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名流)张晴:苏州的文化没有当代性
发起人:叮叮  回复数:0   浏览数:2398   最后更新:2007/03/04 11:48:28 by
[楼主] 叮叮 2007-03-04 11:48:28
A05(名流)张晴:苏州的文化没有当代性



将持续两个月的上海双年展“超设计”已然从一个艺术事件演变成了社会事件,热闹非凡。
年过不惑的张晴,是上海美术馆的副馆长,也是这次双年展的总协调。在他的主持下,五台山的斗拱被复制到了展览现场;他又将尘封数十年的古建筑模型从大学的角落搬到了展厅最中央,引起了无数媒体的追踪报道。
他说要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他更说,艺术是他永远的理想。
A05(名流)张晴:苏州的文化没有当代性
本报记者/陈幸炯 摄影/于祥
苏州的文化没有当代性
几天前,苏州博物馆新馆开馆,这对苏州古城来说,是头等大事。
这个时候,张晴回到了苏州,回到了苏州博物馆,距上一次回苏州已有半年光景。他把此行称为“回娘家”,这因着他是苏州人,更因为上世纪90年代他曾在苏州博物馆主持了8年陈列部的工作。
当年在离开苏州时,张晴还作为总策划和总设计复员和修建了忠王府东路,包括文徵明手植紫藤、江南最大的室内古戏台、桂花园、池塘、八旗奉直会馆等。在张晴看来,能主持这样的修复,是种幸运。
这次回苏州,张晴又走了一遍山塘街,听着评弹,仿佛回到了悠悠百年前。对于山塘,他说不出批评的话来:“与其拆掉,还不如现在这样。”
他继续说道,像是在下定论:“这个城市已经很荒谬了。苏州的失败在于,没有把古代的东西完整保留下来,这是一个遗恨;另一个,苏州文化没有当代性。苏州的文化,两头不靠。”
尽管如此言说,他对苏州,依然有着深切的期望。在博客《评弹和诗》这一篇的末尾,他如此写道——
福气的是:今天的苏州不但在恢复老阊门城楼,还有评弹和诗。但愿苏州除了经济复兴,还要尽快文化复兴,重新谱写“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之神韵呵!
传统文化,取一瓢饮
如今,张晴是上海美术馆的副馆长。博物馆与当代艺术,似乎没有太大干系,但当时他尚在博物馆时,就已另有一个当代艺术策展人的身份。在成为策展人之前,他与艺术的关系主要是撰写艺术评论。
为了更好地写评论,张晴去了中央美院学美术史,由此他第一次接触到了考古,这可引起了他浓厚的兴趣。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张晴笑着回忆过往:考古科目,他考了100分,不过这个满分最后变成了98分——老师不服气,以他不上复习课,随便用别人的笔记温习一下就考了满分为由,硬是扣了两分态度分。
人生中的一些兴趣和积累,往往会适时爆发出来。
自从与同济大学合作了2002上海双年展,张晴每次去同济大学,最牵挂的就是红楼中的几个精美的建筑模型。在双年展主题“超设计”诞生的那刻,张晴顿悟——让中国古代“超设计”的智慧来激活今天“超设计”的想象。
就这样,覆了几十年尘埃的苏式厅堂翻修脚手架、苏式鸳鸯厅、苏州灵岩寺大殿和清北方宫式殿堂等四个古建筑模型,被摆到了双年展现场最显著的位置;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斗拱也被1:1复制到了展览现场。
张晴把这些建筑模型的展出比喻为昭君出塞:“同济大学的模型,放在那里半个世纪了,没有人去关注,现在要出嫁了,觉得舍不得了。一个好的策展人就是要把这样的美女展示出来。”
为了考证制作这些建筑模型的老工匠的姓名和身世,张晴前后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四处寻访,反复考证,最后终于作者名单正式公布前,确认了徐氏师徒的名姓:徐永甫、徐和生。
孤单是当代的病
“在这个都市当中,其实很多人犯的一个毛病就是孤单。我讲的孤单是一种心灵。你有一千个朋友,但你是否有一个朋友可以掏心掏肺,把你的美丽丑陋都倒出来给他听?”
“写东西会让人获得平衡,博客让所思所想有一个寄托。工作到凌晨一两点,这时候你不可能再约个朋友出来聊天。” 博客于张晴,是一个难得的情感出口,他在里面写双年展的筹备进展,写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所感。而那些不相识的网友的回复,有时候让张晴颇有知己之感。
他如此总结博客带给他的快乐:“我看到了另外一个世界,看到了每个人的心灵。”
记者笑说这句话“好文艺”,他原本轻松的表情变得严肃:“今天是一个缺乏文艺的时代,我们应该崇尚文艺。如果这个时代连文艺都变得是一种贬义词的话,这是一个荒唐的时代。就像我在博客上写的:如果一座城市缺乏了诗,那么很难想象,这是一个什么地方?”
我就是刘胡兰,宁死不屈
在那个以写诗为理想的80年代,有次张晴要和朋友一起到南京做画展,因为他曾写诗,理所当然被大家举荐为展览宣言创作者。就在虎丘附近的一个公社印刷厂排字间那昏黄的灯光下,张晴完成了那满含激情的文字。
就是这段文字,很是为南京《江苏画报》主编刘典章欣赏,他把张晴找去面谈,说他们打算在全国培养四个年轻人专门来写美术批评,而张晴是合适的人选之一。张晴把这事说给朋友听,朋友笑话他天真,劝他别再做白日梦,他也就将之置诸脑后。
回到苏州半个月后,张晴收到了刘典章的信函。“我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愧疚不已的他连夜赶往南京拜访刘典章。就这样,张晴开始撰写有关当代艺术的评论,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回首往事,张晴感叹,其实梦想一直在那,就看你有没有这个勇气去追求。
别人说张晴有诗人的气质,并存着乌托邦的理想主义。张晴把这当成褒奖。“理想主义有它的现实意义,可操作。你看我这辈子走到今天,我从小被批评太理想主义。但是张晴和其他人的不同在于,我通过实践很努力地把理想变成现实。”
他喜欢把自己比作刘胡兰,“刘胡兰之所以让人尊敬,是因为就算要杀头也承认自己是个共产党员。坚持理想主义,就像刘胡兰一样,问题是你敢不敢有这个勇气。”
他坚持认为理想主义没什么不好:“事实证明我很好嘛。当然也不是一帆风顺,即便是这样子,我想这就是你的人生。”
个人简介:
1964年出生于苏州,现居上海,为第六届上海双年展总协调。现任上海美术馆副馆长、上海美术馆双年展办公室主任等职。1989年起为《江苏画刊》、《读书》、等杂志撰写艺术评论,曾主编《九十年代中国美术》。2000年被中央电视台等五十家媒体评为“中国最佳策划人”之一。近年策划及合作策划的重要展览包括《第三届上海双年展》、《红色中华——中国当代艺术展》、《亚洲城市网络》、《第五届上海双年展》和《陈箴艺术展》等。
张晴个人博客
[url]http://blog.sina.com.cn/m/dahuzizhangqing
上海双年展官方网站
[url]http://www.shanghaibiennial.cn/
返回页首