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鹰当代/内观:个体的经济化
发起人:怒大拿  回复数:5   浏览数:1900   最后更新:2013/06/26 14:45:41 by 怒大拿
[楼主] 怒大拿 2013-06-14 19:51:58

内观——个体的经济化

策展人:艾尔克•法拉特(ElkeFalat)

展期:201368日至88

艺术家:阿尔敏·科津斯基Armin Chodzinski),哈伦·法若基(HarunFarocki),清洁公司(Reinigungsgesellschaft),亨里克·史拉特(HenrikSchrat),高世强,王思顺、萧昱、周啸虎,杂货铺·空间。

---------------------------------------------------------------------------------------------------------------------------------------------------------------------------

策展语

艾尔克•法拉特(ElkeFalat)


最近二十年,中国的经济增长和财富积累达到了始料未及的规模。中国正日趋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强国,与此同时,欧洲和德国则从一个危机滑向另一个危机。尽管中国和德国均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富裕,但两国也同时感受到了未来极大的不确定性。由此造成了人们对社会地位下降的恐惧和对下层的身份界别。在中国,“屌丝”这个说法成为了去年的一个流行词。如今,许多人借此自嘲,但是年轻一代确实背负了一种难以置信的压力——要成功,尤其是经济上的成功,因为财产和收入对私人生活诸如婚姻的意义与日俱增。在德国,也存在所谓的“实习生一代”,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困窘。尽管国家推行有一套社会保障体系,但是“自我优化”仍然是德国人的首要出路,并逐渐演变成一种社会规范。始终保持高效地工作,吃苦耐劳,八面玲珑,随叫随到,不断提升自我,最好同时还能外表光鲜……直至精疲力尽,这是后福特主义功利社会的大众病症。


面对如此一些景象——它们有的差别极大,有的又相互重叠——展览“内观——个体的经济化”召集了中德两国艺术家,研究经济逻辑和实践对社会和个人以及在艺术领域造成的作用和影响。在市场规则系统占据主导地位时,艺术也以难置身事外。


在此背景下,展览可以形成以下的线索和问题:

- 市场,包括它的规则和优先考虑,是如何发生转变并渗透进那些过往极少通过经济法则判断、而是由集体或私人组织的领域的?

- 如何可以让这些转变和替换的状态变得可见?

- 行动对策或者可能的对抗模式是什么?

展览旨在通过综合不同艺术家的观点来获取关于这一社会现实命题的新视角和新活力。

对于德国艺术家来说,这将是他们首次来访中国。他们除了语言障碍之外还要接受作品落地的挑战:即在自己的作品中营造出在中国也能够发挥影响并使这里的人们获得共鸣的可能性。



[沙发:1楼] 怒大拿 2013-06-21 15:50:15

萧昱作品:硕大的泡沫汉字“愚蠢”,突兀地堆放在展厅的一侧,既包含对自我,也包含现实的挑衅和反讽。


[板凳:2楼] 怒大拿 2013-06-21 15:51:52

周啸虎作品 

抽离出来自视觉直观的街景,似乎演变成一个消费的图腾,炫目而又别致。


[地板:3楼] 怒大拿 2013-06-26 14:35:22

不确定的资本

王思顺:一个丑陋的金属块,重达三百五十公斤,背后暗藏着一个艺术与货币价值之间的一个微妙悖论。


[4楼] 怒大拿 2013-06-26 14:41:47

杂货铺.空间:在一个展览中植入另一个独立的艺术空间和展览,这个时候他们不被视作是一个作品个案,而是一个即成的事实:中国当代艺术生存的某个侧面。


[5楼] 怒大拿 2013-06-26 14:45:41

阿尔敏·科津斯基Armin Chodzinski:粗糙的手工旗帜作为艺术家自创的信息传递媒介,展示了一个体制化的世界里“人”的隐匿和被抑制。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