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舒:如果死亡也不足以使你感到恐惧
发起人:开平方根  回复数:0   浏览数:993   最后更新:2021/05/08 12:58:18 by 开平方根
[楼主] 开平方根 2021-05-08 12:58:18

来源:假杂志


如果死亡也不足以使你感到恐惧


——《畏无所畏》第一篇章

展览发起人:黄小鹏

时代艺术中心,柏林

2021.4.7-7.17

撰文|陈海舒

德国在经历了一年多来起伏不定的疫情,以及与病例数同样反复的防疫政策后,近期柏林的防疫政策终于放松了一些,这也让各个艺术机构和画廊终于可以开放新的展览。正是在这个时节,时代艺术中心的系列展览《畏无所畏》第一篇章《不确定性——在颠簸中前行》正式开幕。


作为首家由亚洲美术馆在海外设立的平行机构,时代艺术中心(柏林)将工作的重点放在来自亚洲的艺术家和艺术实践,致力于为广泛的当代艺术实践和基于研究的对话提供平台,以研究为轨迹,重新构想全球范围内对亚洲当代艺术的理解。本次展览也不例外。与广东时代美术馆关系密切的艺术家和艺术教育者黄小鹏去年不幸在柏林因心脏病逝世,他生前最后一段时光几乎常住柏林,并且与时代艺术中心筹划一个大型展览,这个展览将来自中国和柏林的年轻艺术家聚集在一起。黄小鹏的突然离世并没有令这一计划夭折,来自柏林本地的三位联合策展人朵洛特·阿尔布雷希特(Dorothee Albrecht)、安天(Antje Majewski)、斯特凡·如梅尔(Stefan Rummel)按照他的遗愿继续推进筹备工作,并让展览如期举行。

展览街景,嵌有黄小鹏《Highway 168》,面向展厅外播放,2019年,高清录像,由艺术家惠允

「畏无所畏」,时代艺术中心展览现场,2021年,摄影 Jens Ziehe,柏林


展览通过三个篇章,呈现艺术家针对当前社会普遍弥漫的恐惧和不安所展开的多面向观察。策展团队邀请了不同世代的艺术家,展出涉及雕塑、装置、录像、行为、绘画和摄影等不同媒介的创作。其中很多艺术家长期以来一直通过个人视角讨论着恐惧与焦虑的主题。本次展览旨在探索出现在不同地理和历史脉络中的各种形式的恐惧所构成的广阔光谱,并对取决于集体恐惧和焦虑的世界现状进行反思。展览的第一章节《不确定性——在颠簸中前行》是关于现代化进程、万物变迁、气候危机和所有其他一切的可能性所引发的恐惧。人们能感受到这些恐惧,并且思索如何克服它们,继续前行。艺术家通过创作来展现,探讨恐惧,并且展示出我们如何通过文化途径走出恐惧。

《黄小鹏:一次对话》,2021年,高清录像,由艺术家惠允,©️ VG Bildkunst, Bonn

「畏无所畏」,时代艺术中心展览现场,2021年,摄影 Jens Ziehe,柏林


展览从黄小鹏生前的几段采访视频组成的《黄小鹏:一次对话》(作者:安天和万古诗·维拉胡)开始。在对谈中,小鹏讲述了中国快速变化的城市和现代化的“发展”所带来的生态问题,以及在中国进行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所面临的种种困难。这段视频是本次展览的联合策展人万古诗·维拉胡和安天与黄小鹏首次结识,也让他们了解到黄晓鹏对于帮助年轻艺术家以及和他们进行交流对话的极大热情。同时这也引出了本次展览的起源和重要思考:即使在困境中也能共同创作艺术作品。黄小鹏回顾了自己为了追求创作的自由来到英国求学的经历,也提到他将艺术教育视为重要的艺术实践,进而创立了“黄边站”这一体制外的艺术教育机构的故事。

