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双年展五日谈:Be Water, My Friends
发起人:小白小白  回复数:0   浏览数:969   最后更新:2020/11/23 10:22:35 by 小白小白
[楼主] 小白小白 2020-11-23 10:22:35

来源:凤凰艺术  dbk


2020年11月10日至14日,第13届上海双年展“水体”的第一阶段“湿运行”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正式启动。作为此次为期八个月的双年展的第一阶段,“湿运行”占据了PSA的一楼大厅与三楼剧场,通过持续五天不间断的讲座、辩论、工作坊、鉴赏等活动,将PSA变为一座实验熔炉。2021年4月10日至6月27日第13届双年展的最强音将出现在2021年春季的实体展览中。



今年6月7日,于疫情在全球不断来袭之际,这部由出生于越南裔导演阮鲍(Bao Nguyen)制作的纪录片,在ESPN电视网络首映。在影片中所呈现的一次发生于1971年的采访中,功夫大师李小龙曾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向外国记者既传达了李小龙个人的人生与功夫哲学,同时也饱含着东方智慧。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并非是“水之道”第一次蜿蜒地流过欧美诸国的土地,也并非是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古老智慧第一次在西方传播。但是,当李小龙对着镜头自信地说出这些话时,我们却依然感受到了某种思考的力量——在新时代的数字媒介中,在最危急的当代流行中,古老的智慧依旧有着全新的生命力。

面对困境时,成为水,就不会调动所有的能量去撞向问题本身,而是让能量随着一个宇宙的纯粹意识而流动—就像水。水总是能找到最容易流动的路径。在没有路径可以穿越阻碍的时候,水会不断积蓄能量,不断累积高度,总有一天到达一个高度可以轻松跨越阻碍。水不借助任何外力或者“辅助工具”,水就是用“水”自身去超越所有要超越的。“水滴石穿”,你看不到一刻两刻的改变,但那是水巨大的耐心。

于是,如水一般,柔软而又刚强,充满变化,能适应万物的形状,水又是随屈就伸,但却不向困难屈服。

今年的第13届上海双年展,同样呈现了这种变化性与未来性。特殊的疫情状况,让这场中国大陆首个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如水体一般转变了形态。流动既指向了双年展自身系统的转变,同样也更是所处时代的诡谲变化。而如果说“水”过于抽象而无形,那么在此时,“水体”则成为了时代中不可或缺的具体主体。它不仅包括水,还包括水中溶解物质、悬浮物、底泥、水生生物等。对于水体运行系统的思考,同样也指向了对人类社会的反思与讨论——我们究竟该如何生存于这个时代?

2020年11月10日至14日,第13届上海双年展“水体”的第一阶段“湿运行”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正式启动。作为此次为期八个月的双年展的第一阶段,“湿运行”占据了PSA的一楼大厅与三楼剧场,通过持续五天不间断的讲座、辩论、工作坊、鉴赏等活动,将PSA变为一座实验熔炉。在这里,艺术家、学者、导演等多领域的嘉宾与现场观众一同通过热烈而深沉的思想交锋,共同感受,彼此启发,融合成为“水共同体”(hydrocommons)。以期让个体叙事与生态命运再次交融,探索跨越物种、超越国界的互联协作新形式。

本届上海双年展由主策展人安德烈斯·雅克(Andrés Jaque),以及三位策展组成员玛丽娜·奥特罗·韦尔齐耶(Marina Otero Verzier)、露西娅·彼得罗尤斯蒂(Lucia Pietroiusti)、由宓共同策划,菲利帕·拉莫斯(Filipa Ramos)担任研究与出版总监。

2020上海双年展策展人安德烈斯·雅克,图片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提供


作为西班牙策展人、建筑师和写作者,现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高级建筑设计实验室主管,在雅克最初的设想中,“上海这座城市将不仅仅成为双年展发生的场地,而且将作为表演者,深度参与双年展话语、内容与经验的编织过程......集合不同的感性与知识,让双年展为城市留下永续的文化能量”。

同时,“从细胞到人,到人与人的连接;从管道到腮室,到实验室,到气候变化,本届双年展的灵感来自于这些跨种群的联盟。从一次呼吸到一个生态系统的构成,我们是如此地相互连接,相互依赖,相互牵动。面对全人类共同经历的挑战,本届上海双年展将通过挖掘多样的流通和交融形态,证明人与人的关联和不可分隔。”

