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推成主旋律,你怎么办?
发起人:娱记  回复数:2   浏览数:2542   最后更新:2007/01/02 10:28:28 by
[楼主] 娱记 2006-12-28 07:55:58
被人推成主旋律,你怎么办?




南方周末   2006-12-22 09:54:17



  □本报记者 袁蕾
  “别人要喜欢,你总不能拦住别人不准喜欢吧?”刘杰没想到自己的处女作《马背上的法庭》,搞得“里外都是人”:在外,获得了威尼斯地平线最佳影片奖;在内,被确定为建党85周年献礼片,被中央政法委推荐向全国政法委系统推广放映。
  刘杰是王小帅的摄影师,从1992年《冬春的日子》开始,就在帮王小帅摄影。摄影师的工作是配合导演完成想法,随着资历的累积,他越来越有独立想法。刘杰觉得既然比同辈的王小帅们晚了10年,第一部电影就要跳出“地下电影”的圈子。
  2003年,刘杰在《南方周末》上看到一篇文章:《马背上的法庭》,讲述云南一个山村,法官们用马驮着国徽,到边远山村开庭审案的故事,“平均每办一起山里的案子,不论大小,法官们要走上40公里山路,每年人均徒步行程在1000公里以上”。这是一个图片报道,文字不多,但让刘杰特别感动:“我们的公检法总被国外批评是专制体制,我之前真不知道还有这样的事。”
  “我要带着我的精神来做‘主旋律’。”刘杰认为传统主旋律电影都是走在意念上的,他要做的主旋律是走在人物命运上的。“让我感动的还是人物命运。”
  在电影圈混了这么多年,找投资并不是难事,2004年,听说他要拍法官题材,很多朋友拍着他的肩膀说:“赚不赚钱不重要,咱们赚个华表奖就行了。”
  “我不能害朋友。”刘杰要拍的是一个山村法官,一个生活中不如意的公务人员,他甚至不知道影片是否能通过审查。他拒绝了所有投资,拿自己的钱拍起了电影。
  刘杰前后去了6次云南,做了很长时间的采访,找到了报道中的法官,最后的故事是:50多岁的法官老冯,没有大学学历、最后一天开庭的书记员杨阿姨,以及第一天开庭、顶掉杨阿姨的大学生阿洛。这是他们惟一有交集的一天,因为一个意外发生的小案件,三人各自命运发生了转折:老冯意外堕下悬崖、杨阿姨无奈离任,阿洛带着新娘子逃跑了。“中间细节都是真实的,”刘杰说,最不真实的就是来了新的大学生,“那里已经很多年没来大学生了”。
  刘杰有三个目标:一定要通过审查;能够进大的电影节;赔钱不超过100万元。影片最终花了300多万,前期拍摄100多万,制作费100多万,宣传、参加电影节等花了几十万元。
  “故事怎么改都无所谓”,刘杰的底线是,不修改他的“艺术追求”,至于剧情、对话……只要能通过,都行。审查上非常顺利,只修改了两个地方:加了一句无关紧要的画外音;片尾时加了一个字幕,说明新来的大学生并没有逃离法官队伍———第一个任务轻松完成。
  第二个目标也很顺利——影片拿到了威尼斯地平线最佳影片奖。刘杰很喜欢引用威尼斯评审会的致词:“用看似简单的中国语言,勾勒出了中国社会历史的画卷,片中各层面的人都展现出了人性的光辉。”他还专门看了代表团录的首映情况:“掌声4分钟。”
  从威尼斯回来,刘杰主动撤回了《马背上的法庭》在广州的拷贝,他无法忍受媒体说《马背上的法庭》观者寥寥,“没得威尼斯奖时,没什么人来报道《马背上的法庭》;得了奖,他们又说又一部获奖影片无人观看。”刘杰更无可奈何的是,公检法部门要组织包场,“只要我答应包场,马上还可以赚钱。但这样《马背上的法庭》不就完全成了主旋律电影吗?”
  “100万我还是赔得起。”刘杰开始在主流院线上做文章。可惜《马背上的法庭》并没有因为在威尼斯得奖而得到多少优惠,院线方思路很简单:“《马背上的法庭》是小成本电影,不可能有什么票房。”
  3个月后,刘杰心平气和了很多:“我现在非常理解公检法怎么看这个电影,大家喜欢这部影片,还是因为它够真实。”
  如今,《马背上的法庭》进入了电影局重点培养影片,获得了国家的扶持政策。“国内票房统计数字要到春节才能出来,但估计不会低于300万元。”《马背上的法庭》已经不赔钱了,它在国内票房、音像版权、电视放映上已经收回了大半投资,还不算海外发行。刘杰第三个目标也超额完成了。
  (P1193545)


 《马背上的法庭》剧照
[沙发:1楼] guest 2006-12-28 11:43:15
支持属于我们的真实~ [s:65]
[板凳:2楼] 老腊 2007-01-02 10:28:28
事情是人做出来的.人是真实的! [s:64]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