完善绘画的自我指涉功能,通过剥离附着于图像的语境与叙事,在消解其叙事图像和模式化语言的同时又建构起绘画形式和语言的简洁性和纯粹性。

无论他们的作品是抽象性的还是表现性的,无论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皆表现了其再造的奇异景观——画家在创作中以切断与文本叙事相关或连接的东西作为砝码,使呈现没有位置感、没有归属感、没有方位感、没有身份感的状态。尽管如此,如此独特意味的形式让人不仅能辨析出人的精神性和存在感及身体本能,而且能感受到形式之于形式的绘画纯粹性。这既宣示了画家的主体意识,也强调了绘画回归绘画语言本身。


在这样一种宽松而自由的前提下,本次展览没有给画家设定封闭而特定的主题,而是充分展现其多元性的表现。与此同时,展览还旨在摆脱僵化而狭隘的风格学分类和社会学分类,采用开放而自由的视角审视中国当代绘画的状态。邀请的五位青年画家马轲、刘正勇、吕松、钱佳华、董大为在表现方法上就充分展现了其灵活、自然和自由的特质,也反映了他们追求突破绘画界限的意志和雄心。


众所周知,作为一个交汇词语,界面除了其有连接和相互作用之意外,它更指艺术家在电脑上获取图像/信息的有效途径。便捷的技术也顺应了艺术家的创作方法,基于互联网的爆炸信息在时间、空间和速度上的几乎同步传输不断改变人的认知维度,不断外溢的图像/信息自由飘移于网状的地理之上,这种多维的共享界面甚至超越了意识形态或国家的界限。这样的现实如同保罗-维威里奥(Paul Virilio)以“地理的终结”(end of geography)所描述和形容的那样。它正在取代福山(Francis Fukuyama)提出的“历史的终结”(end of history)。


今天,在飞速发展的高科技驱动下,我们已步入保罗-维威里奥(Paul Virilio)所描绘的世界,“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不是一个现实组成,而是由两个现实组成,即真实和虚拟;没有模拟,而只有置换。”(we are entering a world there won’t be one, but two realities: the actual and virtual. There is no simulation, but substitution.)

的确,这个世界处于不确定性和不可预知性的状态,新技术的变革不断在改变着人类认知世界的方方面面。新技术拥有双刃剑的功效。即便是获取图像/信息的渠道受到不同程度这样那样的限制或阻隔,但艺术家也会通过翻越防火墙的VPN软件而取得资源。面对如此丰富、复杂和多样的图像资源,艺术家直接通过电脑、互联网或手机移动平台(网站、社交平台、自媒体平台等)过滤和选取自己所需的图像/信息。这一个是经由人为过滤和编辑的“现实”,它是多元的、多维的和复数的,而不是一元的、单一的和单数的。


这种可变的和不确定的多维度界面被看作是艺术家与另一广阔现实世界的连接。尽管界面传输的图像/信息被不断吸收,但还是有赖于画家想象力和表现力的最终融化。他们以其特有的方法对图像/信息进行可变拆解、重组、集合及混合,以凸显其图像的生产性。显然,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事实,即全球化与地方化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种新的“全球地方化景观“(Scape of Glocalization)。这是一种不断变化的动态的景观,可以说全球互动的中心议题集中反映在文化的异化之间所显示的紧张状态。


正如阿尔君-阿帕都莱(Arjun Appadurai)在《消散的现代性,全球化的文化维度》(Modernity at Large, Cultural Dimension of Globalization)一书中指出的那样,全球文化漂移由五个方面组成:民族景观、媒介景观、技术景观、金融景观、思想景观。

从这一视角看,如此全新的界面被艺术家视作富有游牧式的漂流文化特征,既渗透和冲击了自身文化的界线又掺合和改变着新的文化形态。可以说,艺术家在以上五个层面基础上能够建构了第六个层面的景观,即“艺术景观”。这种不断扩张的当代艺术正在建构新的文化秩序和新的艺术版图。因此,这种现象被称之为“融超经验”(trans-experience),蕴含了不同文化、社会及语言的相互作用,其矛盾性地相互重叠与渗透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个人自身的思维和维度的变化。这种互为影响的结果产生了一种别样的主体性,是一种既非他者也非纯粹自我的精神主体。这种异化的主体既有吸收也有抵抗,既有胶着也有分离,既有融合又有超越。艺术家明显反映了这种“融超经验”的文化特征。

面对如此动感而复杂的文化现象,他们必然会做出各自不同的回应和实践。然而,对艺术家而言,这并不意味着一味的挪用和接受,而是有一个提取和转化的过程。这充分体现了艺术家的主体意识,其测量的是个人的认知、判断、态度、方法、想象和表现,最终归咎于个人在创作上的品性和灵性。这正是新的另类绘画语言的关键点。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这五位画家在创作中将知识增长与个性意识不断融合和更新,将新技术手段和新思维方式融入创作之中。他们具有一种“精神出走“的意识,直接摒弃了批判宏大叙事,转而热衷于图像/信息的碎片化、微观生活和异端的多元性。


