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出自农民之手
发起人:喻淑阳  回复数:0   浏览数:1805   最后更新:2009/07/09 06:39:28 by 喻淑阳
[楼主] 喻淑阳 2009-07-09 06:39:28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有意思的是,用于第一颗原子弹的铀竟然来自于那些大多搞不清铀元素为何物的农民手中。

1958年,当时中国核工业的整个体系尚在初建阶段,正规的铀矿和处理铀矿石的工厂都没有建成,而研究单位又急需两吨二氧化铀做实验,当时的二机部部长宋任穷便指示该部三局想办法先生产出制取二氧化铀的原料。三局决定在广东的一个地方搞土法炼铀。
炼铀,即采到铀矿石之后,把它提纯成为含铀60%~80%的化学浓缩物,叫做重铀酸铵或重铀酸钠,俗称黄饼。然后再经过二氧化铀、四氟化铀、六氟化铀以及金属铀等几道工艺过程,生产出核装料。
下庄虽然只是粤北山区中一个仅有几十户农家的小山村,却也是中国第一个花岗岩型铀矿床。为了在炼铀厂建成之前获取制造第一颗原子弹所需的重铀酸铵,三局副局长佟城首先赶到下庄,组织十一分队实施土法炼铀。很快,不到一个月炼铀厂就建成了,厂房是用树皮、茅草和竹子搭起来的,草棚下并排竖立着几个大木桶,用以代替浸出槽,每个桶中装满了碎矿、硝酸和硫酸,被浸泡着的矿石在桶里发出汩汩的响声,浸出来的溶液从第一个桶里流进第二个、第三个……然后流进地下的容器里,再从容器里倒回到第一个桶中,反复浸泡沉淀。在这里,用布袋豆腐包搞过滤,用铁锅当反应器,接下来,在另一个草棚里,人们用同样简陋的土办法,把溶液慢慢烤干。郴州铀矿炼铀厂的生产条件也是一样,汗流浃背的矿工们用铁锤砸碎放在石臼里的矿石,用筛子筛出粉末,接着加酸浸出,用滤斗过滤,用电炉烤干。十来个人要足足干半个月,才能从几十吨矿石中炼出很少的200克铀来。
在中国的苏联专家也支持土法炼铀。他们说,苏联开始搞原子弹的时候,铀矿方面也是用些土办法。苏联专家对中国官员说,你们要加工20个大木桶,直径要两米,高也要两米,这样每个桶装几吨矿石做渗滤,把硫酸倒进去,从里面把铀浸出来。苏联专家作为技术指导,强调我们要安全防护,设备条件简陋不等于说就不能安全防护或者不需要安全防护了。比如操作的时候都要戴胶皮手套,要穿上套鞋,穿上工作服,还要穿上橡皮围裙,戴口罩,另外废水一定要经过石灰和木炭处理。
土法炼铀中,有些材料需求量比较大,比如用来过滤的布就特别费。当时因为一般布都要凭布票购买,买多了不行,工人们就轮流去商店,一人买几米回来。到那里买布时还不敢跟人家说要这么多东西干什么。
1958年底,二机部在下庄主持召开了全民办铀矿现场会,推广下庄的土法炼铀经验。在此前后,江西、广东、湖南、云南、贵州等20多个省区的农民也被动员起来,人人动手,用土法采矿并冶炼。他们从附近采集矿石制成黄饼后,再拿到收购点去。尽管这样的黄饼极其粗糙,但国家当时定出的价钱却超过了黄金,每吨20来万元。
云南云沧的农民也炼铀,他们是把含铀矿先刨出来,再用碾粮食的碾子把铀矿石碾碎。碾碎以后,就用做豆腐的麻布包过滤,一道一道过滤。最后得出细一点儿的,那个铀的沫,这也叫初铀。将来拿这个就可以搞二氧化铀、四氟化铀、六氟化铀,一道一道弄下去了。
通过全民办铀矿,共获得土法冶炼的重铀酸铵163吨,在苏联后来毁约停援而铀矿山和水冶厂又一时建不成的情况下,为国家初期的核燃料生产提供了原料,进而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赢得了时间。对此,美国学者刘易斯和薛理泰说,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是一枚人民炸弹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