《黄小鹏:一次对话》,2021年,高清录像截桢,由艺术家惠允,©️ VG Bildkunst, Bonn


来自武汉的艺术家李一凡的摄影作品《施虐与受虐》挂在展厅最高的一面墙上,画面中的数十位民工赤裸上身,头戴黑色头套,紧紧蹲坐在一起。他们看上去像是恐怖分子,也像是被监禁的囚犯,又像是被困在资本经济中的机器零件。作品几乎与展厅的水泥墙融为一体,仿佛将这些民工囚禁在其中。虽然这件作品创作于十多年前,但是它令人想起不久前引起广泛讨论的《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在中国高速发展的进程里,不论是十年前还是十年后,高强度的劳动、抹去个体特征,以及看不见的资本力量,这些依然是中国最底层群体生存困境的写照,如果这种困境不是更泛滥和更无情的话。画面中的民工们透过头套上的孔一致看向镜头,也穿过画面看向我们所有人,这些如炬的视线代表着什么呢?是恐惧、服从,还是默默的反抗?抑或是,它呼唤着我们去探求这种社会体制的真相和相应的出路。

《施虐与受虐》,2008年,黑白摄影,由艺术家惠允


厄尔文·史塔赫 (Erwin Stache)的声音装置《物种死亡》被放置在二楼通往一楼的楼梯边,该装置的主要部件是20世纪30至60年代的收音机和电视显像管,其中一些还能使用。隐藏的扬声器播放着声音和噪音,数码管上显示数字(魔眼)的绿色区域也随之改变。无数老式电子元件堆叠成一片仿佛废土电影中的废墟,而显像管上时不时闪动的符号和发出的声音让人感到这些元件似乎还是具有生命的,它们彼此间正在进行一场音乐性的对话。这件作品令人联想到随着科技高速发展而来的越来越多的电子垃圾,以及人类对环境和资源的无休止攫取。

《物种死亡》(Arten Sterben),2021年,多媒体装置,由艺术家惠允

「畏无所畏」,时代艺术中心展览现场,2021年,柏林


一楼的展厅中央由一个被称为“结构”的装置所占据,这个贯穿两层空间的装置结构同时展示了七位不同艺术家的作品。其中,既是联合策展人,同时也是艺术家的斯特凡·如梅尔展示了他的装置作品《构造学的》。这件作品由石膏板、硅胶、灰尘和扬声器构成,这些物件的相互叠加和移动,就像地壳(岩石圈)上一个个构造板块。作品似乎仅由硅胶临时粘连在一起,随时都会继续解体。板块之下的扬声器发出意义不明的微弱声音,仿佛是经历灾难之后的建筑废墟中发出的呼救,向我们展示了人造结构的脆弱和敏感。

《构造学的(Tektonisch),2021年,声音装置,混合媒体,由艺术家惠允
「畏无所畏」,时代艺术中心展览现场,2021年,摄影 Jens Ziehe,柏林


地下层展厅主要展示视频作品,同时作品的关注点也从较为抽象的恐惧情绪转向更为具体的,特别是人为制造的恐惧对象。同样来自武汉的魏源带来了直接反应当下最大危机——新冠疫情的作品《运动中的蓝幕》。2020年6至7月,魏源乘坐公交车探索了武汉市区,并拍摄下在病毒高峰期限制市民行动,起到隔离作用的蓝色隔离墙,将它们视为作为全球健康危机的遗留物。这些蓝色的铁皮墙在城市中非常扎眼,在当时也被视为疾病的象征和恐惧的来源。但这一作品在今天的德国展示,又非常让人感慨。在疫情爆发一年多之后的今天,柏林的日均新增感染人数仍有数百人之多,观众观看展览需要提交24小时内的检测报告。对比之下,当时武汉所施行的严厉管控政策虽然受到不少诟病,但是事后被证明确是有效控制了疫情。这折射出不同政治体制之下政府和民众对于公共健康事件的不同处理方式难以用简单的意识形态来评价。

