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姆斯基与齐泽克论战的“第二天”
发起人:灰常灰  回复数:0   浏览数:1736   最后更新:2013/09/06 10:11:59 by 灰常灰
[楼主] 灰常灰 2013-09-06 10:11:59

来源:福州路是单向街


  • 有个老笑话,说,盎格鲁-撒克逊哲学家会指责大陆哲学家不够清晰(being insufficiently clear),而大陆哲学家则指责盎格鲁-撒克逊哲学家不够存在(being insufficiently)。这是英国哲学教授彼得·汤普森(Peter Thompson)不久前在《卫报》撰文评论正热闹的乔姆斯基论战齐泽克时讲的。据呈现在网络上的录音整理和回应文本,乔姆斯基指责齐泽克在以理论的名义作秀,齐泽克认为乔姆斯基一辈子都在犯经验性的错误……在汤普森看来,这场肇始于去年12月,从今年7月开始升级的争论,是两位大哲学家的争论,也是重经验的大陆哲学传统与重分析的盎格鲁-撒克逊哲学传统之间,关于理论、意识形态与真实的争论,是场值得重视的争论。“对经验主义者而言,‘真实’指的是真实存在的事物,而在齐泽克、拉康的传统里,这个词是大写的,指的是并非实在的事物,是个不可抵达,且永远不能以静态来理解的概念。这个拉康定义的‘大他者’,是被不在场的上帝占据的洞,其存在是通过缺席完成的唯一在场。对大陆哲学家而言这个洞总是整体的一部分。”


  • 相比《卫报》,美国的《国家》对这场论战的态度似乎更鲜明,更意味深长。所谓“真正的问题都出现在革命的‘第二天’”。加州大学教授约书亚·克拉夫(Joshua Clover)近日以热门电影《环太平洋》里令人印象深刻的机甲大战形容这场论争:伴着山崩地裂的音效看异形大战铁血战士是那么过瘾的事,足已让观众着迷到忘记巨兽们是为什么打架了。一定要贴标签的话,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和政权、尤其是帝国主义始终保持着紧张关系,和小写的无政府主义松相关;斯洛文尼亚思想家齐泽克,思想组成来自黑格尔、马克思和心理学家拉康,赞同列宁和斯大林,和大写的共产主义紧相关。这两个人至少有以下基本共识:资本主义及其治下的政权须灭亡;但资本主义偏偏又有垂而不死腐而不朽的特点,其消亡在事态从不可忍受发展到完全不可忍受之前,还不大可能自然发生;目前大家正处在这个进程中。


  • 乔姆斯基相信的是确切的现实。在他看来,因为媒介传播等各种原因,人们对政府每天都在犯下的罪行之恐怖,缺乏充分的知识。因此他花了数年时间传播公共知识,作为公共知识分子,发挥了巨大作用。齐泽克对现实没有敌意,但他认为自己有能力促使人们深入了解他们以为自己足够了解,实际上却并不了解的现实。相比较而言,因为人类心理自我保护的结构,乔姆斯基的理论没有齐泽克那样的“启迪”时刻。


  • 上述差异奠定了二人对决的游戏规则,接下来,齐泽克被指责是给12岁男孩的简单思想披上神秘妆容,乔姆斯基则被指责在批评中没有提供什么经验性的事实,还曾支持红色高棉。最后,克拉夫总结,争论不单没有升级为严肃讨论,反而降格为辩论:齐泽克被说成是梦想家,乔姆斯基被说成是只有12岁男孩的理解力。文学研究者克拉夫拿出文本分析功夫,提出了两个问题:为什么早已存在分歧的两个人现在才开始辩论旧问题?为什么双方都把一个想象中的12岁男孩作为互相羞辱的工具?


  • 克拉夫给出的答案是——因为他们俩都不合时宜。属于乔姆斯基思想的时刻,是另类全球化运动尚风光的二十多年前,是站在道德立场上对“权力”的批评、对美国帝国主义的批评,而这个观点在美国统帅全球时有意义,在全球资本主义危机的今天则不再有效。齐泽克的哲学思想也一样不对时间,他对中央组织的向往代表了或许可以被称为“协商共产主义”的愿景,其有效期止于工业主义扩张的上个世纪。即便包裹在大写的“我”的哲学思想中,工人阶级的工会、政党、集权这个概念没有从过去几年的不凡斗争中汲取经验,也没有提供挣脱现实牢笼的出口。当然,也得承认,这些斗争没有同一目标也没有形成单一政治,仅仅展示了抗争手段的多元而已。


  • 尽管认为齐泽克和乔姆斯基的思想都未能提供适宜当下的解决方案,现实中的斗争也充满失败和绝望,然而克拉夫还是认为应该乐观,毕竟,过去五年全球危机中的反体制斗争尽管分散,也丰富而动人,且鲜活的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这就像那个12岁男孩的隐喻,他年轻、有活力,或许依然缺乏对自己的了解,但他会走向街头,通过实践,在真实而瞬息变换的境遇中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不像前人那样要迫切的反对帝国主义或是支持党。这个男孩不同以往,他很清楚,不必太关心远方那些在打架的笨拙的巨兽。新的斗争方法正在生成,埋葬过去的任务就交给前人吧。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