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总是来自对错误的补救和调整 老邱的blog
发起人:湿大大  回复数:1   浏览数:1844   最后更新:2006/06/24 14:01:01 by
[楼主] 湿大大 2006-06-24 13:19:17
创造性总是来自对错误的补救和调整




上一节说道,“我的意图”乃是试错的起点,在实验性的工作过程中,这个原初的意图遭到修正----这种修正也是一种效果上的强化----就这个环节而言,“我的意图”已经被假设为一种操作性的工具:为了工作过程能够开始而有必要存在,却没有必要一定是准确的。工作过程自然会推出富有意义的结果,从那里开始并不重要。在这个意义上,原初的“我的意图”已经是被当作一种建设性的错误。
这一节我们将涉及:不但在工作的起点我们所拥有的是一种建设性的错误,在工作过程中,我们也还要不断遭遇这种建设性的错误。或者说,试验过程就是不断地制造和解决这种建设性错误的过程。
人有天性的偏向。对于天性活跃跳脱,奇思异想旁逸斜出的人,强调工作的程序和控制力是必要的。而对于通常行事循规蹈矩,日常理性占上风的人,强调错误中的创造力,就非常有必要。自发的奇思异想和本分的理性这两者,都并不能单值地保证创作物的艺术价值。我们在工作过程中,会不断地“凭感觉”行事,但所谓“凭感觉”行事者,其实所凭的无非是此前耳濡目染的规则与潜规则。是已经内化为直觉的话语与记忆,“凭感觉”的托辞并不能保证不是在复制已有的“感觉”。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也会不断地以既有的知识作为推论的基础,运用逻辑工具来确保工作进程中的价值感。因为创造性的工作并非复制既有的事实,并不能以既有的价值标准作为评价的依据。而工作效果在事先还未呈现,只是作为一种猜想,存在于内心的谋划中。因此在效果尚未完全呈现,我乃是以我的个体经验,在作为他人经验获全体经验的权充物在进行工作。这样一种工作,其信心的建立,很大程度上就有赖于:必须要使用逻辑工具,在个人经验和集体经验、他人经验之间建立可靠的连接。在整个工作程序之中,我们不断地添加要素,也不断地删减要素,不断地改变作品的结构,这是一个不断地“凭感觉”和进行判断的过程。在工作过程中的每一步,我们都面临着“要不要这么做”或者“这么做对不对”这样的问题。也就是说,在创作过程中,我们会本能地、潜意识地使用逻辑和理性----即使是在我们自以为“凭感觉”的时候,其实也是如此。“凭感觉”只不过是不加反思地使用逻辑而已,其实更被动。而对于创造性工作而言,这恰恰是一种最不理性的态度。
这时候,建立起对于“建设性错误”的信赖和利用机制,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正如我们在创作过程之初,要对自己的创作冲动加以管理一样,此刻我们要对我们的合理性冲动加以管理。这些合理性冲动包括:明显的作品感、作品结构的闭合性和完成感、流行的符号性意象、话语上的可阐释性、巧妙性,等等。以上这些是一个够疯狂的创作者所应该尽力避免的,当然,也是一个够“理性”的急于出点小名的没出息的创作者所应该追求的。我们应该把这些感觉与我们在谈论艺术态的时候所谈到的焦虑感、惊奇感、解放感、苏醒感、必然感等等指标加以对比。这些合理性冲动的总的特征是:它们符合现有文化中关于艺术的想象,诉诸了现有的关于艺术的知识,但没有诉诸艺术经验。这样的工作让人记住、让人同情、让人理解甚至让人钦佩,但不是那种让人失衡和感受到理性的边界的经验。这时候,我们必须关注我们在创作过程中所遭遇的错误,或者,我们必须在显得完美顺畅的机器中掺沙子制造错误。
正如我在“围绕关键词展开折腾”那一节中所说的,我们可以暂时抛开推理程序,用各种异质因素的引入来创造大量“出错”的机遇。而对于明显挑战日常理性的自发性“错误”,更要随时加以捕捉,善于发现其建设性因素。在明显的错误和创造性之间,所缺的可能只是一种转换机制或转化要素。没有无价值的错误,只有忽略了错误的人。那是正常的,太正常了以至于迟钝了的人。
不管是生活中的还是艺术史上,我们去考察的创造过程,会发现事实上创造性往往是由错误开始的。比如我做饭,我们吃芹菜,某些地方的人习惯把芹菜的叶子摘掉,只吃芹菜的杆。突然有一回,因为时间太紧,或者因为一向不会做饭的朋友进了厨房帮忙,我们忘了摘芹菜叶子就一起做成菜了。吃的时候呢,也没有发现,一起吃了。于是发现原来芹菜叶子可以吃的,再于是,就把芹菜叶子发展成一道“独家”的菜。用芹菜叶子做菜乃是“异常”,要使异常如常,我们先要回头要尊重“常”----为什么前人只吃芹菜杆不吃叶子,找出理由来,加入必要的要素,比如某种调料----这个过程常是创造活动的模式。
对错误添加转换要素,或者架构转化机制,就是对错误的调整和补救。包换了错误,由错误作为构成机制的作品,就是有波折的作品。质有这种有波折的作品,才有机会成为提出了问题的作品。
创作往往来自于错误。随着创作经验的增加,我们会发现其实犯错误是很难的一件事情。前面我们说过蜘蛛结网不会犯错误,每次都结得完美无瑕,所以蜘蛛不是艺术家。可是人呢?人是一种会犯错误的动物。会犯错误的动物才是高智商的动物,一个动物如果不会犯错误就说明它智商很低。我们造一个房子,没造好,房子就塌啦。而蜘蛛从来就没有听说过会造不好一个网----因为它完全按照本能工作,按照存在于它的基因中的编码工作。它从来就没有能力不那么做。而人盖着房子时会有人突发奇想,用糖块来盖一间房子怎么样。这么做可能是犯了错误。但这个用糖盖房子的疯子至少干了与众不同的事情,至少告诉了别人用糖盖房子通常来说是要不得的。用糖块盖房子,在热带固然不可行,在南极北极却未尝不可能。我们的思维必须预先为错误腾出空间:在什么情况下,错误并不是错误。
所有的创造性的工作必定是批判性的工作。也就是说,每一局棋其实都提前是一局残局。我们观察高手下棋,前面的炮二平五之类起手的招式下得飞快,似乎是为了尽快把前面这些例行公事的铺陈过掉,才开始来到值得慢慢地、认真思考地下棋的阶段,可以说,其实只有到了这些慢慢下棋的阶段,一个棋手才开始真的在使用他的创造性。其实,只是到了这些阶段,他才有可能开始犯错误。
本节提出的是一条在创作程序中经常要使用的自我省查标准:我是不是已经犯过错误,并且使这种错误成为我独到的营养?不犯错误的事情,或者说,与人类此前的错误无关的事情,那只是现有文化的自我复制,说不上创造,只是平常语言的陈词滥调的变体。
作为一个波普尔主义者,我一贯支持试错的方法论:不但在科学上,文化上我们更可以去试错。具体到做一个作品的方案,那就是更是一个不断试错、在没有错的地方制造错的过程。“手语”的形象对于“提线木偶”来说是一个错误,正是这样的错误,打开了我们的感官世界。
[沙发:1楼] 21。 2006-06-24 14:01:01
读了,有益。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