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不存在的事实与被遗忘的现在
发起人:叮叮  回复数:2   浏览数:1814   最后更新:2006/02/26 18:21:54 by
[楼主] 叮叮 2006-02-26 13:18:25
不存在的事实与被遗忘的现在
浅谈数位时代的新美学观


「如果你能够下载脑中一切的内容,到一台机器里,那台机器,就变成了你。让你身体其它的部分死去吧!反正那些部分并不那么的有趣。从此,那机器(你)可以长生不死,就算硬件不能达到永恒,你总是可以把所有数据备份下来,在第一台机器坏掉的时候,转载到新机器上…每个人都希望能达到永生的境界,不幸的,我想我是属于最后一个还会死亡的世代。」

杰罗‧斋‧苏斯曼
马省理工学院教授

从存在主义「我思故我在」的角度来思考,杰罗‧斋‧苏斯曼(Gerald Jay Sussman)教授的一翻话并非危言耸听。如果我们同意存在的本质,建构于个人的思维与意识,当你的思考逻辑、知识、记忆都能被转载到计算机上的时候,那台机器就变成了你。以现在计算机科技飞速成长的步调来看,这么一天的到来,似乎不是不可能的事。数字科技的大跃进,并不只是带来了新的工具或媒体。在这个崭新的年代,人类所有的行为模式与哲学辩证,包括最根本的存在问题,都必须被重新论断。

在不知不觉中,数字媒体已改变了你我对一切事物的认知。其中计算机网络,更像是个人神经系统的延伸一般,将使用者的「触角」,漫无边际的向外伸展。当许多信息、知识、及日常活动,都由物质空间移民到网际空间之后。不管你愿不愿意,计算机已经是你的一个部分,你的一部份,也已经存在于计算机里。

认知开始转变,传统的美学规范,已经不再适合现代人的眼光。新美学逻辑,在新媒体的推波助澜下,早已悄悄地渗入了现代人的意识型态。美的标准,从来就不是件永恒的事。每一个世代特有的美学,都是因应当代的生活特质自然形成的。本文将以作者权的转移、新伪真主义、视觉信赖的丧失、非线性叙事逻辑、未完成的美感来探讨数字时代的新美学观。

你来演,我来唱,大家都来看

网络是所有艺术媒材中,唯一以互动为根本的媒体。互动在网络世界里,不只是一种可能性,甚至是一个必须的行为。上了网,你不做选择、不按鼠标键,网站的内容不会像电影或是音乐般,一格接着一格、一个音尾随着一个音,按照创作者安排好的顺序播放出来。

网络艺术与传统艺术最大的差异,来自于作者权(Authorship)的转移。利用网络强烈的互动本质,网络艺术家在网际空间中架构出一个个舞台,让参与者由被动的观众角色,摇身一变成为主动的表演者。与传统性艺术相异,作品的内容已不再是由艺术家所完全控制,作者权反而掌握在观众手里。这类型的艺术家,不像画家、雕塑家、小说家、或作曲家,他们不是作品内容的提供者。在角色上,他们反倒比较像是建筑师或是舞台设计师,他们架构出一个平台,让观者你来演,我来唱,大家都来看地一起将内容完成。马格‧乐芙乔依(Margot Lovejoy)的作品《我的转折点》(My Turning Point, [url]http://www.myturningpoint.com),就是这类型作品中的典型。

马格‧乐芙乔依任教于纽约州立大学(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她的多媒体艺术作品,曾于「另颣美术馆」(Alternative Museum)、「PS1当代艺术中心」(PS1 Contemporary Art Center)、「史丹佛美术馆」(Stanford Museum)、及「台北当代美术馆」展出。在1997年,出版了「后现代思潮:电子媒体时代的艺术与艺术家」一书,1988年并曾荣获「古根汉美术馆」艺术奖金。

《我的转折点》网站以一小段应用向量式动画软件 - Flash所创作的黑白动画开场。一段段无名的小故事,将观者带入一种告解的心境。进入主画面后,观众可以选择看别人的故事,或者将自己生命中的转折点与大家分享。为了创造群体性,马格‧乐芙乔依将数据库中收集的故事,依照内容分为:教育、亲密关系、健康、意外事件、个人观点、工作、移民、有影响力的理论、战争与政治、经济、自我认同、成长与家庭等十二大类。观者不仅能以这十二大类来寻找自己关心的故事,还能选择用性别、种族、年纪、甚至号码来搜寻。这种充分的选择权,让每一个观者都能够依个人的方式,找到与自己有共通点的人。在阅读他人故事之后,也可以进一步做响应与探讨。马格‧乐芙乔依在作品概念中特别强调:「我的转折点是一种新型态的群体合作,以揭露自己生命中重要转折点为基础,在将他人与自我经验连接的同时,建立了一种新的共同体。」

将个人经验展示于网络这个开放性的共同空间,从精神性上来看,《我的转折点》不只是一件网络艺术,还是一件公共艺术。与一般公共艺术不同的是,公众不仅能欣赏,而且还主动参与创作。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艺术家将作者权心甘情愿地交了出来,观者也如鱼得水地自由发挥与分享。戴维‧克劳弗(David Crawford)的《数位诊所》(Digi-Clinic, [url]http://rhizome.org/artbase/2748/digi_clinic/index.html),与道格‧顾德温(Doug Goodwin)的《俳句诗之树》(Haiku Tree, [url]http://haikutree.org/),也是这种以观者的参与为主体的网络作品典型。

是我,非我,我是我,我亦非我

网络是一个新的公共空间,但在性质上,却与物质世界迥然相异。在这个空间里,每一个个体都拥有移型换影的变身术。张三有可能也是李四、王五、和陈六。今天和你在聊天室里打情骂俏的妙龄少女,可能就是明天在公交车上与你一言不合的彪形大汉。

