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哲学大师德里达
发起人:黑店老板  回复数:16   浏览数:3080   最后更新:2006/08/26 20:26:13 by
[楼主] 黑店老板 2006-03-07 07:54:57
法国当代哲学大师、“解构主义”创始人雅克·德里达上周去世,终年74岁。德里达的离世被法国媒体视为自1980年让·保罗·萨特逝世以来法国学术界最大的损失。

  2001年,德里达曾来华访问,并在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院等地做了学术讲演。作为当代最有影响的学者之一,德里达的那次访问给很多中国学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个中国学界对那位精神矍铄的老者的辞世表示意外和悲恸。

  大师已去,留给我们的是他的思想。纪念大师最好的方式也许就是运用、理解他的思想,那么,让我们尝试以视图的方式亲近大师、“解构”大师,也许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次“解构行为”。
[沙发:1楼] lian120718 2006-08-26 11:52:37
hao,hao,hao 老兄:再来一些其他流派的哲学观点介绍,我等着看啦! [/color] [s:65] [s:65] [s:65]
自己gaoding
[板凳:2楼] lian120718 2006-08-26 11:56:47
[quote]引用第10楼翠花2006-03-07 17:23发表的“”:
大家好!我叫翠花
今年38,满脸麻子
体重184公斤.身高148公分,
未婚,听说嘿社会有很多男JJ
特来证婚!![/quote]
GO OUT  !!!---滚!!!黑社会打击非法广告.  [s:72] [s:56] [s:55]
自己gaoding
[地板:3楼] dahai111 2006-08-26 13:39:31
楼主受累啦,“妈粉”帮你顶一个。哈哈
nnd,好贴啊!
[4楼] guest 2006-08-26 20:26:13
[quote]引用第15楼dahai1112006-08-26 21:39发表的“”:
楼主受累啦,“妈粉”帮你顶一个。哈哈[/quote]

你顶楼猪,我顶妈粉!
[5楼] 黑店老板 2006-03-07 07:56:36
“解构”德里达之成长篇——我是怎么成长为一名愤青的


我在童年时期的理想是做一个拖拉机手,哪里会想到后来会去搞什么解构主义……


我知道你不知道照片中哪一个是我,但我并不打算告诉你。批评我和赞扬我的人一样多,如果你是前者,你尽可以瞄准其中你最喜欢的一位,反之亦然。
[6楼] 黑店老板 2006-03-07 07:58:58

很遗憾我没有成为一个足球运动员,但不能否认我很帅,你认为这项职业能否称得上是反传统的先锋?



 你也许在想我之所以买一辆敞蓬轿车是因为它拆卸方便,容易解构……但我要说:这根本就是胡扯


我本来想去批评博尔赫斯的作品,没想到被他把我的书给解构了。
[7楼] 黑店老板 2006-03-07 07:59:50

事实上,这是我,不是他;我根本不可能成为他。但我们都是某种意义上的愤青,你明白我在说什么吗?
[8楼] 黑店老板 2006-03-07 08:02:09
“解构”德里达之生活篇——烟斗、电视一个都不能少