当然,水流重塑了地理环境,也为生命带来新的活力,而这一切并非顺畅无阻,没有冲突。当下世界性的疫情似乎让人们回忆起千百年前自古存在的现象:

在历史中,狩猎采集族群经常变换营地,留下了一堆堆排泄物,上面聚集了大量病菌和寄生虫的幼虫。但农民是定居的,他们生活在自己排放出来的污水之中,从而为病菌从一个人的身体进入另一个人的饮用水源提供了捷径——而如今,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类,同样再次面临着来自自身水体的威胁,对于“流动”的谨慎,以及对于联结和融合的重新思考。

那么在此时,“水体”应该如何运转?而无论是生物、政治、文化、经济或科技领域,我们又能从这种既仿生又与仿生无关的主体思维中,去寻求到怎样的智慧与策略?

主题概念图,由保拉·比拉普兰纳为第13届上双设计制作


同时,本届双年展的主题与上海独特的历史与地理条件息息相关。长久以来,上海便是各种流动性场域的汇集之处。这座城市地处黄浦江和长江交汇处,邻近人工开凿的京杭大运河,其发源史与青藏高原的冰川融水紧密相连。本次主题也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历史相呼应。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前身为南市发电厂,是上海最早建成的电力枢纽之一,曾为黄浦江畔的工业、经济和基础建设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加速着整座城市的生产与人员流通。

生活的流动是从原因到结果,但创造力的流动则常常是从结果到原因。可以说,即便转换了自身形态,但上海双年展依然以上海城市为母体,以开放的视野持续追踪全球语境下的社会变革及知识生产趋势,成为每两年一次集结于上海的大型国际当代艺术展示与交流平台。

这条“大河”既有上海艺术周期间的激荡,也有沉静与从容。在接下来5个月的展览生长期中,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将成为活动发生和向外辐射的基地,而流媒体、电视频道、社交网络、高校,以及与城市动态息息相关的系列干预行动将成为内容生产与输出的基建,联合创造线上线下社交与公共生活的新模式。

随后,第13届双年展的最强音将出现在2021年春季的实体展览中(2021年4月10日至6月27日)。展览将以庆典的形式拉开帷幕,覆盖当代馆1至3楼以及烟囱空间。展览希望观众能在思考和对话中组建流动的社群。作为上双的有机组成部分,“城市项目”将更加深入地发现和挖掘上海的历史文脉,以黄浦江为线索串联起一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与河流相似,传播也同样总是处于变动之中,从来不会完全一致,人们只能描述它以前是什么,将要面临着什么。传播是形成关系的过程。这意味着它本质上不是一个传送信息或散布(流传)信号的过程(尽管这些事情可被视作关系建立过程的开端)。第13届上海双年展是上海双年展历史上时间跨度最长,与上海城市历史、网络平台、国际机构连接最为广泛的一次。在八个月的时间里,它将打破传统“展览”形式,联合艺术家、研究者、行动者、机构和社区,以交响乐的结构为观众打造环环相扣、渐趋增强的三段式体验。


而无论是讨论、剧场、行动亦或展览,在对待这些艺术与思想时,我们在当下也应当如同对待那些珍贵的水罐一般——世易时移,沧海桑田,但人类精神却一直绵延不绝。

下面,“凤凰艺术”便带您再次回溯时间长河,重回关于水体的“五日谈”中。


第一日:11月10日

启动仪式

11月10日,第13届上海双年展的启动仪式在PSA一楼大厅举行。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二级巡视员、艺术处处长谭曙、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学术委员会轮值主席费大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学术委员马克·维格利(Mark Wigley)、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龚彦、第13届上海双年展主策展人安德烈斯·雅克、第13届上海双年展策展人玛丽娜·奥特罗·韦尔奇耶、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委员侯瀚如、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校长周斌、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葛世平、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孙向晨、上海万科代表邱斌、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人文频道总监王立俊、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文体处副处长杨焱等人出席了开幕式。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二级巡视员、艺术处处长谭曙代表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表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始终充满了艺术的能量和活力,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持续为市民带来全球高品质的文化艺术展览和活动,并为观众提供参与和体验艺术的平台。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龚彦则表示,创立于1996年上海双年展正在经历着24年来最大的一次考验。面对考验,我们要制造挑战,迎接挑战,创造新文化。本次主题“水体”,正是在这样一种不确定性和脆弱性当中不断生长、流淌和重组。


