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3-20 “无声的人们-和农民的对话”陈少峰作品展
发起人:二万五  回复数:0   浏览数:1478   最后更新:2008/01/28 09:14:41 by
[楼主] 二万五 2008-01-28 09:14:41
“无声的人们-和农民的对话”陈少峰作品展

[attachment=78416]

展览城市: 北京-北京
展览时间: 2007-03-20~2007-04-15
开幕酒会: 2007-03-18 15:00
展览地点: 空白空间


 15年以来陈少峰一直在他的作品中探讨河北农民的话题。他有意识地回避全球化背景下的艺术语言。他通过跨越“专业”和“非专业”之间的鸿沟来打破艺术的精英化特点,并以此将艺术与生活融合。

  尽管陈少峰作品的内容专注于中国本土,但它们基本上都是在国外展出。陈少峰参加了2002年第二届福冈亚洲艺术三年展以及首届广州三年展“重新解读——中国当代艺术十年(1990-2000)”,他的作品“和天公寺农民的对话”参加了2004年圣保罗双年展,并在德国法术馆的个兰克福的实用美展中展出。

  今年,陈少峰所有主题的作品都将首次以名为“无声的人们”(2007年3月20日——4月15日)的个展在北京空白空间展出。作品包括:“河北省的调查”系列的纸上作品,“和天公寺农民的对话”系列中的双重肖像油画以及他在2006年在长征计划中完成的最新作品。

  如上面提到的,通过不断的探索,从1993年和1996年的“河北省的调查”系列作品开始,陈少峰找到一个结合艺术和社会人类学的起点。1993年,他采访了100多个村民,用碳条给他们绘制肖像,为他们拍照。各方面因素互动促成了一张张单独的肖像。每件作品都由艺术家和他的模特签名,这样使艺术家和模特的合作关系变凸现起来。1996年,陈少峰和同样的人群再次合作,并将作品类型延伸到纸上系列。通过追踪这些人物的生活而形成的创作序列展现了一种延伸了的时间坐标。

  迄今为止,1993年的“河北省的调查”系列作品只在中国展出过一次,即位于北京的中国国家美术馆。在国外,陈少峰的社会学计划系列于1996年首次在慕尼黑Marstall剧院的一个由Alexander Ochs策划的展览中展出。这个系列还从未在中国展出过。

  在接下来创作与1998年的作品“和天公寺农民的对话”(和农民的对话)中,陈少峰描绘了村民,同时,他自己也成为了村民描绘的对象。艺术家穿梭于中国的乡村地区,以一种特殊的延展性的双重框架为模板,通过和农民分享艺术创作的过程来探寻一种平等对话的立足点。

  系列的双重肖像完成了,展示了一种艺术和非艺术图画之间的鲜活对比。他们对各自的绘画对象作出像医疗卡上的照片一样的描绘,由此或许也能让人联想到放大了的护照照片。陈少峰画的肖像着重强调写实和记录,而“非专业画家”的作品,以新鲜的、汉有偏见的、多角度的描绘,一次又一次地表现出陈少峰的外貌特点,讲述着一个创造性探索的故事。一方面,这些肖像是一种文化纪录的方式,另一方面,它们也成为了一种人类创造潜能的暗示。

  陈少峰从“非艺术的角度”发现了他作品的核心,一种人和艺术的密切接触。对于他自己国家的现代艺术,他批判了前苏联和西方对其过于强烈的影响以及一种自我独立艺术道路的缺失。在“艺术为人民”原则的引导下,陈少峰通过他的作品努力探寻一种特定的中国符号语言。

  他最近在长征计划框架下完成的作品叫做“信天游——陕北人民最具代表性的表达方式”。“信天游”是陕北的一种民歌,歌者将各种各样的外部灵感汇集在一起,临时创作出他的歌词。陈少峰借用了这种自发性,他让自己的灵感被他在去陕北路上遇见的人激发,对于他,过程是他艺术创作的关键因素,而不是最后的结果。

[attachment=78417] [attachment=78418]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