中间为《运动中的蓝幕》,2021年,高清录像,由艺术家惠允
「畏无所畏」,时代艺术中心展览现场,2021年,摄影 Jens Ziehe,柏林


贝提娜·纽伦贝克与德尔克·普克(Bettina Nürnberg & Dirk Peuker)的视频作品《水泥》描绘了二战后一个建造在Ebensee集中营遗址上的住宅区的过往和现在。该住宅开发项目保留了集中营当年的供水、排水和街道系统,并回收利用了该建筑中的部分材料。这片住宅区乍一看就和普通的德国乡下小镇没有区别,甚至充满田园诗意。但细看下你会发现,标着集中营缩写字母KZ的铁门就对着住宅门口,埋着无数尸骨的地点被改成了花园,废弃的隧道设施成了射击爱好者的练习场……在发生过恐怖历史的地点继续生活似乎是不可理解的事情,但是实事却是这个集中营在战后尚未完全拆除时,当地的房地产商就开始进场盖楼并且开售了。由于低廉的价格和战后紧缺的住房,这里很快形成了一片住宅区。虽然也有很多人拒绝住在这里,比如一位母亲反对女儿买这里的房子,并威胁以后再也不来看望她;一位犹太人住在这里一晚后感到无比恐惧,并想要买下这整片地改造成集中营纪念馆。但更多人则是默默的继续生活下去。在德国,是否恐惧,似乎并仅仅是心理问题,更是选择何种身份的问题。

《水泥》(Zement),2014年,高清录像截桢,由艺术家惠允,©️ VG Bildkunst, Bonn

另一件与德国历史相关的作品是乌尔里克·库舍尔(Ulrike Kuschel)的《关于东德政治和国防教育的十二幅海报》。出生在东德的库舍尔从小经历了东德教育系统的管理模式。在这里,对西方帝国主义的恐惧被系统性地灌输进学生的思想中。作品将东德教育学文献和教科书的部分语录制成海报,这些文字既有唤起对西方国家仇恨的口号式警句,也有官方文件中对意识形态教育的指导和规定。“我国的年轻人随时准备保卫他们的共产主义祖国和共产主义,这是我们培养他们的方式。”“孩子们应该知道,驻守边疆的战士正日夜保护我们的国家不受敌人的侵略。”这些国人并不陌生的话语模式在已经统一了三十年的德国始终是整个社会反思的对象。但是面对“新冷战”可能再次来临的国际形势,我们会发现这种利用国家机器系统性制造恐慌、对立和仇恨的行为也并没有消失。

《关于东德政治和国防教育的十二幅海报》(12 Plakate zur politischen und Wehrerziehung in der DDR),2004年,12幅丝网印刷版物,由艺术家惠允
「畏无所畏」,时代艺术中心展览现场,2021年,摄影 Jens Ziehe,柏林


纵观整个展览,“恐惧”,这一人类最为原始的情感,可能发源于自然、他人、社会和各种未知,也可以被用作推进科学、增进凝聚力和排挤异类。展览中来自不同背景的艺术家都明确地用艺术来表现、抵抗、分析和消解恐惧。因为恐惧往往并不来自恐惧的对象本身,而来自于我们心理上对对象的种种投射和曲解。很显然,在人类遭受新冠疫情肆虐一年多,以及在此间所经历的害怕、绝望、猜忌、愤怒、挣扎之后,这个展览的开展更具有特殊的意义。或者反过来说,疫情对整个社会结构成的破坏和引起的反思,让观众在参观这个展览时有了新的观察角度。


《畏无所畏》的第二章《恐慌——惊惧时刻》和第三章《潜力——浴火重生》将在今年五月和六月陆续推出,让我们拭目以待。此外,鉴于非常时期观众实地看展的困难,时代艺术中心(柏林)也充分利用了网络平台,推出了内容丰富的线上出版物。在线开幕中可以看到许多作品展出的作品,以及与展览相关的各种资料;随着线下展览的推进,也会陆续推出线上公共项目,一直持续至7月。


*手动输入http://angst-keine-angst.timesartcenter.org,线上观展。

Clang,马馨钰,2019年,录像装置,由艺术家惠允
「畏无所畏」,时代艺术中心展览现场,2021年,摄影 Jens Ziehe,柏林


作者|陈海舒,旅德艺术创作者, 现生活于德国柏林。作品曾于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莱比锡摄影节等展出,入围卡塞尔样书奖、三影堂摄影奖、新锐摄影奖等奖项。


编辑|杨怡莹

假杂志欢迎艺术和文字创作者的艺术批评及文学写作,投稿请发至邮箱yangyiying@jiazazhi.com,一经录用发表,即予稿酬。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