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纳奖得主Susan Phillipz :在千篇一律的都市景观中,如何让感官意识重新归位?
发起人:天花板  回复数:0   浏览数:1074   最后更新:2021/09/01 11:22:33 by 天花板
[楼主] 天花板 2021-09-01 11:22:33

来源:IDEAT理想家


▲Portrait of Susan Philipsz, Courtesy of Susan Philipsz


Susan Philipsz的获奖作品《低地》(Lowlands) 不在白盒子的美术馆,而是在苏格兰的克莱德河(Clyde) 桥底。克莱德河是一条途径格拉斯哥的母亲河,也是一个“自杀圣地”,她的声音装置安装在桥洞底,歌曲唱的是一首葬身大海的男人,灵魂返还家乡,对爱人表达爱意的哀歌。

▲ Susan Philipsz, Lowlands, 2008/2010, three-channel sound installation, duration: 8 minutes, 30 seconds. Installation view Glasgow International Festival of Visual Arts, Glasgow, 2010


艺术家的人声敞露在一个开放的城市公共空间,前来聆听驻足的观众用美妙的比喻说 Susan 的声音听起来就像星星,这也恰恰反映艺术家的作品的核心,人是如何被声音影响,感知并回应空间——从而唤起和自身记忆和个人情感经验

▲ Susan Philipsz, Lowlands, 2008/2010, three-channel sound installation, duration: 8 minutes, 30 seconds. Installation view Glasgow International Festival of Visual Arts, Glasgow, 2010


在公共空间

——声音作为雕塑


艺术家自己坦言常被公交车站、火车站、停车场等等一些人们往往忽视周遭而且不会真正融入的公共地点吸引。她在作品中运用自己未被声学训练的天然声音,身体内部的发声,再将其投射于空间,从而形成一个新的场域,这个过程就像创作雕塑般,声音和空间都是特定的创作材料。

Susan 说“当我来到一个新地方的时候,我最先感知的是空间本身以及场域的声音性。” 她作品中的一种心理地理学特质,即环境如何作用人的心理与行为以及反之人们对环境的想象,强调在环境中的“漂浮感” 。乔伊斯的《都柏林人》写道“人们本身正在消逝到一个灰色的无法琢磨的世界里去”, 他说到的这灰色的无法琢磨的世界,放到当下,也许就是这千篇一律的都市景观,人们在此之中感到一种疲惫和呆滞,而Susan 的作品正是试图溶解这种现代性,让人的感官和意识重新回位


如她在英国东伦敦的乐购超市的一件作品Metropola,她在超市阁楼里通过广播系统唱Radiohead的Airbag,人们都停下脚步,驻足倾听,在一个原本开放的公共场所,人们忽然听到了柔软的女性之声唱 Thorm Yorke 的迷魂之音,人们下意识地发问“我身在何处?”,周围与自我的界限顷刻间变得明朗,自我的感知被触发了。

▲ Metropola, 1997, Live performance over supermarket PA system, Courtesy of the artist, Tanya Bonakdar Gallery, New York/Los Angeles and Galerie Isabella Bortolozzi, Berlin © Susan Philipsz


她97年的另外一件作品《过滤器》(Filter)更是直接生动,艺术家在Belfast 的一个汽车站唱起了一首有关逃离现实的歌,人们要去哪里,逃去哪里?此刻是否时现实?

▲ Filter, Installation view: Laganside Bus Centre, Belfast, 1998, Courtesy of the artist, Tanya Bonakdar Gallery, New York/Los Angeles and Galerie Isabella Bortolozzi, Berlin,Photo: Eoghan McTigue, © Susan Philipsz


声音如何重构历史


Susan 从北爱尔兰的艺术院校的雕塑系毕业,她父亲是出生于缅甸的英缅混血,二战后来到英国。家族的移民史经历,使得Susan 作品的核心命题与历史、迁徙和记忆重构有关。她的诸多作品都在历史漫流中重新挖掘一个个颠沛流离的有关人与声音的故事,声音在新的情境之中的位移。

