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3-31 “接触”国际当代艺术展
发起人:二万五  回复数:0   浏览数:1757   最后更新:2008/01/29 03:10:47 by
[楼主] 二万五 2008-01-29 03:10:47
“接触”国际当代艺术展

[attachment=78600] [attachment=78601] [attachment=78602] 

展览城市: 北京-北京
策 展 人: 唐承华
展览时间: 2007-03-31~2007-04-28
开幕酒会: 2007-03-31 17:00
展览地点: 九立方画廊
主办单位: 九立方画廊
协办单位: 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
备注: 公开制作演示: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
时间:2007-04-04 9:00—17:00

贝雅特•拉劳夏尔德 Beate Reifenscheid 德国路德维西美术馆馆长

  西方相对于东方的优势很久之前就不复存在了,而策略也已发生越来越多不同形式的变化。 在艺术领域曾很长时间存在着一个规律,也就是西方国家,尤其美国,随后是欧洲各国,在博物馆、画廊和艺术市场方面占有支配地位。而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这种情形被完全逆转了。原因首先在于东欧国家的巨变及随之而来的在结束几十年的专制统治和其他国家的封锁之后的具革命意义的开放,从90年代中期起艺术领域发展的重心又逐渐转移到亚洲。而技术革命的飞速发展更加快了这一进程。

  许多20年前人们或许还觉得不可思议的事物,在最近十年得到很大发展。并不是说,这是一个逐渐接触的过程,或者说是一段缓慢地成熟、逐渐地认识的时间;而留给人们的印象更应该是这样的:这就像从瓶颈处用力拔出软木塞后,瓶内之物从原来的狭小之处倾泻而出。撇开具官方色彩的艺术交流活动不谈,从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艺术在德国的首次展览就吸引了新的参观者,而在美国则更早。由于西方多年的艺术垄断及与之相关的审美疲劳,来自中国的艺术,尤其是非官方的和得不到国家批准的艺术作品,非常受欢迎,能很快找到一批狂热的追捧者。越来越多来自中国的艺术家在欧洲与美国落地生根。他们中的许多人已取得辉煌的成就,在国际艺术市场上身价不菲。近5年中国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家大大增加,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也在于,现在越来越多来自西方的艺术家和管理人想开发与展示这个有着灿烂文化的引人入胜的国度。有着求知欲与好奇心的人们应通过中西交流在未来数年继续保持自己的专业水准,并加深彼此的了解。展览计划可使双方受益。

  铺平“接触”之路的首先是各种形式的绘画,如版画、水墨画、素描,这是个有趣而符合逻辑的现象。颜培明, 岳敏君, 唐志刚, 李山, 方力钧,这些画家尤其值得一提。

  最近几年又多了录像等新形式,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摄影。需要看到的是,许多来自中国的杰出艺术家在最近几年间成长起来了,并完成了与国际艺术的接轨。与此相关的因素甚多:他们大量了解国际艺术事件、积极参与国际展览项目、从祖国搬迁到欧美、联系国际艺术市场等等。既求变,又不失去自我,是双方相靠拢的一个决定性因素。要对变化有所认识,并用变化衡量自身,但并不简单进行“拷贝”,这是一种可在作品中得到直接反映的重要素质。而作品又未必要像叫卖的小贩手头的大幅画作那样,卖弄理论和姿态。正如人们长期观察到的那样,中国艺术家乐于接受美式通俗艺术的欣赏习惯,以尝试实现对本源文化的逃离(他们的行动颇有成效。)然而价格承担了体现文化收入的任务。今天,在国际艺术市场重新又平静了一些之后,以艺术素质为基础的个性益发重要,这是整个西方世界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之一。对中国艺术传统而言,这又是一个全新的认识。这儿学习的过程也不一样,也许比从西方立场出发更困难,因为西方无需在这个方面有所顾虑,他们面对的是其他的问题。