刁着烟斗的德里达


喜欢看电视的德里达,边看电视边工作。


正在理发的德里达


正在喝咖啡的德里达


德里达在工作中


走在巴黎街头的德里达
[9楼] 黑店老板 2006-03-07 08:03:15
“解构”德里达之漫画篇





[10楼] 黑店老板 2006-03-07 08:03:46
相关资料:大师德里达简介

雅克·德里达,J. Jacques Derrida (1930~2004)20世纪下半期最重要的法国思想家之一,法国哲学家、结构主义的代表。生于阿尔及利亚。 19岁时回法国就学,1956~1957年在美国哈佛大学深造。 60年代成为《泰凯尔》杂志的核心人物。60年代末,与 该杂志分裂。后一直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任教。曾任美 国霍普金斯大学和耶鲁大学的访问教授。现为法国社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德里达是解构主义哲学的代表人,他的思想在60年代以后掀起了巨大波澜,成为欧美知识界最有争议性的人物。德里达的理论动摇了整个传统人文科学的基础,也是整个后现代思潮最重要的理论源泉之一。主要代表作有《文字语言学》(1967)、《声音与现象》(1967)《写作与差异》(1967)、《散播》(1972)、《哲学的边缘》、《立场》(1972)、 《人的目的》(1980)、《马克思的幽灵》等。《文学行动》是他90年代的新作,汇聚了他各个时期以来的文学思考,这既是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一部异想天开的批评写作。
[11楼] guest 2006-03-07 08:19:52
德里达与法国后结构主义

作者:杜小真教授(北大哲学系西哲专业博导)

我是学语言和文学的,所以只能搞法国哲学。这里主要说一下后结构主义代表德里达的情况。德里达现在说的人也很多,我只是说一下我所知道的情况,特别是后结构主义在法国的来龙去脉。我比较愿用激进的结构或来谈法国结构主义和它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关系。因此这个题目实际上是“德晨的结构主义。

德里达,30年生于阿尔及利亚,8岁进巴黎。像其他的殖民地出生的法国人一样,他觉得并不被接纳。德里达曾讲,自己时常感到处于边缘,巴黎不是家,阿尔及和亚也不是家。后来进入高师之后,他也有一种很激烈的心灵上的冲突。这种与北京格格不入的体验是值得研究他的人重视的。

一、谈一下法国结构主义的发展。

多斯在其96年出版的《结构主义史》当中详细写了各种各样的人,包括大战前法国思想的许多佚事。他认为50年代后半期的60年代,其实是结构主义在法国思想界起重要作用。

当然,结构主义在法国的产生与发展都与法国当时的政治发展有关。结构主义是在战后趋于稳定的时期形成的,这一是胆学术界的重要时期,即“批评意识”时期。在传统上,法国的学术界是保守的。比如萨特的思想从来未被学院派认同。西方哲学的发展冲击了长时期占统治地位的老学院主义。结构主义在产和的一开始便表示出对传统的对抗,要否定传统的结构主义的出现与被接受表扬的一种以现代性的渴望。它对被扣制特别敏感,所以这一时期的人类学与精神分析学发展极快。这两个学科都重视无意识,注重被压抑和不可理解的东西。语言学成为先导。结构主义便在此情况之下成了与陈规旧俗斗争的现代性武器之一,也成为了20世纪后半叶许多知识分子非意识形态化的工具。

具体讲,法国结构主义的开始是以萨特的存在主义的背景的。结构主义可走向舞台是在1962年法国的一人主中学说在《生产性的思维》最后一章《历史与辩证法》当中明确地批判了萨特的辩证理性,这被认为结构主义对存在主义的挑战,是结构主义代替存在主义的关键性事件。存在主义与结构主义的分歧为:

1.人对语言的态度。萨特对语言没太多的解释在《存在与虚无》中他将语言学视为二等哲学,重视行为并将之神圣化。而施特劳斯赋予语言以优先的价值。

2.对精神分析的看法。萨特对于一切既是的东西抱反感的态度,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汉尤其反感。认为精神分析是糟糕的哲学。而结构主义借助于心理学研究精神分析。

3.对“介入”的分析。从这里可看到结构主义对传统的反动。60年代,已经有许多人开始感到知识分子不能提出一些让大家却接受的主张。甚至许多人已经指出:知识分子的批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结构主义的施特劳斯声称,“世界是以无人开始的,也将以无人结束。”他也谈到,以人为中心的理论是无用的。

4.对现象学的分析。结构主义的一代中很多人都是以现象学起身的。结构主义与存在主义接受现象学及对其的批判不同。结构主义反立体的倾向是对主体兼性的奇特发展。60年代现象学又一次复苏的时候,现象学与其他学科进行了对话,如解释学、系统论、与马克思主义等等。现象学的这种发展与结构主义有着极为深刻的交流立体的相对比使立体本身也包括进现象学。

