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的当代特征 ——朱成vs陈默(访谈录)
发起人:黑店老板  回复数:1   浏览数:2786   最后更新:2006/03/10 09:50:39 by
[楼主] 黑店老板 2006-03-09 15:31:05
公共艺术的当代特征 ——朱成vs陈默(访谈录)
[url]http://www.msppj.com 作者:中国美术批评家网 时间:2006-3-9 15:39:00
【2005年12月1日下午4时,艺术家朱成与批评家陈默,在位于成都红星路东升街的沁茗缘茶楼,进行了关于“公共艺术的当代特征”的访谈对话。以下朱成简称“朱”,陈默简称“陈”。】


  陈:从第五期《大艺术》开始,开辟了“公共艺术空间”栏目。该栏目有一定的学术定向性,将对国内外的公共艺术热点进行关注。朱成先生作为本土著名的当代艺术家,在公共艺术领域有过不凡的建树和大量的实践经验,而这些经验,正是我们办好栏目所需要的。有幸邀请到朱成先生作为本栏目的客座主持,他不仅将陆续协助我们为读者提供大量的公共艺术资讯,今天还将就公众所关心的相关问题做出回应。首先,我们就“公共艺术”的学术定义向朱成先生讨教,并也想知道目前国内公共艺术的大的走向,以及成都的公共艺术在全国的举足轻重的意义。


  朱:这个话题有点大。在我看来,从艺术家的语言角度和进行过程而论,相对于私秘的架上方式,公共艺术强调在公共空间里的公开性、公决性、公产性,即“三公”艺术问题。同时,公共艺术也相应具有了自律、自省、自约的“三自性”。还有它的开放和互动,反映和当下社会有直接关联的问题或元素。狭义的角度讲,公共艺术主要指公共雕塑;而从更广的意义上说,很多公共设施也都可以纳入公共艺术。二十年前,人们只谈雕塑,又由于雕塑进入城市建设而称其为城市雕塑。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中期,人们对环境的改善和美化的需要,也将城市雕塑纳入其中,衍化合成出环境艺术概念。但这一时期,仍然局限于小品、园林、绿化、美化、城雕等零碎内容。到了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公


  共艺术有了相对的独立性,它不仅依附于可以量化的建筑概念,也不完全依附于小品、园林、绿化、美化等内容。中国的公共艺术有了较快的发展,并逐渐与国际公共艺术概念发生融合与同步。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是一个渐变的渐进的过程。由城市雕塑而环境艺术而公共艺术,融入公众,融入公共空间。不再是简单的装饰和放置概念,也不再是简单的被人看的视觉形态。同时,也不完全受制于甲方意志,艺术家的语言和人格的独立性,乃至个人意志,被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历史发展中,公共艺术作品从原初的无名到隐名到匿名,至今天,公共艺术家获得了原创权、署名权和著作权,实现了文化的进步。它的语言的综合性、辐射性、实验性、观念性也大为增强,与其它艺术方式同步,具有越来越明晰的当代性特征。


  陈:刚才,朱成先生就公共艺术的基本学理,进行了十分深入的分析与总结。如同“艺术”概念,从古到今没有几人能说清楚,更多的人是不想说清楚。因为艺术从其本元出发时,就是以一种流动混沌的状态,不断地为人类留下难以言说的迷茫。也正是这种“迷茫”,使得它的诱惑感不曾衰竭,令人神魂颠倒的可怕魅力也日盛一日。那么,归属于“艺术”范畴的公共艺术,也是在流动混沌的状态里为人们留


  下些许迷茫。当然,换来的是更多的在不确定的时空中产生的不确定的魅力和诱惑。在此基础上,我们还想进一步知道公共艺术目前在国内发展的基本状况,以及成都在公共艺术方面的基本状态。


  朱:前面已经谈到,虽然公共艺术这几年在国内已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按国际化要求仍有差距,发展显得有些滞缓。也许正是这种差距和滞缓,是当下的一种公共艺术时代状态。如果把这个话题扩大到展览,我甚至认为包括架上艺术、观念艺术以及到目前仍备受争议的行为艺术,都可以纳入公共艺术范畴。虽然这些艺术方式不同于雕塑,但它们具有相同的展示特征,都是在公共空间展示或呈现作品,都与公众产生互动。因此从这个层面上讲,公共艺术实际已经囊括了很多艺术内容。当然,我更关注的是公共雕塑艺术。目前在中国的一个大的开放环境中,城市化的进程逐步加快,给艺术家一个很大的表演舞台和发挥才智的机会。在这中间,城市雕塑还是在唱主角,也占了很大比例,并且成为公共艺术的缩影。除了官方以外,民间的以及民营企业占有很大比重。以我自己为例,主要是和民营企业打交道,包括一些民营艺术馆、博物馆、餐饮企业等。比较典型的像皇城老妈火锅、成都国际会展中心、樊建川的私立博物馆系列,都应该属于公共艺术范畴,我都与他们进行了非常有成效的合作。在成都,除了政府的市政规划中离不开公共雕塑内容,就连一些民营企业也在做积极的推进工作。这里的政府比其它城市的政府有着更为超前的对公共艺术的认识,并将这种认识转化成一种城市建设的需要。而另一个也是主要方面,成都的民营企业家热衷于投资公共艺术,已经形成一道文化风景。比如说会展中心的邓鸿,在“双年展”、“世纪之门展”以及一些文化设施上的热心与投入,都是令人感动的。还有曾经在房地产行业有过不错业绩的陈家刚,早年做的“上河美术馆”,做过大量的公共艺术传播工作,他将公共艺术与商业进行了有效嫁接,人们不会忘记。另外像成都贝森集团的杜坚,做过投资艺术杂志以及当代艺术展览等的很多工作,并将这种工作影响扩展到了外地。目前更为引起