因此,展览通过不同作品在空间和展区内的穿插布置,既表现了一种新的叙事和交叉联系的多重性,又反映了一种复调或交叉的功能。正是借用这样的方式,展览让绘画作品之间得以相遇和对话,不仅呈现了新的绘画冲破绘画线性的支配性话语的意图,而且也反映了绘画新语言的可能性。

这五位画家在创作过程中通过对图像的拆解和聚合无疑强化和释放出新的信息对立:集体与个人的对立,图像与生活现实的对立,主动性与被动性的对立,自我拥有与疏离的对立。


马轲的绘画颇具特别的语言,追求无语境化的荒诞而诡异的情景,甚至还呈现出某种残缺感的形式。他牢牢统摄了绘画布局的整体与局部、构图与形式的关系,巧妙把握住动态的线、质感的笔触和大幅度的色域交织的疏密和轻重的变化关系。

马轲  思考的人  布面油画  200x150cm  2017

Ma Ke, The Thinking Man, Oil on Canvas, 200x150cm, 2017


他主观赋予表现性的形象/对象或变形或夸张,将人物/对象巧妙处理成颇具幽默感和戏剧性的形象,不仅描绘了人物/对象的不稳定感和游离状态,而且再现了人或物的实体存在感。而这种难以辨别或界定的模棱两可的形象正恰恰隐喻或折射了今天人类的生存境遇和精神状态。


刘正勇的作品以其表现性色彩的厚度和力量凸显了对身体本能的颂扬及对身体的感知——光与暗、意识与身体、情绪与能量的连接。

刘正勇  健忘症系列  布面油画  180x165cm  2017

Liu Zhengyong, Amnesia, Oil on Canvas, 180x165cm, 2017


董大为则根据空间创作抽象画,介入或干预空间,把绘画介质看作是与空间联系的界面,以让装置/绘画-人-空间形成连接。

董大为  尘归尘-肖像2  纸上色粉笔 木框  61x49cm  2018

Dong Dawei, Dust to Dust-Portrait 2, Pastel on Paper  Frame, 61x49cm, 2018


吕松的绘画通过文学性重绘了画面的模糊的、不完整的物品,通过对碎片和片段的非逻辑图像集合,暗示了不确定性和飘忽不定的世界,这种集合或混杂了的超现实的自然景观和微观的日常景观,在模糊混沌中催生了新的绘画诗性。

吕松  隧道  布面丙烯  200x150cm  2016

Lu Song, Tunnel, Acrylic on Canvas, 200x150cm, 2016


钱佳华的抽象画则通过提取图像碎片并将之对立,以增强其语言的简洁性和纯粹性。

钱佳华  奶酪  布面丙烯  30x50x10cm  2017

Qian Jiahua, Cheese, Acrylic on Canvas, 30x50x10cm, 2017


总而言之,在这五位画家的作品中,他们的灵性品格和自由意志表露无遗,有的作品强调表现的“融超经验”的混合,有的作品彰显了艺术本体的意涵,有的作品反映了生命意识,有的作品凸显了对想象的感知,等等。


如此多样的视觉形态使我们在画家作品中去思考,去体验,去认知自我与他者、边界与无界、碎片与整体、有限与无限、挪用与再生,图像与对象、现实与想象、感知与理性、编码与解码、日常与超验之间的复杂关系所催生和触及的绘画临界点。因此,虽然这是一个由五位画家组成的群展,但它从绘画本体出发而延展出令人深思的议题,它在实践意义上揭开了某些被遮蔽的东西。这次展览通过这样的方式勾划了新的绘画维度,即是从单向度向多维度的转变, 是碎片化图像向其再形式化(reformulation)的转变。


五位画家在创作中尽力避免了出现千篇一律、陈词滥调的表现方式,而是通过开放而自由的表现方式寻求绘画自身的语言身份(verbal identity)。他们以富有活力的绘画集合了图像生成,抽象与空间书写、身体叙事等,由此编织了一种新的绘画文本——微观对抗宏观,以碎片化对抗整体性,以差异性对抗同一性,以抽象/模糊性对抗写实/叙事性。这正是中国当代绘画在观念、语言和形式上发生的新变化。


2018年10月28日星期日于北京望京

董大为  尘归尘-肖像1  纸上色粉笔 木框  54.5x50cm  2018

Dong Dawei, Dust to Dust-Portrait 1, Pastel on Paper  Frame, 54.5x50cm, 2018




马轲  骑马上虚空  布面油画  159x262cm  2018

Ma Ke, The Rider Who Roams The Sky, 159x262cm, 2018

董大为  尘归尘-武康  纸上色粉笔 木框  220x120cm  2018

Dong Dawei, Dust to Dust-Wu Kang, Pastel on Paper  Frame, 220x120cm, 2018

钱佳华  装修  布面丙烯  80x100cm  2018

Qian Jiahua, Remodelling, Acrylic on Canvas, 80x100cm, 2018

吕松  日光  布面丙烯  120x90cm  2016

Lu Song, Sunlight, Acrylic on Canvas, 120x90cm, 2016


刘正勇  感性体  布面油画  200x170cm  2017

Liu Zhengyong, The Perceptual, Oil on Canvas, 200x170cm, 2017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