结构主义一开始即以批判的姿态走上学术舞台。后结构主义与结构主义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后结构主义的到来很关键的是时间性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本世纪的历史也可看到这样的发展:战时欧洲便受到美国文化的冲击,产生了危机感与失落感。这种情况之下的欧洲感到了没落。欧洲的社会科学继承了启蒙时期的思想,总是向着完美理性的目标,以致于思想家期待完整的社会模式,这冲击了欧洲人的文化中心意识。美国发展,欧洲没落,使得悲观主义冲击了其乐观向上的思想。这样一种情况是法国后结构主义各种思想最原始的根源。在这种情况下思想界产生了对“现在”的膨胀。未来不再是对观在的延续,而是被削减的。神被伸展的现在则与过去紧密联系在一起。“未来的差异不能从现在中寻找,而要向后回溯。”人们找回了过去已经和丢失的美丽。

整个结构主义的发展就是对欧洲文化位置的手段,出现了去中心,对形而上学解极,人种学的历史代替了历史。另外的舞台是被历史的不在解释的在场。这是对长期欧洲文化中心论的反思。1961年构主义如日中天,美国的哲学界便想引进法国的结构主义。德里达却宣称“结构主义死了”。实际上这是德里达对结构主义的激进。结构主义的传播与回溯的时代就开始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德里达。

二、从现象学起始的结构主义的激进化德里达的一些思想

1.精神限制的来源。

从60年代以来,欧洲人喜欢谈哲学的终结。这是学从海德格尔那里借用来的。哲学强调某一特定的时刻特定的表达。有人将哲学的终结解释为西方种族意识形态的终结。很多人抱着一种对殖民主义敌视的态度认为哲学是一种意识形态。实际上面临着这样一种情况:要冲破这样一种意识形态。对于正在开始的东西,除了已知的知之外还需要一些没有声音的思想。

理性的统治便只能在理性当中反对理性,这就必须有一种计谋。这种两难的境地形成了德里达的出发点。德里达认为有第三条道路:双重游戏的可能。他用的是削减的策略而非推毁的策略,这种计谋必须要建设并谋划。必须有一种无声的潜在的思想作为引导,设置陷阱,使理性这个敌人归于失败。这样一种精神节制使主体从不表达自己却躲避在头脑的某一角落是。

2.语言学的现象学研究。

德里达最初的工作是从现象学开始的。他的第一部著作是翻译了胡塞尔的一本书。便更偏重于胡塞尔的德国传统,从几何学的对称角度追究现象学的终极。现实都是过去流传上来的。“延异的状态是一种非心非物的状态。从语言学哲学出发,现象学成为对整体领悟与表达的这样一种东西,成为在语言之光且使语言指示某种东西。从胡塞尔的书中,德里达看到在语言之前就存在语义,它是作为两种变动的要求存在的,一是语言要有意义,二是语言之前就应有基础。德里达认为语言本身就有一种作用,既在语言中体现,又面对语言出现。整个语言是非语言的地方整个语言在非语言的地方察觉到自己。我们永远不是面对在场,我们总是被包围在没有真理、根源、上帝的处境之中。三、延异的概念1.历史现象学的差异德里达对历史现学的可能性表示怀疑,他提出:如果历史档案丢了,有些东西我们就不能说出什么,存在与意义不会再同一了。现在实际上是过去的延续和未来的手段。我们完全不能说出“过去”在它的“现在”是什么样子。differAnce有两层意思:一是不同、差异;二是延异,迟一步的差异。这个概念是向着存在场的话语提出质疑。2.原始的延缓德里达视为必要的。如果在“根”的地方有差异,那么第一次也就不再是第一次了。第二是使第一成为第一的东西。第二迟于第一,它对于第一次具有了某种先见性。我们可以把起源设定为第一次的重复。正是非起源助长了起源。根本上,文字是一种不断被构成的印记。一种印记只是归于另一种印记的印记。差异在自己的内部保留着自己的印记。在差异的内部保留着一种滞留的结构。以对文字的质疑为基础,在对文字的研究中他把文学与哲学打通了。

