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展在沪举行 主题探讨社会关系
发起人:香瓜侠  回复数:13   浏览数:2848   最后更新:2017/02/12 15:49:30 by hirici
[楼主] 香瓜侠 2010-01-11 20:19:13
“链接”展在沪举行 主题探讨社会关系

  早报记者 徐佳和

  

邱加雕塑作品

  在任何一个网页上出现的链接,都能够将浏览者直接带入一个完全不同的虚拟空间中去,链接是勾连一个个不同的网站、网页、博客、空间的基础的技术手段。昨天,“链接——京、沪、杭三地艺术家展”在上海明圆文化艺术中心举行。展览主题意在从这种网络空间的连接形式入手,强调对于当下社会形态中“关系”的思考。此次参展的艺术家试图综合运用各种媒材,展现从不同立场出发的对于“关系”的疑问。

  展览为参展艺术家王煜宏、吴小军、邱加、金阳平、周明、曹小冬、黄奎、蒋崇无、黄墨寒,提供了一个相对较大的空间,来提倡一种对于艺术家观念的完整阐释,而不仅仅是见缝插针地展示作品。这就好比一个个完整的网站,通过“链接”相互串联。由此,存在的多样性、不确定性得到了呈现。

  曹小冬的作品是一份虚拟的民国军人私人照相簿,他带着些戏谑的意味改写了老照片,用自己的形象替代了照片中人物的面貌,混淆了个人叙事史,内容涉及家族流传、情感纠葛、社会动荡、军事战争。整件作品有时间线索可寻,但图像之间没有严密的逻辑关系,个人角色不稳定,身份、年纪随意切换。曹小冬认为,这是为历史的“意淫分子”提供了精神疗法,也是自我娱乐。“我的祖父曾经是个国民党军人,家里有关他的照片在‘文革’中被我们家族自觉地销毁殆尽,等我再看到他的照片时,他已经成为一个行将就木的目光呆滞的老人。”曹小冬说,对他而言,这是对祖辈残缺记忆的信息填空,在面对国家历史上的政党纠葛的得失问题时获得心理自慰。

  女艺术家王煜宏的影像装置作品《量杯》则对婴儿的哺乳过程进行了重新解读。新生儿喝到的第一口奶多是医院里提供的配方奶,由护士扶着脖子喂入嘴里,这也是他们人世“替代品”的第一课。这是否也可以看作所谓科学化育儿的开始?作品中,雪白的墙上巨大的投影中,婴儿在母亲怀里安稳单纯地体验着被哺乳的快乐,母亲的抚慰声、婴儿的啼哭声、吮吸声,在不间断地循环往复。婴儿纯真的本能让一切外力强加的所谓“科学”变得苍白无力,而成人的伪善从人生最初的一刻就已经开始。

  有些“链接”未经选择,甚至带着强制,因此缺乏温情,人与对象之间的关系变得更直接而复杂,贴近而模糊。艺术家个人的观点在互相链接的过程中穿插、交织,甚至异化。展期将持续到2月10日。
[沙发:1楼] guest 2010-01-12 09:24:25


