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撰文分析中国当代艺术全球发烧
发起人:娱记  回复数:3   浏览数:2491   最后更新:2007/01/08 11:14:53 by
[楼主] 娱记 2007-01-08 06:21:15
《纽约时报》撰文分析中国当代艺术全球发烧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新闻午报   点击数:168   更新时间:2007-1-5



                   这里正重演欧洲艺术繁荣




  近日,在上海外滩的新视角餐厅酒廊,一批中国当代艺术家在此庆祝曾浩的个人展览开幕。他们中有王广义、张晓刚、方立钧、岳敏君、曾梵志、周铁海,有些特地从北京赶过来。此前,他们已举行过开幕酒会,但刚刚过去的2006年太值得让他们去怀念,再举行一次又何妨?

  一场革新正在上演

  去年在苏富比和佳士得拍卖会上售出的亚洲当代艺术品达1.9亿美元,大部分来自中国。而2004年,这两家拍卖行卖出的亚洲当代艺术品仅2200万美元。去年11月,在北京一场拍卖会上,刘小东的《三峡新移民》以270万美元的价格创下中国当代油画作品最高纪录。去年3月,张晓刚1998年的《血缘系列:同志120》卖出97.9万美元高价。当时业内人士认为,这个价位已到了当代艺术作品的顶点,之后必将下跌。然而张晓刚的作品一鼓作气,英国收藏家查尔斯.萨奇去年10月以150万美元买下他的另一幅作品。11月在佳士得香港拍卖会上,他的《天安门》以230万美元成交。

  随着拍卖价格不断疯长,数以百计的工作室、画廊和私人艺术博物馆在北京和上海这些大城市涌现。曾专注于传统水墨画的中国拍卖行也开始转向当代艺术;西方画廊纷纷与名不见经传的油画家签约;大学毕业才一年的艺术家一幅摄影作品就可卖到1万美元;知名艺术家的接见表已排到一年以后;古根海姆艺术馆和蓬皮杜艺术中心都想在中国设分部。“20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艺术繁荣,而今正在中国重演。”奔走于伦敦和纽约的画廊经销商迈克尔.古伊忒斯说,“一场革新正在发生。”

  是泡沫还是投机

  拍卖会上的疯狂引发了对当今中国艺术市场的大辩论。业内人士质疑是有人故意抬高价格导致泡沫现象,让投机分子有机可乘,而不是让真正的收藏家打进这个市场。毕竟拍卖行“卖艺术品就像人们在卖卷心菜,”一位中国艺术家这样说道,“这不是在让公众得到教育,让艺术家得到发展,很多人对艺术一无所知。”

  瑞士收藏家乌里.希克也认为,市场出现了泡沫,但泡沫不会就此终止。这位曾做过外交官的商人或许是最大的中国当代艺术品收藏家,他手中有1500件作品出自中国艺术家之手。“我看不到能阻止价格上升的因素,越来越多的人挤进这个市场。”

  古伊忒斯却坚持认为,这只是开始,中国当代艺术品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是有很多投机行为,但不是泡沫。中国只有一小撮买家,需要更多人进来才能撑起价位。更重要的是,在西方不只一家博物馆想买中国的艺术品,古根海姆、泰特、纽约当代艺术馆都跃跃欲试。”

  除博物馆的代表正守候中国艺术品的出现,一批国际收藏家也把期待的眼光投向中国。“2005年的苏富比拍卖后我也加入了。”法国出生的加州商人戴迪亚.赫斯基说,“我一直收藏美国和欧洲的当代艺术品,但现在太多人关注中国。人们说拍卖会上的下一个价格上升必然发生在3月的苏富比,我告诉自己,要么现在加入,要么永远都不。”赫斯基买的40件作品中不乏王广义和刘小东的画作。

  艺术家丧失创造力

  一些批评家认为,一味追求价格,让艺术家丧失创造力,他们不再寻找新的创作领域,变得固步自封,甚至雇用“枪手”按模式画画。纽约国际摄影中心的资深策展人克里斯多佛.菲利普斯常常造访中国,为摄影中心和其他艺术中心介绍新生艺术家。他说:“我最近去北京一个名画家的工作室,他不在,但我看到一群似乎刚从乡下来的女生正在画油画,我感到一丝不安。”

  也有人抱怨一些艺术家忽视国际规则,直接把作品拿到拍卖场,而不是先卖给艺术品交易商。而有些画廊负责人和艺术家派代表去拍卖行,要求拍个好价钱,“保护”新出现的艺术家。但也有人持乐观态度,香格纳画廊创办者何浦林认为,中国艺术家创造出一系列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讲述了中国经济发展对社会的影响。“状况比十年前好多了,很多人愿意只为一家画廊创作,他们只想创作出更有深度的作品,并最终得到社会认同。”□汪海燕编译
[沙发:1楼] 牧羊人 2007-01-08 06:33:09
[s:66]
[板凳:2楼] 常客 2007-01-08 07:23:12
[地板:3楼] guest 2007-01-08 11:14:53
说实在的,这不像是纽约时报记者的写作水准,第二,如果是编译文章最起码应该给出原作者的名字。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