3.结构的概念

激进的结构主义是发展了海德格尔的摧毁的思想,从结构主义发展的历史看,德里达是一个对结构主义批评的人,他对结构主义的改造又使结构主义得以发展。解构看中的是差异与重复,而不是对立与矛盾。德里达用的是“解构”一词而非“摧毁”解构是结构主义的又是非结构主义的。德里达最终的目的是不让大家认为一切都木已成舟。从解构一词来说,它不是中心,也非原则推论。它要反对的是经逻辑为中心的话语。以上是这次讲座的主要内容。
[12楼] guest 2006-03-07 08:27:56
德里达思想评述



德里达是二十世纪后半期解构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也是哲学史上争议最大的人物之一。支持者认为他的理论有助于反对人类对理性的近乎偏执的崇拜,有助于打破形而上传统对真理、本体的僵化认识,有助于打破形形色色的压制差异和活力的权威和中心。反对者认为,既然德里达相信语言没有确定的意义,真理只是人的臆造,势必导致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笔者认为,德里达的理论确实充满了矛盾,也提供了多种解读的可能性,但要更充分地把握它的要义,就必须把它置于二十世纪的历史语境乃至整个西方哲学传统来考察。

解构主义的出现与二十世纪人类在哲学、科学和社会领域发生的深刻变动密不可分。从哲学内部的发展看,从康德等人开始,就有从本体论转向的趋势。哲学家们越来越对人类把握宇宙本体的能力感到怀疑。康德虽然试图用先验的思维形式来弥合人的经验与物自身之间的鸿沟,但仍然充满了疑惑。十九世纪的哲学家对形而上问题更缺乏兴趣,占统治地位的是实证主义、实用主义和意志哲学。尼采重估一切价值和超善恶的姿态对传统哲学的冲击尤其剧烈。到了二十世纪,形而上问题几乎从哲学中消失。现象学将本体问题悬置起来,更多的哲学流派则受语言学转向的影响,探讨的领域已经转到语言本身。当发轫于索绪尔的现代语言观通过结构主义运动渗透到人文科学的方方面面,对结构的痴迷就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对真理的追寻。

解构主义脱胎于结构主义,它认为后者仍未摆脱传统的形而上学,因而有必要对后者进行扬弃。二十世纪物理学的突破也对人类思维产生了深刻影响。传统哲学是建立在一种“客观观察者”的假定前提基础上的,也即是假定有一个观察者(人的理性或者神)能够从世界外部“客观”地观察,这种观察活动不会对世界施加任何影响。哲学家们相信存在客观的、超时空的、确定的真理,正是由此而来的。量子力学的出现粉碎了这种虚拟的客观性。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表明,作为观测者的人或者仪器在观测对象的同时已经干预并改变了对象的存在状态,客观的测量是不存在的,主观和客观其实是不可分的,它们之间的区别只是概念上的区别。传统哲学还认为,宇宙是遵循拉普拉斯决定论的,因而从理论上讲可以一劳永逸地找到支配世界的原则或真理。量子力学和混沌理论否定了这一观念。在微观粒子领域,发挥作用的是概率决定论,每一次具体的结果都是不可预测的。混沌理论指出,很多系统对具有对初始条件的极端敏感性,初始条件的细微差异都将导致天壤之别的结果。另外,传统哲学把物质、时间和空间看成实体,但相对论却指出,时间和空间只是物质的属性,物质又等价于能量,所以,作为实体的物质不存在,相对论用“事件”代替了“物质”。总之,二十世纪物理学的基本走向就是关系取代了实体。德里达用无形的“踪迹”取代有形的“符号”,用“文本间性”打破了封闭的文本,与物理学的走向是一致的。