[板凳:2楼] guest 2010-01-12 17:28:29


[地板:3楼] guest 2010-01-13 09:20:02


[4楼] guest 2010-01-14 09:42:22


[5楼] guest 2010-01-18 17:23:06
“链接”展览所处的虚拟时代以及艺术创作

刘礼宾

“城市”既可以是具有物理形态的实在之城,又可以是信息交织而成的虚拟之城。
以“物理形态的实在之城”为基础,则对现实的体验的真实性和对虚拟的体验的虚幻性泾渭分明,易于分别。在此环境下,如果对现实的体验为虚幻,则颇具佛教所说的“万物皆空”的意味;如果对虚拟的体验为真实,则仿佛在编造童话,或在虚构人间天堂。以实为实,以虚为虚,此时的感知主体注重的是外物的实在性,而“心”在此平静如水,犹如镜面,缺少主动性。
以“信息交织而成的虚拟之城”为基础,对虚拟的体验的真实性和对现实的体验的虚幻性顺理成章。如果再以为只有对物理实在的体验为真实,对虚拟时空的体验为虚幻,则有点泥古不化了。以实为虚,以虚为实,此时的感知主体注重的是“心”的体验性,而非外物的实在性。
现实条件是,我们所处的城市是“物理形态的实在之城”和“信息交织而成的虚拟之城”的综合体,“信息交织而成的虚拟之城”越来越具有“物理形态的实在之城”的实在性,而“物理形态的实在之城”越来越具有“信息交织而成的虚拟之城”的虚拟性。
如此一来。
以“物理形态的实在之城”为基础,则对现实的体验的真实性和对虚拟的体验的虚幻性不再泾渭分明,易于分辨。在此环境下,对现实的体验如果为虚幻,如果对虚拟的体验为真实,则也顺理成章了。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此时的感知主体虽然注重外物的实在性,而外物本身就有了虚拟的成分,“心”即使平静如水,犹如镜面,它所映照出来的物象已经是亦幻亦真了。
以“信息交织而成的虚拟之城”为基础,对虚拟的体验的真实性和对现实的体验的虚幻性还是顺理成章。面实为虚,面虚为实,此时主体的“心”的体验性像浮萍一枝,更多了摇曳动荡。
完全以“物理形态的实在之城”为基础,或者以“信息交织而成的虚拟之城”为基础面对世界的人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人动摇在两者之间。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体验到“实城实景”、“虚城虚景”的人数在迅速减少,体验到“实城虚景”、 “虚城实景”的人物在迅速增多。当代人穿越于虚实之间,基于这种经历而形成了一种带有普遍性的社会心态,在虚拟和现实两个社会并存又相互转换的现状下,人的主体意识在穿越中谋求达到平衡。
“实城虚景”、“虚城实景”给当代社会带来巨大变化,对个人体验形成了巨大冲击。将这种“变化”和“冲击”可以视为激发新的艺术创作、推动当下理论界“话语转向”的重要契机。以往对信息时代的虚拟性做反思性的批判和解构式的证伪是一些学者的立场,我则想通过对这种虚拟性的强调,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新的契机。
具体来讲,这种可能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对“虚拟性”的肯定、推崇、切身体验可以改变艺术家感知世界的方式(体验到“实城虚景”、 “虚城实景”的人物迅速增多),表现“虚拟性”可以成为艺术创作的核心(正如以往表现对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强调一样,现在可以在艺术创作中强调基于虚拟的“现实主义”)。艺术家生存体验的虚拟性加强,会使艺术家处于不同以往的虚拟存在之中,这种生存体验会进一步模糊艺术家创作状态和生存状态之间的界限,正所谓“人生如梦”,现在是梦与人生同步。众所周知,艺术创作本身便有很强的虚拟性,这表现在各种艺术形式的创作之中。现实存在的虚拟性增强,会使艺术家更加容易进入本身便具有虚拟性的艺术创作。这里不是强调一种实用主义的创作渠道,而是强调艺术家在这种虚拟感受的笼罩中,只有保持现实感觉的虚拟感,才能在创作中真的当下现实有关联。在这一过程中,主客体之间以往的对立关系变得模糊,反映论式的艺术创作模式不再生效。
其次,对虚拟时代的肯定给时下的艺术批评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新的可能性。以对虚拟时代的肯定为基础的批评,将对以往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批评提出挑战。“现实”已经变得虚拟,在这样的时代,怎样思考“现实主义”成为了一个问题。
虚拟时代的到来,照以往的语言模式来表述,应该是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但在虚城时代,“新”和“旧”本身就具有了同时性。对这样一个时代,艺术将会有怎样的走向?难以定论,但是一种值得珍惜的契机已经出现,期待这样一个时代的艺术家。
[6楼] guest 2010-01-19 17:24:27


[7楼] ba-ba-ba 2010-01-19 17:29:34
这是谁册的展览,真土,是不是策划人家里刚装网线啊。这年头还娶了个这个名字。好雷好雷。上海怎么尽出这种展览啊。。。。
[8楼] guest 2010-01-19 17:34:51
刘立饼同学,不要学老一辈批评家们什么东西都能写,什么东西都懂,什么东西都敢写的鸟样。这样不好,你还年轻,年轻人不要那么的万能。
[9楼] guest 2010-01-19 17:52:57
真土
[10楼] guest 2010-01-19 23:38:58
这篇艺妓报道也挺雷人的
[11楼] guest 2010-01-20 00:42:41
嘿,房地产商,去798开店当艺术总监雷人去吧!
[12楼] guest 2010-01-20 09:30:40


[13楼] hirici 2017-02-12 15:49:29
不懂这一句“成人的伪善从这一刻已经开始”,婴儿的纯真本能让外力科学变得脆弱??这两句什么联系???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