在现场,她介绍了本届上海双年展的三个阶段,并表示希望能够打破之前“双年展等于一个展览”的思维定势,将上海双年展变成不受时空限制,跨学科讨论,创作和排演的平台,唤醒艺术的原动力,给城市注入精神的活力。

第13届上海双年展主策展人安德烈斯·雅克则通过线上视频呈现了本次上海双年展中“联结”的关键性。他介绍了本次上海双年展的进程,表示此次双年展与以往的不同之处在于进程的逆转,将以展览拉开序幕的双年展变为渐趋增强的三段式体验。我们正处于令人激动的变化时刻,面对全人类共同经历的挑战,来自不同传统的文化、艺术、科学之间的联结显得尤为重要。

而在第13届上海双年展策展人玛丽娜·奥特罗·韦尔奇耶看来,相聚不仅仅是人体的聚集,而是一个多样性的融合。同时,在当下这个很难真正相聚在一个物理空间,甚至共情变得困难的时刻,她介绍了一件需要观众与艺术家共同完成的作品——伊西娅尔·欧卡丽兹(Itziar Okariz)与她的女儿共同演绎的《海洋呼吸》。

艺术家伊西娅尔·欧卡丽兹与她的女儿带领全场观众共同感受呼吸的起伏律动


跨物种“湿”联盟

水体作为策展语言

跨物种“湿”联盟:水体作为策展语言
主题演讲:《水体》
演讲者:安德烈斯·雅克(Andrés Jaque)(第13届上海双年展主策展人)
对谈嘉宾:玛丽娜·奥特罗·⻙尔⻬耶(Marina Otero Verzier)(第13届上海双年展策展人)、露⻄娅·彼得罗尤斯蒂(Lucia Pietroiusti)(第13届上海双年展策展人)、由宓(第13届上海双年展策展人)、费大为(PSA学术委员会主席)、侯瀚如(PSA学术委员会成员)、⻢克·维格利(Mark Wigley)(PSA学术委员会成员)

“水体”对谈是由PSA和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联合主办的为期五天的跨学科对话。系列对谈的第一场,第13届上海双年展主策展人安德烈斯·雅克以《水体》为主题分享了策展团队的理念,他表示“湿运行”是一个不断成长不断发展的主题,而非一个最终成品,它需要观众与艺术家共同将主题深化。在他看来,本次双年展不仅是美术馆馆内的活动,而是注重激发讨论以及思想的碰撞。线上嘉宾玛丽娜·奥特罗·韦尔奇耶、露西娅·彼得罗尤斯蒂、侯瀚如、马克·维格利,与在场嘉宾费大为就当下艺术实践面临的危机与挑战、如何重建不同主体之间的关联,以及艺术机构在其中的角色等问题展开讨论。

“跨物种‘湿’联盟:水体作为策展语言”对谈现场


“鱼焉知水”

水体作为艺术哲学

“水体”对谈
“⻥焉知水”:水体作为艺术哲学
主题演讲:《水的意象与时间》
演讲者:赵汀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对谈嘉宾:孙向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沈语冰(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特聘教授)、张双利(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王维嘉(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青年教师)、汪建伟(艺术家)

作为一个喻体,“水体”关涉流动性、解辖域化、后女性主义、后人类等议题。本场对谈分享了学界关于“水体”的最新论述,并围绕艺术与哲学之间互补共生关系作出新的回应。艺术哲学作为一个近年重回艺术或哲学讨论的词汇,将试图在后哲学的感性空间中追问艺术问题,在艺术发生的同时引发进一步的思考。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赵汀阳以《水的意象与时间》为题从中国传统思想中以“水”指涉时间的隐喻谈起,讲述自己对时间的理解。通过解读古代词汇“时”、“昔”、“来”、“古”、“今”、“作”,他提出中国对于时间的理解是如水一般流逝的的不是时间,而是万物。在场嘉宾孙向晨、沈语冰、张双利、王维嘉,以及汪建伟就如何把握“水”、如何把握“时间”,以及艺术与哲学的关系等问题继续讨论。

“‘鱼焉知水’:水体作为艺术哲学”对谈现场


(未完待续)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