解构主义的兴起与二十世纪人类社会的巨变也有密切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浩劫,它产生了迷惘的一代,也让哲学家们从过去对人类理性的盲目乐观情绪中清醒过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的暴行所展示的冷酷理性、精密科技和野蛮兽性的结合更使人的尊严扫地,让人不得不对文明做出痛苦的反思。二战后一系列殖民帝国的解体,激发了人文领域对权威质疑的热潮。原子战争的阴影、环境危机、能源危机、民族冲突、宗教冲突又促使知识分子进一步反思人类文明的弊病。解构主义诞生于法国“五月风暴”前后,一方面反映了那个时代反抗权威的精神,一方面却又更为冷静地透视了两千年来的西方历史。所以,解构主义虽然是从语言和书写理论入手,却有着宏大的关怀视角和深刻的历史背景。它不是德里达闭门造车的产物,而是融会了西方哲学反形而上趋势的成果,集非理性主义思潮之大成。对德里达影响最大的先驱主要有尼采、索绪尔、弗洛伊德、海德格尔和拉康。从尼采那里,德里达继承了对传统哲学的批判精神和对酒神精神的推崇;从索绪尔那里,德里达批判地吸收了符号理论;从弗洛伊德那里,德里达吸收了无意识和心灵书写的理论;从海德格尔那里,德里达继承了对“无”的重视;从拉康那里,德里达接受了漂浮的能指和滑动的所指理论。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德里达发展了自己的思想。然而,解构主义从一开始就面临着一种两难境地。德里达对传统逻各斯中心主义持批判态度,但他意识到,整个西方语言体系都被笼罩在形而上传统之下,任何用来反对这一传统的概念,都不可避免地要唤起它的幽灵。所以,他被迫采用一种偷天换日的策略,选取传统观念中最薄弱的环节,深入剖析,用形而上的论证方法揭示出形而上传统自相矛盾的地方,从而实现反传统的目的。由于解构主义反对体系化的哲学,所以始终避免正面立论,但是还是有一些基本的思想贯穿德里达的所有论述。德里达最基本的立场就是张扬自由与活力,反对秩序与僵化,强调多元化的差异,反对一元中心和二元对抗。更细致地讲,他的思想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对二元对立思维的颠覆。德里达的学说是从语言问题入手的。他指出,虽然建立在能指和所指基础上的索绪尔语言系统否定了语言作为负载真理工具的观念,却仍然没能走出传统思维,最重要的表现就是语音中心论。从柏拉图以来,西方就有贬低书写尊崇语音的传统,其理论依据就是语音与说话者的“在场”关系更易于实现语义的确定性。而德里达认为,即使在说话时语义也是不确定的,因为语言符号从本质上讲就是受指对象的“缺席”,而且根据拉康的阐释,语言的源头不在意识,而在人无法控制的无意识。另一方面,书写造成的语言符号与说话者的脱离不仅不是缺点,反而是优点,因为它更有利于发挥语言自身的活力,使语言摆脱简单的表意功能,而成为一种具有无限可能性的文本。这样,语音/书写的二元对立就被颠倒过来。在此之上,德里达更进一步抽象出“总书写”的概念,用它指代宇宙中自由创造、不断形成差异的力量,这样原来的二元对立就被彻底打破了。德里达用同样的策略颠覆了传统哲学中的一系列基本二元对立项,比如真理与现象、文化与自然等等。德里达揭示出,二元对抗的思维往往是对多元化的充满差异的世界的人为简化,是没有依据的。在颠覆二元对立思维的基础上,德里达进一步对一元中心的观念进行了批判。在传统哲学中,二元对立两项中的一项总是被尊崇,另一项总是被压制,比如稳定、中心、真理、本质总是人们所追求的,变动、边缘、异端、现象总是人们所排斥的。政治上的集权统治、宗教上的神学垄断、科学上的因循守旧都是以这种思维为基础的。德里达通过对传统的中心概念的分析否定了中心。在形而上哲学里,中心在结构之内,却不受结构的规则和变动影响;中心既然不受结构管辖,就应当视为在结构之外;中心既在结构之内,又在结构之外,这显然是矛盾的,唯一的解释是中心不存在。德里达指出,中心不是实体,只是临时性的功能。没有永恒的中心,只有中心的不断替换。这就为反对任何权威和僵化的体制、鼓励变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基于这样的认识,德里达同样反对把二元对立中处于弱势的项树为新的中心的做法,因为从根本上说,这是违背解构主义原则的。

