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令十字街,大卫·霍克尼的《中国日记》 转
发起人:11yio  回复数:0   浏览数:3048   最后更新:2006/12/20 06:19:32 by
[楼主] 11yio 2006-12-20 06:19:32
查令十字街





因为看《《查令十字街84号》的关系,总是把Charing Cross Road想象成幽深僻静的样子,林荫路,老书店。

事实上是酒吧餐厅林立的SOHO在它边上,剧院和商店集聚的Covent Garden也在它边上,一头一尾是同性恋俱乐部和夜总会扎堆的tottenham court road十字路口和National Gallery,这样的环境当然容不得它是想象中的僻静林荫路。

第一次路过,街边是很多的旅游品商店和快餐店,到处都是的连锁书店Borders和Waterstone,当时是忍不住失望,小书店的好时光已经过去了。

断言下得太早了,先是在Charing Cross Road边上的Earlham Street找到Magma,hoho,要找的杂志这里几乎都是全的,新一期的Purple Journal,Fantastic Man,这家Magma略小,但视觉、设计和时装方面的杂志非常全,这条小路上还有专卖Pattern图样方面的专业书店,想起张达之前说,在找色彩和图样的参考资料很难,想想在国内能有这样的书店就好了。

也是在查令十字街边上找到了Photographer’s Gallery,在这里的书店里找到了Ed Van Der Elsken的好几本摄影集。

大卫·霍克尼的《中国日记》

隔几天,又在卖艺术书的Shipley里发现了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和Stephen Spender在中国旅行之后一起合著的China Diary,真是意外收获,书是1982年的老版本,有些发黄,但保存完好,抱在手上的时候,真是满心欢喜,上个月才在National Portrit Gallery看大卫·霍克尼的肖像展,从60年代一直到90年代的作品,我想还是因为被六七十年代的历史所蛊惑,尤打动人的还是他六十年代末到70年代的作品,从他的男朋友Peter Schlesinger到奥登的画像。他的朋友圈也是60年代后期Swinging London的代表,那幅著名的Mr. and Mrs. Clark and Percy 是他的好朋友Celia 和Ossie Clark婚后的肖像,Celia 是布料设计师,Ossie Clark是时装设计师,两人1969年结婚,这副画是70-71年之间完成的。

印象中间的大卫·霍克尼总是顶着大塑胶黑框眼镜,在照片中懒洋洋满不在乎的样子。这是他的60年代。

转到这本China Diary的时候,那个时髦青年就没有过渡一样地老了,好像没有经过中年就变成了老人,衣着也不再讲究(他的小个性之一是从小左右脚就穿不一样颜色的袜子),就这么和Stephen Spender到了七十年代末的中国。北京,上海,桂林……

更令人惊讶的是,他们居然还到过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在中央美术学院,如果我根据英文对应的没错的话,他们见过邵大箴,他问了他们一些关于超现实主义的问题。他们也被带到了当时的《诗刊》编辑部,还见到了两个年轻的诗人,可惜我看着英文名字也对不上中国人名的号,Stephen Spender记下了这个杂志的发行量,10万册。

满街的自行车,同行的导游说北京有900万人,300万辆自行车,艺术家急了,那其他的600万怎么办呢?老人和孩子是不需要的,一辆自行车在一个家庭里往往是两个人用,这是中国导游的解释。除了自行车,大卫·霍克尼和斯蒂芬不断发现室内和室外墙的存在,这些围墙或者护栏的存在意味着什么呢? 我想是在说,这是保护,戒备,界限,权威……

这本书里,有很多他们当时在中国拍下的照片,羞涩的小孩儿,拘谨的导游,戴眼镜的年轻诗人,搭着白色镂花针织装饰布的沙发和茶几,搪瓷杯子,暖水壶……大卫·霍克尼沿路写生,也留下了一些画作,他画上的中国客厅,是温暖发旧的调子。

很自然地想起仇晓飞的“黑龙江盒”展览上的那些油画和他的那些“木头桌子”、“12寸黑白电视机”。

那个时候我们才多大,还没上小学呢。






Mr. and Mrs. Clark and Percy (1970-1971). By David Hockney, Courtesy, 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