▲ Susan Philipsz, Credit Julian Abrams


在第13届德国卡塞尔文献展中,她的作品《弦乐研究》(Study for Strings) 安装在火车轨道上,她重新演绎了一首1943年被纳粹杀害的作曲家P**el Haas 的同名弦乐作品,当年演奏该曲的管弦乐团的成员也不幸罹难,艺术家将原曲重新录制至多个轨道,只分离出中提琴和大提琴部分,将原来的作曲逐一拆分,大片间奏都是无声,恰好指向了音乐家们的缺席,铁道的历史记忆被重新触及。

▲ Susan Philipsz. Study for Strings. 2012. Eight-channel sound work. Installation at Kassel Hauptbahnhof, Documenta 13, 2012. Courtesy the artist, Tanya Bonakdar Gallery, and Isabella Bortolozzi Galerie. Photo: Eoghan McTigue


Susan 的创作方式如人类学田野,她始终是从场域出发,空间给她灵感,将该地具有特定历史符号的歌曲置于一个新的情境之中,旋律在特定环境之中被赋予一种新意,重新构建了历史的认知。

▲ The Internationale, 1999, Installation view: The Moderns/I Moderni, Castello di Rivoli Museo d’Arte Contemporanea, Rivoli-Torino, 2000, Single channel sound installation, 2 min, 10 sec (every10min), Courtesy of the artist, Tanya Bonakdar Gallery, New York/Los Angeles and Galerie Isabella Bortolozzi, Berlin, Photo: Paolo Pellion


同样地,她在英国泰特美术馆的个展中的声音装置来自二战中被损坏的乐器,录制了一首战争中军号演奏的“ 最后一站”,曲调已经支离破碎无法听出,而乐器本身作为一种战争的遗迹的符号化象征,演奏者的呼吸和不完满的音调传递一种人的存在。

▲ Klappenhorn (keyed bugle) Ruin. Salvaged from the Alte Münz bunker, Berlin 1945. In the collection of the Musikinstrumenten-Museum, Berlin

声音即是行动与连接


苏珊和五个兄弟姐妹一起在格拉斯哥长大,在教会学校接受教育,青年时期最美好的回忆是和姐妹一起在当地的天主教堂合唱。音乐是她最忠实的陪伴,从民谣、流行音乐、摇滚乐到古典乐,当然影响最深的还是英国摇滚,她2001年的一件闻名作品,是重新用无伴奏合唱方式演唱 D**id Bowie 的传奇革新唱片 Ziggy Stardust,在一篇采访中,Susan 的伴侣说直到现在她还会和朋友们相聚时一起欢唱 Bowie 的曲目。

▲ 英国华丽摇滚巨星大卫鲍伊经典专辑 Ziggy Stardust


在过去一整年疫情期间,人们因隔离而不能前往众多现场,Susan 和Philadelphia contemporary 空间将原本在地性的作品“Muffled Drum” 重新校准,将原本安置在一座古堡宅邸各个角落的声音上传到云端,观众被鼓励在家把手机放在日常家用器具里诸如碗、罐子、锅等等,在不同位置来播放。

▲ Susan Philipsz: Muffled Drums


声音连接了每一个孤独在家的人,家庭的内部空间也延展成了外部世界,人们不再寂静。

▲ 艺术家演示如何自己在家使用日常器皿播放音频视频截图,如果你也想加入这场”声音的聚会“,请戳链接➡️

https://www.philadelphiacontemporary.org/muffled-drums


也许在日常具体的生活中,我们都应该试图从一个罅隙中找到出口,到过去去,到未来去。


就像Susan 的作品的形态那样——忽然有一天你在通勤的公共交通上,听到一首装满你和初恋共同记忆的曲调,你慢慢走入你的回忆之门,声音紧随其后,永不消逝,和宇宙微颤地波动共鸣。


https://www.frieze.com/article/susan-philipsz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TSmg4wnU4g

https://www.tanyabonakdargallery.com/video/79/

https://www.moma.org/interactives/exhibitions/2013/soundings/artists/11/work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qwLtNYvQ94

https://www.nytimes.com/2010/10/14/arts/14iht-rartsound.html?auth=login-google

https://www.theguardian.com/artanddesign/2010/nov/14/susan-philipsz-turner-prize-2010-sculptor-in-sound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seKIksUt6A

https://www.frieze.com/article/susan-philipsz


撰文:程敏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