从否定中心出发,德里达又否定了起源(或者终极)的观念。西方的传统哲学总是试图找到宇宙的最初动因和终极目的,德里达却认为,起源和终极观念都是形而上思维肯定“在场”、否定“缺席”,推崇“有”、否定“无”的心态的体现。他吸取了海德格尔思想中关于“无”的认识。德里达认为,宇宙既没有起源,也没有终结。如果一定要寻找起源,只能说它起源于“无”。从解构主义内在的需要来说,一旦承认宇宙起源于“有”,就又会堕入形而上的陷阱。德里达认为,宇宙的根本推动力是一种无始无终、无处不在的力量,这种力量造成差异的运动,但这种推动力本身却不具有本体性或实体性,换言之,它不是一种“东西”,没有任何语言、观念可以指代它。虽然德里达不得不用一些词(比如“延异”、“播撒”、“总书写”、“踪迹”)来表示它,但他一再声称,这些词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概念,甚至不是词。德里达对传统哲学最大的挑战是对真理观念的否定。他从语言分析入手,首先否定了文本意义的确定性。他的主要理由有以下几条。第一,语言的源头在无意识,写作是无意识的语言经过意识审核和变形而呈现出来的过程,作者不能控制语言,没有先在于文本的意义。第二,语言符号本身就是所指代事物的替代品,文本之内事物本身永远缺席。第三,能指到所指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因此能指的自由游戏无法消灭。第四,一个文本的语言总是包含了历史上和同时代其他作品和语言自身历史的踪迹,文本性和文本间性密不可分。这样,文本就没有内在的确定的意义,意义只是一种效果,或者说读者对文本的阐释。德里达进一步把整个世界看成文本,认为文本后面一无所有,也即是认为没有作为本体存在的真理,“真理”只是人对世界的不同阐释。这样,德里达的宇宙观就凸显出来。在这个宇宙里,只有文本一样的现象,没有超验的真理,差异无时无刻不在发挥作用,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但这种变化是没有固定中心,没有固定的结构的,原有的结构不断被打破,但没有什么东西能真正被消灭,它们都以被擦抹之后的痕迹状态继续遗留。语言永远无法把握这个宇宙,人永远只能对它做出阐释。这样一种宇宙观比起传统的形而上宇宙观来,也许是可怕的,但在另一方面看,却又是积极的。如果彻底接受解构主义的理论,一切都将变得没有意义。然而,这样做本身就是和解构主义原则相悖的。德里达曾指出,解构主义并不是要取代结构主义或者形而上传统,也取代不了。因此,对待解构主义的最好态度不是把它当作教条,而是把它当作一种反观传统和人类文明的意识。解构主义反对权威,反对对理性的崇拜,反对二元对抗的狭隘思维,认为既然差异无处不在,就应该以多元的开放心态去容纳。在对待传统的问题上,解构主义也并非像一些人认为的那样,是一种砸烂一切的学说。恰恰相反,解构主义相信传统是无法砸烂的,后人应该不断地用新的眼<
[13楼] h-k 2006-03-07 08:30:13
靠超级资料啊!!!!!!
[14楼] 翠花 2006-03-07 09:23:34
大家好!我叫翠花
今年38,满脸麻子
体重184公斤.身高148公分,
未婚,听说嘿社会有很多男JJ
特来证婚!!
有意者请与我联系号码13838158512
[15楼] 职业顶贴帅哥 2006-03-09 03:09:50
我是职业顶贴的帅哥!
大家伙儿都很喜欢我!

我们的理想是————消灭O回复!!!
我是职业顶贴的帅哥! 大家伙儿都很喜欢我! 我们的理想是————消灭O回复!!!
[16楼] 黑店老板 2006-03-14 07:26:21
这么好的帖子居然没有人看!
自己再顶顶!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