2001年5月4日,十九岁的卡西‧尼可‧史望森(Kaycee Nicole Swenson)过世了。这位小女孩在与白血病搏斗了两年之后,终于在并发症的侵袭之下,离开了我们。两年来卡西的网络日记,成为了全球白血病人的寄托。卡西与病魔搏斗的过程,使成千上万人含泪为她加油,她乐观开朗的个性,带给了许多人希望。6月26日,一篇纽约时报文章,揭露了残酷的事实:「卡西根本不存在。四十岁的家庭主妇,黛比‧史望森,创造了卡西这个不存在的事实。」曾经为卡西伤感落泪的人们,群起震怒。被愚弄的感觉,让大伙无法接受这出演的太完美的戏。一位曾是卡西最终实的支持者,史坦先生说:「从这个事件,你可以学到不再轻易相信他人,可是,我宁愿不上这堂课。她不存在,并不代表我们不该再去为陌生人付出爱,但网络确实是一个鼓励伪装的媒体。」

戏剧常常追求与现实生活相映,但却永远无法跨越真假之间的界线。买了票、进了场,台上的是戏、台下的是你。观众随着剧中的高低起伏而喜怒哀乐。你永远不必担心被愚弄,因为戏是戏、你是你。那条安全线,使观众能放心的让自己融入,为剧中人付出感情。但也使戏剧的「写实主义」再怎么向前推,也只能做到逼真,而不能成真。要讲写实主义,网络世界不分青红皂白的特性,确实让艺术家们能自由地在真假之间游移。时而成真、时而造假,成了一种新的伪真主义。朱利叶‧安‧马丁(Juliet Ann Martin)的网络作品,《迫在眉睫的未来》(Instant Future, [url]http://www.julietmartin.com/future/)就映证了这一点。

朱利叶‧安‧马丁是新一代的网络艺术家,1993年于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取得学士学位,1997年于「视觉艺术学院」(School of Visual Arts)取得计算机艺术硕士。目前任教于帕森斯艺术学院(Parsons School of Design)。她的网络作品,曾为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纽约通告杂志(New York Post)、及雷奥纳多数字艺术杂志(Leonardo)广泛的报导。

《迫在眉睫的未来》应用HTML、Java、及简单的黑白图像架构而成。单纯而简洁的文字,以第一人称回忆与告白。内容陈述了一个曾被性虐待的女子的心声,文字深切而真实。手稿式的文字与图像,更强调了故事的人性。这个主角是没有名字的,这种不解释、不说明、不表白的态度,使得这个『故事』,漂浮于网络的灰色地带。她是谁?她存在吗?是作者的自白吗?还是作者的想象?认识朱利叶将近一年了,我从来也没敢问她这件作品与她个人的关系。也许是不想知道,也许是不敢知道。这样深沉哀痛的事,面对它是需要一点勇气的。网络艺术可以离现实那么的远,也可以与真实那么的近。在屏幕的保护之下,你常常可以发现,在网络世界里,你可以变成最不像自己的人,也可以选择脱下面具,变成真真正正,从不为人知的自己。

传统舞台常用对联中的上联,「是我,非我,我是我,我亦非我」,道出了网络世界的真真假假。下联略修一下,更可以点出数字舞台上的假假真真:「演谁,是谁,我想演谁,我就是谁。」

莫名其妙的理所当然

类似卡西这种虚无的真实,不仅存在于网络世界。日常生活周遭,更是处处充斥着这种捏造的视觉信息。从泡面广告到明星写真,你我每天接触的影像,几乎没有一个未曾经过Photoshop影像处理软件的「润饰」。就连以报导新闻为目地的报章杂志,也屡屡提供这种非真实性的「幻象」。1994年2月16日,纽约时报头版,刊登了一张用计算机结合,花式溜冰明星,汤妮雅‧哈汀(Tonya Harding)与她的死对头,南西‧侅瑞根(Nancy Kerrigan)共同练习的照片。在波湾战争(Gulf War)的时候,一张张独裁者哈珊(Saddam Hussein)蓄着希特勒胡的照片,遍布在全美街头巷尾。像这种玩弄影像诚正度,以达到政治或经济目的行为,导至了视觉信赖感的丧失。影像、记忆、与真实之间的串链已经不复存在,对现代人而言,所有的影像都有可能是虚拟或修饰的结果。所有的影像都是不可信的。

数字影像处理科技导致视觉信赖丧失的同时,许多的艺术家们,却充分地运用计算机,将视觉艺术推像了另一个高峰。艾利恩‧弗列雪(Alain Fleisher)、因纳兹‧凡‧蓝斯委尔迪(Inez Van Lamsweerde)、与台湾艺术家李小镜都是其中的翘楚。

荷兰艺术家因纳兹‧凡‧蓝斯委尔迪,是少数为主流艺术圈接受的数字摄影师,她的作品,曾在威尼斯双年展(Venice Biennale)、牛津当代美术馆(Oxford Museum of Modern Art)、古今汉美术馆(Guggenheim Museum)、纽约新美术馆(New Museum)等地展出。今年惠特妮美术馆(Whitney Museum)的「比特流」展览(BitStreams),更以因纳兹‧凡‧蓝斯委尔
[沙发:1楼] 顶贴帅哥老婆 2006-02-26 14:10:00
帮你顶顶,顶贴是我们家族共同的责任
请记住我们顶贴家族吧
老公你放心,我不会跟顶贴超人跑的.*>_<*
[板凳:2楼] 顶帖帅哥的头 2006-02-26 18:21:54
我顶顶顶!


我是顶贴帅哥的头!
我是职业顶贴的帅哥的头! 我顶你个头!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