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专题:悉尼双年展 我究竟看了啥?
发起人:弥撒  回复数:0   浏览数:3511   最后更新:2012/07/02 15:00:04 by 弥撒
[楼主] 弥撒 2012-07-02 15:00:04

艺术专题:悉尼双年展 我究竟看了啥? (上篇)

转:悉尼青年周刊
今年的悉尼双年展名为All Our Relations, 到底什么是叫做我们的 “All Relations” 呢?





 

本刊诸位编辑热爱艺术,而悉尼双年展又是最近悉尼地区最盛大的艺术活动,所以多有关注,前面码了诸多文字,说明介绍了一番。而主编先生本着为众位读者负责的原则,特约,鄙人,徐小毛,于今晨探班双年展各场馆,奉上新鲜感悟体会,以及些许作品介绍,多是抒情。

笔者的旅程始于早上八点半,在MCA集合,与悉尼媒体界的各位朋友们,共入一室,开始了展览媒体预览。带着太早起床的满脸睡意,以及对于长期不受西方世界待见的澳洲当代艺术圈的些许怀疑,我不是很有精神的有一搭没一搭的在MCA观展。为了避开一楼展厅汹涌的人流,我先上了三楼,看到些有趣味的作品,比如Tim Johnson 1986年的布面油画, “Rainbow Serpent, Water and Possum Dreaming”。画面不复杂,原是澳洲原住民艺术家Astid Mednis 和 Michael Nelson Jagamarra的作品,而Tim Johnson 当时在西澳看见了他们的作品,而后便表示要学习,最后,两位土著艺术家授权Tim Johnson,用土著人的技法在原本的画上添加了黑色的蛇形。又或是 Judith Wright 的作品 The Journey, 我很喜欢那个用木偶表达的故事,但是看上去有点疼 。

The Journey, Judith Wright, 2011

 

我的的确确也看到了不少中国艺术家们的作品,比如刘卓泉的可乐瓶子们以及梁銓先生的“茶日记”,我还很喜欢“茶日记”的,一种很清淡平实的感觉。而我却要吐槽下刘卓泉先生的瓶子们,内画技艺确实细腻,但是配上可乐瓶子还无限重复,就顿时让我眼前出现,工厂车间车钢轱辘的画面,那是传说中的中国模式么?

 

总体而言,MCA的观展没让我觉得特别出色,由于展厅就是展厅,传统的白空间,奇形怪状的大件事物并不能在这儿放置,四平八稳,新意不多。接近1点,我乘着免费接驳船到达Cockatoo Island的时候,我依旧抱着同样的心态,但是,似乎这次我错了。

上岛往展区走的路上,看到一团雾气团巴在似乎是进口的地方,所有人都很有默契的往那个方向走着,我也跟上,雾气里什么都看不见,我觉得有些奇特,摸索着走进来,问了几个本地记者朋友,才得知这是来自日本的中谷 芙二子的作品。雾气范围不大团聚在展区入口周围,形成了一个屏障,让室内空间变得更加奇诡,当然,作品本身也相当迷人,好多摄影师都聚集在展区入口处不停的拍摄。

走进展区,我给巨大的白色锁链们,奇诡的冰雪世界以及纸张构成的迷宫怔住了。艺术作品与处与半废弃的厂房形成一种契合感,那边的车间工人还在劳作,风扇在吹,车床发出轰鸣,而路的另一边,是Peter Robinson的巨大锁链们,缠绕在横梁上。

Snow Ball Blind Time, Peter Robinson, 2008

往里走,来自加拿大的Philip Beesley 则用科技构建了一个洁白诡异,闪闪发光的冰雪空间。

Hylozoic Series, Philip Beesley, 2011

再进一步,则变化为纸张的空间,由Ed Pien 以及 Monika Grzymala 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表达,一条河流与一条雨之走廊。

Source: Corridor of Rain, Ed Pien, 2012

 

The River – Preliminary Sketch, Monika Grzymala, 2011

在离开Cockatoo Island的时候,我完全改变了上午那萎靡的作派,我饿着肚子,抱着期待来到Harbour Bridge脚下的Pier 2/3 展区…

 

(文内照片来自作者本人和本届悉尼双年展官网)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