  全国关注的是成都房地产企业家樊建川,他对“抗战”和“文革”文物的近乎狂热的收藏,以及他十分痴迷的博物馆情结,促使他做了很多很难看到回报的公共艺术工作,令人们由衷敬佩刮目相看。他们以不同于艺术家的身份与方式,对城市博物馆文化公共艺术做了很多实验性的工作,而这种工作,本身也需要很多有志者参与。大家共同努力,才会有成效。在本土,过去根本没有公共艺术经验,除了学习一些西方经验,更多地是靠逐步实验来积累壮大自己。从完全没有身份到有身份,再到独立身份。而这一过程,成都是完整地走过来的,也很有代表性。成都的文化积淀深厚众所周知,而企业界较为普遍的公共艺术情结,在全国也十分罕见。这些年来,成都的文化热闹此消彼涨,从未停过。包括早已闻名全国的行为艺术,也是越做越好。其实,在文化界的“成都现象”早已名噪全国,成都的公共艺术现象也属于此范畴。因此,由成都现象看全国并代表全国,实不为过。


  陈:朱成先生充满激情地对成都的公共艺术进行了描述,并将话题纳入到公共艺术文脉的上下文中。的确如你所言,要给“公共艺术”一个准确无误的定义很困难,要把公共艺术限定在一个小的区域内研究同样很困难。而就这个话题,让你去对全国的公共艺术进行盖棺定论不仅困难,也不合理。我作为在成都工作多年并见证了这里的公共艺术的发展历程的学者,我很同意你的观点。成都的公共艺术现象,已经超出了一般文化概念,而具有十分强大的人文辐射力和影响力。这是因为,这里不仅是艺术家,也包括企业家、文化学者、政府机构、媒体等等,一个数量可观的综合团队,都在为


  这里的当代文化积累持续地一浪高过一浪地增砖添瓦,都在做无愧于后人的文明善事。这种现象,这种实力,的确在全国罕见,令人不能不为之动容!当然地,谈全国就要谈成都,谈成都就代表了全国,这一点也应没有争议。在前面的交谈中,朱成先生谈到了成都的私立博物馆情况。而这个情况不仅和我们前述的公共艺术大范畴相吻合,也是成都公共艺术中的一大看点。作为成都私立博物馆的积极参与者和知情者,我想请朱成先生谈谈相关情况。


  朱:我刚才注意了自己艺术家的身份,却忽略了自己也是私立博物馆业主的身份。这个话题接得很好,因为私立博物馆也是成都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谈到私立博物馆,不能不谈到成都在全国闻名的很庞大的收藏家队伍。在众多的收藏个体中,也有一些具有深厚的文化底韵、有敏锐的职业眼光、有良好的学术水平和经济实力的人,人们称其为馆藏家。我和樊建川等的博物馆,是根据文物政策,由四川省文物局在2001年批准的首批四大私立博物馆。它们一个是樊建川的“文革与抗战博物馆”、一个是“朱成石刻艺术博物馆”,另两个是“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 和“酒城博物馆”。四大博物馆都很有个性和代表性,这其中,我想特别谈谈樊建川。他和我是很多年的老朋友,都喜欢收藏。我作为雕塑艺术家身份,对古代的石刻艺术十分在意。而樊建川由于其身份和经历的独特性,也使得他玩收藏的思路和方式很独特,很不一般。他有过军人背景、政府官员背景,加上他目前的民营企业家和馆藏家背景,这些丰富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他的生动鲜活的人格魅力和处事能力。他利用企业的赢利结余,开始了他谓之收藏历史的历程。他


  注意到,中国的博物馆大多重古代、重文物,轻近现代、轻俗物,出现了明显的缺陷和断层。他以敏锐的眼光将其收藏投向近现代:为了和平收藏战争;为了未来收藏教训。他的收藏理念,已经突破了充斥于社会的古玩古董范畴,也将增值为目标的急功近利的做法予以摈弃。他的博物馆模式,是属于“樊式”的,既很自我,也有一种亚意识形态倾向,不回避一些敏感的历史政治问题,同时带有强烈的公众情结,属于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座有魅力的城市,要传递一种文化精神,而这种精神的传递,需要更多优秀个体的共同努力。过去,我们习惯将雕塑列入美术类,将公共艺术又列入雕塑类、实用美术类。分类归属的不科学,也延滞了公共艺术在本土的健康发展。公共艺术概念和形态的确立,打破了传统“美术”的束缚,也使自身获得了更开阔的发展空间。另外,我也顺带谈谈“朱成石刻博物馆”的情况。这个博物馆收藏的是图像建筑,是对过去、现在、未来图像可能的梳理,也是一座城市文化脉络的记录。它的另一主题,是要对当下城市建筑图像的踪迹进行记录,并对未来展示古典建筑的精华。这种收藏有着很浓厚的文化意味,远不是什么古董游戏、商业操作般地肤浅。另外像“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的主题收藏也颇有代表性,在南传佛教学理研究上具有很高的文化历史价值。


  陈:除了朱成先生前面谈到的成都最早的四大私立博物馆,在此之后,成都陆续还出现了为数较多的规模不等、品种不等、内容不等的民间收藏馆。加上数量更为庞大的个人收藏队伍,使之形成一股强<
[沙发:1楼] 顶贴帅哥老婆 2006-03-10 09:50:39
顶贴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老公你放心,我不会跟顶贴超人跑的.*>_<*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