  新选出的参加展览的艺术家们充分展示了极具个性的艺术创作。展览的主题为“接触”。提法显得小心翼翼,并不把对外来影响下的变化放在中心位置。只有这样才能使中西绘画间以及新旧绘画间的对话取得成功。

  立场的表明以及展览中不同作品的“碰撞”引发新的关注。比如在色彩和形态上都有所创新的John Walker(美国)的画作和在艺术中尝试不同材料的Antoni Tàpies(西班牙)的作品摆在一块,已经是相当激动人心了。与典雅沉静的绘画传统大相径庭的是青年画家表现的视觉张力,比如杨起Yang Qi (德国) 和 唐承华(中国)。就算在这儿也有新增的衡量标准。当人们考虑到来自中国的杨起Yang Qi 已在德国生活了20年,人们会认为他的艺术风格已受到影响,虽然他是为数不多的与祖国保持交流的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中的传统因素以多种方式呈现。他以特别、深刻而沉思的视角丰富了祖国绘画的经典(如莲花、静谧的景致、文化关联)。唐承华在中国和日本间穿梭往返。他作品中的反差当然并不大,但他的版画艺术也得以丰富。从写一种全然抽象而强调形态的象形文字开始,他创作出极富色彩与动感的大幅铜版画。近几年来他的作品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体现最新共同点的拼贴元素。

  而傅庆丰Alixe Fu 从1987年起就生活在法兰克福,这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他的雕刻体现了中国造型艺术传统和欧洲20世纪造型的结合,发展出一种奇特怪诞而具嘲讽意味的外观。而1960年出生于承德的谭平是唯一的一位在中国长大而后来留在那儿的中国艺术家。靠着DAAD 的学习津贴他在德国生活了5年(1989-1994), 经历了推倒柏林墙的激动时期和之后前东德地区建设的最初几年,这些事件在德国人看来都有着革命性意义。他的艺术表达语言体现非偶然的明晰构想,色彩线条大胆挥洒,极富动感。这在他所掌握的不同艺术形式,如绘画、木刻和版画中得以充分体现。

  另辟蹊径的艺术和与之完全不同风格的传统的反差也很有意思。这可以从在德国生活的Michael Growe 身上看到。Michael Growe 师从德国最著名的画家之一Gotthard Graubner 教授。教授为他所创造而自行发展的绘画艺术设定了准则。在Growe 身上也可找到他绘画上完全个性化的敏锐细腻之美。这种风格还超越了绘画范围,也体现在他的雕刻和家具配件设计上。而Antoni Tàpies 被视为西班牙最重要的当代画家。 在西班牙脱离独裁者Franco统治而建立一个自由但并非没有政治、社会内涵的社会的时期,他创造了适应时代的艺术,变革了西班牙的审美习惯。

  他的作品不仅有着形态语言,同时还有明确的目的,比如标志。他探究物质性的角度,并经常将这些角度和他的加泰隆人的身份相结合。他的画作既是形式上的解放,同时又是政治、文化及宗教的见证。

  周兰蕙Chris Chou 和 Sasha Meret 之间的反差再大不过了。周兰蕙Chris Chou 的作品虽然有抽象成分,但构思明确,形态色彩细致精确,这表现在他的风景和植物(莲花)上。而 Sasha Meret 的作品则是形态上的抽象。作品中的形状在几乎不知不觉间结合成人物的姿态,从而构成人物的模糊外形。

  这次展览为了解、“接触”、视角和宝贵文化经验的交流提供了广阔空间。请到展出作品前亲自发现与了解吧。

特邀艺术家:
Zhou Shaohua 周韶华
西班牙:Antoni Tapies 安东尼•塔皮埃斯
美国:John Walker 约翰•沃克、Chris Chou 周兰蕙、Sasha Meret 萨塞•马迩特
法国:Alixe Fu 傅庆丰
德国:Michael Growe 米夏尔•格罗威、Ying Qi 杨起
中国:Tan Ping 谭平、Tang Chenghua 唐承华

[attachment=78603] [attachment=78604] [attachment=78605]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